![]() 据传:张掖大佛寺与两宋、西夏、蒙元和明王室密切关联。史载:大佛寺建成后,夏、元两代皆以寺为行宫,“皇后亲王常出入其间”。 公元1028年党项族控制河西后,“广延回鹘僧居之,演绎经文,易为蕃字”。王族之中,崇佛之风很浓。开国之主景宗元昊“晓浮图学”,数度向宋朝献马求赐佛经,并向吐蕃、回鹘、西域各国及印度访求高僧与汉、藏、梵文经典,组织僧侣翻译、演释。元昊称帝之后,下诏规定每年四季的首月初一为“圣节”,令官员百姓至寺院礼神拜佛。西夏第三代国主惠宗秉常在位期间(1067-1086),梁皇后多次陪驾巡幸张掖,屡以禅寺为寝宫,设斋礼佛。太子乾顺登极后的50多年,是西夏势力雄强、社会繁荣、经济发达、政局稳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发展极其迅速的黄金时代。作为西夏发迹地,尔后又是政治、经济、军事大后方的张掖,自然为王室所关注。除这段时间在张掖倡教育、办学校之外,更大兴土木、广修佛刹,建造了许多大小寺院和各类庙宇。张掖大佛寺就是这一历史时期西夏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著名学者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西夏部分卷七有“乾顺为母后祈福,于甘州(张掖)建造宏伟壮丽的卧佛寺”之记载。大佛寺空前的规模,加上张掖原本就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熏充满一种神秘的诱惑,这以后的梁皇后常以太后之尊,每至张掖必到大佛寺焚香还愿、酬佛谢恩,祈求护佑子孙康泰和江山社稷万年永固。 如前所说,崇宗乾顺诏建大佛寺为梁太后祈福求安,并将虔敬佛祖的父母亲以供养人的形象建造于世尊首足前方,非惊人的胆识和吐纳山川的气度而不能。这在一个骠悍民族建立的强盛政权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一推测,2002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做《家园》节目时,曾得到北京大家几位老教授的赞同与支持。 乾顺长子,西夏仁宗仁孝数度西巡张掖。这一阶段佛教发展到大规模的校经时期,仁孝常在甘凉诸州组织盛大法会,一次施散西夏文和汉文佛经竟达15万卷之多。除建寺造塔外,并于乾佑七年(1176)敕建张掖黑河桥。大佛寺藏有《西夏黑河建桥敕碑》,碑文云: 敕镇夷郡境内、黑水河上下、所有隐现一切水土之主,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神等,咸听朕命: 昔贤觉圣光菩萨哀愍此河年年暴涨、飘荡人畜,故以大慈悲兴建此桥。普令一切往返有情,咸免徒涉之患,皆沾安济之福,斯诚利国便民之大端也。朕昔已曾亲临嘉美贤觉兴造之功,仍罄虔恳,躬祭汝诸神等,自是之后,水患顿息,固知诸神冥歆朕意、阴加护佑之所致也。今朕载启精虔,幸冀汝等诸多神灵,廓慈悲之心、恢济度之德,重加神力、密运威灵,庶几水患水息、桥道久长,令此诸方有情俱蒙利益、佑我邦家,则岂惟上禊十方诸圣之心,抑亦可副朕之宏愿也。 诸神鉴之,勿替朕命。 大夏乾佑七年次丙申 九月二十五日立石 碑铭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文。说明当时张掖有大量使用藏语的吐蕃居民,与党项、回鹘和汉族和睦相处。党项族同汉、蕃、回鹘等民族的文化艺术共存,并大量吸收其精华以丰富自身的文化蕴涵。这一明智的民族政策,极有利于西夏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西夏天庆三年(1196),桓宗纯佑封越王之子安全为镇夷郡王,在张掖置王府,直辖皇室;张掖又成了西夏宗王的分藩领地。安全在张掖常以郡王身份到大佛寺烧香膜拜,甚或起居于此,观经听法、念佛参禅,给人以远离世俗尘嚣的印象,借以韬晦隐志、麻痹朝廷,暗地里积极培植党羽、笼络人心,并依靠张掖有利的地势和富饶的资源,厉兵秣马,巩固扩大势力,终于10年后举兵发动政变,废纯佑自立,成为西夏第七代国主,改元“应天”,历史上称襄宗。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多次向西夏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蒙古族崇兵尚武,被称为“弯弓射大雕”的“马上民族”,男女均善于驰骋沙场。成吉思汗每出征,光献皇后和众皇子皆随驾左右。四皇子拖雷奉命攻打甘州,王妃梭鲁罕帖尼随同军中。王妃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每至甘州必然要到大佛寺拜觐;后来还以寺为居处,住了整整10年。此外,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明宗孛儿只斤和世束及王室许多成员,都与大佛寺有过特殊的因缘。 大佛寺出生过两个封建皇帝。还有一位亡国之君,为躲灾避难遁迹于此,过了几十年清贫的和尚日子。 公元1215年(南宋宁宗嘉定八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元王妃梭鲁罕帖尼随拖雷军至甘州时,正身怀六甲。即将临盆前,她化妆成贫民前往甘州十字寺(即大佛寺)为子祈佑。正当她焚香礼拜、合什祷祝之际,忽然一阵分娩的剧痛,使她来不及返回军中,便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孛儿只斤忽必烈。此后,厌倦了戎马疆场的王妃寄居于张掖大佛寺,清净地做了10年佛门信士。王妃共生三子,两个当了皇帝。长子孛儿只斤蒙哥,1251年登基,在位9年,后称为元宪宗;次子忽必烈,1260年登基即大汗位,1271年称帝,定国号为元,在位34年,即著名的元世祖。世祖君临天下,梭鲁罕帖尼被尊为皇太后,上号“别吉”。数十年后,梭鲁罕帖尼以太后身份随忽必烈军至甘州,因病逝于军中。《甘州府志》载:“别吉太后,世祖皇帝母也。初,世祖生于十字寺,迨后定甘州,太后与在军中。后殁,世祖便于十字寺祭之。”忽必烈将母亲灵柩奉安于大佛寺,并定隆重的祭礼,合郡奉祀。太后灵移大都,郡祭仍历久不衰。直到顺帝至元元年(1335)三月,还在寺内奉太后神位,重定祭礼以祀。 南宋末年,政局飘摇,朝廷昏庸、奸佞当道、刀兵四起、战火频烧、外忧内患,加速了宋王朝的衰亡。咸淳十年(1274),度宗赵基卒于临安,嫡子赵显继位,年号德佑。德佑二年(1276),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蒙古统帅伯颜率元军攻陷临安,俘获了全、谢二位太后及年仅6岁的恭帝赵显。5月,赵显被流放甘州,封瀛国公。及长大成人,忽必烈以公主嫁之,并令赵显返京入朝供事。未久,世祖夜梦金龙绕殿梁柱;次日早朝,见赵显正站在这根殿柱前。忽必烈大忌,决意杀赵显以绝后患。公主闻讯后急告赵显,显星夜逃回甘州。为避杀身之祸,他只能遁迹空门,乞释号“合尊”(程克勤《宋逸民录》)。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收有合尊大师所作的七言诗一首,曰: 皇家第十六飞龙,元朝降封瀛国公。 元君诏旨尚公主,时蒙赐妻明光宫。 酒酣舒指爬金柱,化为龙爪惊天容。 侍臣献谋将见除,公主夜泣沾酥胸。 幸脱虎口走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 是时明宗在沙漠,缔交合尊情颇浓。 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帐闻笙镛; 乞归行营养为嗣,皇考崩时年甫童。 文宗降诏移南海,五年仍归居九重。 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宋德何其隆。 元明之际的学者权衡在《庚申帝时外闻见录》(又名《庚申外史》)中记载:赵显出家后先住在甘州白塔寺,未几迁居大佛寺。时赵王怜之,赠一位回族少女予显为妻子。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四月十六日,显妻在轮藏殿生下一个男孩。时周王孛儿只斤和世束西巡甘州至大佛寺,偶见寺上空有龙纹五彩照耀;访知其详,遂往寺内看望赵显,并将男孩收为义子,改名妥欢贴睦尔,载母子同归大都。13年后,宁宗孛儿只斤懿粦质班夭折,那个13岁的男孩继承王位当了皇帝,称惠宗,又称顺帝。(按:顺帝生于1320年,依干支为庚申,故又称“庚申帝”)。 《庚申君遗事》、《西湖志余》等稗史传说:赵显被俘年方6岁,解送至大都,忽必烈为笼络南宋丞相文天祥和江南汉族,授显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并封瀛国公;其后又将迈来迪郡王的孙女下嫁赵显。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突然下诏“命瀛国公赵显学佛于吐蕃”(注:时张掖属蒙古唐兀特省,故称“吐蕃”地)。赵显偕母亲全太后、妻子罕兀鲁来到张掖大佛寺,太后削发为尼,赵显皈依佛门,潜心钻研萨迦派佛学,成为一代高僧,被称为“合尊大师”。至大四年(1311)元武宗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继位。时武宗子周王和世束因违旨被贬云南、复逃往西北张掖,与赵显结为好友。二人相交甚笃。周王见显子相貌不凡,乞为己子;赵深知自己处境,遂以母子相托,并易子名为妥欢贴睦尔。后来周王登帝位,即元明宗。未久被复辟的文宗孝儿只斤图贴木尔篡弑,并将罕兀鲁母子流放海岛,继迁广西。3年后,文宗传位于宁宗,幼帝不数月而殂,太后乃命立妥欢贴睦尔,1333年即位,是为顺帝。 又传,赵显研读萨迦派佛学,尝思念故国妻儿,于夜深人静之时,低吟小诗一首,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此诗不久传到京师,遭嫉他的人诬陷为谋反的证据,阴告于朝廷。至治二年,被英宗硕德八剌诱至大都,囚禁至死。 正史有载:至顺元年(1330),文宗以妥欢贴睦尔乳母失言,说明宗在世时“常言长子并非亲生”为由,命翰林将其事书于史馆,次年复召奎章阁学士虞集作诏,播告中外。故文宗崩,复皇后布达实哩宁立明宗次子宁宗而不立顺帝。直到宁宗夭折,妥欢贴睦尔才即帝位。顺帝登基以后,曾下诏曰:“文宗私图传子,乃构邪言,谓朕非明宗子,俾出居遐远”。并为此事颁旨,撤去文宗庙主(《元史·本纪》)。 顺帝在位36年。这时的元王朝已是极端腐朽,至正十一年(1351)终于爆发了红巾起义。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部将徐达率明军攻克大都,顺帝北走应昌(今蒙古属),又两年客死他乡。而那位南宋恭帝、瀛国公、即后来的合尊大师,却终日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在张掖大佛寺过了一生青灯古佛的孤独清苦生活。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封第14子原汉王朱英为肃王,二十八年(1395)就藩甘州。此后朝廷数次降诏维修大佛寺,并敕赐寺名为“宝觉”。明王室在大佛寺留下了不少遗踪遗迹。公元1445年(明正统十年),英宗朱祁镇颁赐《大明三藏圣教》北藏6000余卷给张掖,足见对大佛寺“恩宠有加”。 往事沧桑,逝者已矣,帝王皇族,皆已成一抷黄土!惟有这宏伟建筑规模和西夏独特风格的千年古刹,迄今还显示着皇家的高贵气派。那严谨和谐的体态形制、古朴幽雅的法堂禅室、对立统一的创作风格、形神兼备的建造工艺、民间流行的神秘传说、王族留下的轶闻趣事,都是华夏各民族数千年来传统文化和心态的特征。它属于一个过去的时代,为历代文人墨客、古今中外游人所寻幽探胜、抚今追古的佳妙之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