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160在《列传·异教类》中这样记载: 上抵宣州访之,见一老僧端在,太祖仗剑就问姓名,不对。田接剑视之,僧亦引颈就焉。上笑曰: “可见杀人王道乎?”僧曰:“可见不怕死的和尚邪?相语甚洽。僧曰:“尔欲行王道,我有所指”上推诚温询。僧日:“建康有地可王,此真帝王之居。”后遂定鼎。 在这部正史中所记载的这位著名僧人,就是五台山的金璧峰,也称璧峰法师。 明太祖朱元璋以贫民身份登上皇帝宝座,其间的酸甜苫辣被心态各异的人们演化出无数传奇故事,或褒或贬,洋洋洒洒流传下米。有一本宣扬命相之书在序中讲到一个朱元璋命理的故事。说有一和朱童年玩耍过的男孩,他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下,坐得都是统治生灵的命相.只不过那男孩注定要统治无数的蜜蜂,所以成了养蜂大王,而朱注定统治人,结果做了皇帝。这自然是宿命论者的无稽之谈。但事实上,明太祖以卑微的出身奋起推翻了一个统治中国150余年的元王朝,没有个强大的精神动力是难以坚持下来的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力就在于他对佛教的痴迷与崇信。 按说他贫寒的家境足难有条件接受佛教熏陶的。但事情就是这么凑巧,身材瘦弱的朱元璋每日早出晚归,在日复一日为地主放牧中度过童年本应欢乐美好的时光,又于刚刚懂得父母疼爱之时失去双亲。好心的邻居知道这个幼小的生命再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了,无奈之中将他寄放到濠州(今安徽风阳)一个叫皇觉寺的庙里。在这儿,他做了8年的小沙弥,不仅长大成人,而且饱受伤痛的灵魂被佛的理念深深浸润。他凭着对佛的信任和愣头愣脑的闯劲,在元统治者最脆弱的神经上找到突破口,势如破竹般扩展自己倾心的疆域。 上面所引的那个故事,发生在朱元璋率兵攻打宣州的时候。金璧峰(1 307~1372年),俗姓石,祖籍乾州永寿县。母张氏信佛。璧峰6岁礼云寂温禅师为师,后到四川晋云山参禅于如海真公,又在峨眉山居住数年。他依如海真公所嘱,游五台山.并建灵鹫庵居之,曾在五台山北台北麓文岫山普光寺(令繁峙梨峪普光寺)藏修。元至正八年(1348年)元顺帝派使者召他至燕都(今北京),赐他金纹伽黎衣,遂返五台山。第二年,元顺帝又于延春阁召见他,命他建坛祈雨事毕,赐千金.他以金赈济灾民。至正十年(1.350年),元顺帝赐号寂照圆明大禅师。《清凉山志》载,璧峰在普光寺期间,弘扬华严之学,并制作佛事梵音,凡四十二奏,为发展五台山佛教音乐作出了贡献。 如上所述,朱元璋早年落魄的时候,和寺院禅林还是有过段交情的.这位刚愎自用、大兴文字狱的开国之君,在取得天下之后.对于当时已经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双重身份的五台山圣地,的确是非常崇奉的。特别是对于这位与之有过段“奇遇”的璧峰法师更是敬奉有加。当他平定天下、定都南京之初,就立刻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奉天殿特地召见了璧峰法师,并把他强留在了天子脚下的大天界寺,以便于自己随时向这位老法师垂询佛法,了解治国安邦、尤其是有关宗教控制和边疆民族事务等方向的事体。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甓峰自然也不负重望,时常出入于京师宫禁之地,尽展半生所学,向这位开国皇帝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智慧。在明朝初期许多有关边疆事务和宗教方面的政策举措,都不难看到他们这一段聚首的痕迹。为了表示敬重,朱元璋还特意“行献佛之礼,敕师施摩伽斛食,以赈幽冥”。并赐给他紫衣、金钵及御制十二韵诗,把他称为“玄关尽悟成正觉”的现世菩萨(见《释民稽古略续集》卷二《璧峰禅师传》)。可以想见,朱元璋后来之所以一直对五台山优礼有加,在洪武七年(1374年)又专门召见了至五台山游历的中天竺僧人俱生吉祥,让他留居都城,以开化京师,对这个洋僧人的弟子底哇答思也在奉天殿予以召见,传命他可以随时随地传教度人,都是与璧峰法师在南京城里的这数年停留分不开的。 朱元璋是一个很暴戾的人,明朝一开初就大兴文字狱,制造了一系列震惊寰宇的冲天血案对于他的那些开国元老、文武大臣,也是大开杀戒,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所以,对于他崇佛奉僧的这一系列举动的真实含义,后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对于这些把一国一朝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大人物,对于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有悖常人的隐秘之处,委实是难于揣摩的,所谓帝王之心,虎狼之辈,神鬼叵测,信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