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二十八祖 佛祖灭度后,摩诃迦叶取得了佛界领袖的地位。他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就是主持了第一次结集三藏(经、律、论)经典的会议。 在这次会上,佛陀的另一位大弟子阿难作主诵人,背诵了释迦牟尼生前所讲的佛法。阿难背完,迦叶请众比丘当场审定,大家一致认为:与佛祖所说一模一样。这些经按经、律、论分类加以整理后,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佛经的最初形式。 三藏结集后不久,迦叶对阿难说:“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 说完,他对阿难念了一首偈语,然后就来到摩揭陀国的鸡足山,入灭逝世。于是,“正法眼藏”又传到了阿难这里。阿难也就成了西天禅宗二祖。 阿难是“阿难陀”的简称。他是释迦牟尼的叔父斛饭王的儿子,也就是佛陀的堂弟。释迦牟尼觉悟得道后曾返回家乡,为亲人说法,25岁的阿难就跟从出了家。他在佛陀身边忠心耿耿地待了25个年头,深得释迦真传。他博闻强记,才学渊富,被称为“多闻第一”,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迦叶召集第一次结集,指定阿难升狮子座,复述经藏,背诵佛法。当时阿难就宣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 于是这就成了现存佛经的卷首语。“如是我闻”即指这是由阿难亲耳听佛说后记忆背诵出来的。 阿难从迦叶处得佛祖衣钵,为二祖后,尽心尽力,使佛教僧团得到了发展。 (图-释迦-14) 阿难因为学识渊博,名气很大。他入灭前离开摩揭陀国前往吠舍离国,来到两国的界河——恒河时,双方国王都派兵来抢,想让他留在各自的国家里。阿难为了避免两国兵戎相见,“平等度诸有情”,就乘船来到河中央,准备自焚。当时山河大地,一齐震动齐鸣。雪山的五百仙人从空中飞来,礼拜阿难,希望能得到超度,从而解脱。阿难接受了他们的请求,把恒河变成了金地,为众仙人演说“正法”。这时又有以前跟随释迦佛祖听法的五百弟子——五百罗汉从天而降,为五百仙人出家剃度。众仙人有二位立即成了罗汉,一个叫商那和修,一个叫末田底迦。阿难知商那和修堪任“正法”,就对他说:“以前佛祖把正法眼藏付嘱迦叶尊者,迦叶入灭又传给我。现在我也将入灭,我把它传给你吧。” 说完,阿难也对商那和修念了四句偈语,然后腾身而逝,不见踪迹。 于是,商那和修成了西天禅宗的第三位祖师。 就这样,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授受“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的禅宗,据说在佛教的“家乡”——古印度,辗转相传了二十八代,这就是禅宗史上著名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 7、一心不生 三祖僧璨大师得法后,听从二祖的嘱咐,一直隐居于皖公山。又逢后周武帝灭佛毁法,僧璨只好出入于太湖县司空山,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为时人所知。 隋开皇十二年,有个才十四岁的小沙弥叫道信,来向他求解脱法门。他问道信:“谁绑你了?” 道信随口就答:“无人绑。” 僧璨提醒似地问:“既无人绑,那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道信一听此话,当下大悟。于是就跟随三祖,成了他的近侍。服了九年劳役后,才得衣法。僧璨的传法偈为: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僧璨把衣法传给道信后,自己就到罗浮山隐居了。过了二年,又返回皖公山。一个月后,许多人纷纷前来求法问道,僧璨为四众广宣心法要诀,然后就在法会上,在一颗大树下双手合掌,安然而逝。 僧璨留下的重要文献,有《信心铭》。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歌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不生”,就是不生的佛心。所以,《信心铭》‘开头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有顺逆!……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最后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虽然学者们考证,认为《信心铭》是公元9世纪初叶,假托僧璨所写的伪作。但它充分表达了“悟心”的禅意,也可以说明当时禅宗的基本特色。 8.东山法门 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也就是那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 他在四祖门下,白天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道信圆寂前,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 由于当时僧俗道众仰慕弘忍是达摩的正统,所以四方跟从弘忍学禅的人很多,于是弘忍又在离破头山(双峰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在此继承和发扬道信禅学,所以,当时称弘忍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实际包括了道信、弘忍两代禅师的禅学,因为弘忍曾三十年不离道信左右,尽得道信禅学思想精华。他以后宣传的禅学思想,也与道信一致。 弘忍门下的弟子很多,见于各种记载的就有25人,而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这些人分散在全国,各为一方师,聚徒传法,声震朝廷。因此,自达摩传来的禅宗,其真正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始自弘忍门下。弘忍的两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一宗《楞伽》,一倡“顿教”,一创“渐教”,开创了中国禅宗最辉煌的历史。 9、“衣”止六祖 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中国禅宗因为有了六祖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渊自印度的佛教又因为禅宗的革命而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慧能的原籍本是范阳人(今河北省涿县),父亲就在那里做官,后来因贬谪流放而到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兴许是生活所迫,他与母亲一道又移居到了南海——广州去住,长大后以打柴为生,维持母子的生活。后来他在一次卖柴的时候,听人朗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际,他豁然有所省悟,问起来,知道弘忍大师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冯墓山以《金刚经》教人,使人“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于是辞别了母亲,到黄梅去参礼弘忍。 不管经籍中记载他与弘忍的见面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总之这是一个颇富戏剧性的场面: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馀物,惟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撩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慧能的话,无疑使弘忍大吃了一惊!但是他被派到了碓房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昼夜不息。 一天,弘忍召集门人,要大家各作一首偈,察看每个人修行的境地,以便传付象征着获得了禅宗正统的僧衣与禅法。当时弘忍门下共有七百余门徒,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后来成为北宗禅宗师的神秀,学通内、外典,为众人所景仰。大家都推神秀为代表,以示修行的境地。神秀便写了以下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知是他写的之后,仅致一番赞叹之辞,令众僧人念诵。而弘忍对此的评语却是: “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也就是说, 神秀此作,还没有进入禅悟之门,因此并未见得“自性”。 当这偈语传到了慧能耳中时,慧能的反应是这样的:“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即神秀的偈,虽然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认识,然而他并未“见性”,并未彻底了悟。因为对于慧能来说,如果不识自己的本心,就是学了再多的佛法,也毫无益处。而一个人如果识心见性,就可以了悟佛法大意——佛法所启示人们的,不正是唤醒潜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纯真的本性吗?禅即是佛心,然而如果只拘执于知识和思想的范围之内,则容易遮蔽了本来自由的心,这便是般若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意义上的智慧,而是能认识到万物皆空,然后超越一切的智慧。于是他请人在神秀偈语的边上写下了自己的体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显然使那些僧人们再次地沸腾了!当弘忍见到此偈之后,不管他心内是如何的感动,然而对众人所说的话却仍然是“此亦未得了”。 可是,五祖却在夜间悄悄来到碓房,问他米白了没有,他便答道:“白了,只是没有筛。”五祖便以杖三击其碓而去。慧能就在三更来到五祖屋中,五祖再一次为他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彻悟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就为慧能付衣法,并念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 传法结束后,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了适当时机再公开出来宣扬佛法,并教他:从此以后,“衣”止不传,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已经完全为外界普遍承认,不必再靠衣钵相传来表示信脉。如此,慧能成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 慧能于是得法而去,携带着象征禅宗正统传人的衣钵。 慧能离去的第三天,整个寺庙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为之愤愤不平!以原来为武将的陈惠顺为首,立即动身追赶带走衣钵的慧能。他最先追上了慧能,慧能把衣钵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对他说:这衣钵表示信仰,不可力争,如果你想要它,那你就把它拿走吧。惠顺想拿衣钵,但是他没有拿动,于是不再拿了,敬畏之感充满了他的全身,他说:我只是远来求法,而不是为了衣钵。慧能于是便传法给他:如果你是为求法而来,就请首先摒除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只看看你这个时候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甚至在你出生以前就有了;如果你能反求诸己而认识你的本来面目,秘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惠顺言下大悟,于是拜六祖为师,更名惠明。 慧能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不知道心,纵使学了佛法,也是没有用的。能看清楚本心,即可说是稳健的佛心。这种意旨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一种宣言,即他在印度传统的佛教之外,做出了一个多么新的发展!在慧能未出世以前,禅宗虽也讲求顿悟成佛,然而在大体上仍然是“依教禅”,因为那是依戒、定、慧而修行的。 到了慧能这里,禅宗才真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所以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他用任何语言来阐释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最为原始的和创造性的体验来表现一个人的悟境。这个悟境,就是他在佛教方面所达到的造诣——所以铃木大拙指出,在慧能之前,人们说“你就是佛”或者“你与佛是一体的”等等,同慧能的方法比起来,都太陈旧了、太平淡了、太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这是因为它们太概念化和太抽象化了,不够具体,当然也就不生动、不深刻。 10、弘法宝林 印宗成了慧能的弟子以后,慕名而来投师的络绎不绝,慧能很快就有了几百名弟子,他就在法性寺中的菩提树下,为众人说法。他自称是“东山法门”,名义上是阐发弘忍一系主要依据《金刚经》而发挥的佛法思想,实际上大都是在宣扬自己根据《金刚经》思想又进—步独创的东西。法性寺(今称“光孝寺”)中仍保存着与慧能大师有关的瘗发塔、风幡堂、菩提树、六祖殿等著名遗迹。 因为前来依随慧能的人越来越多,法性寺容纳不下,第二年春,慧能即率弟子数百名,辞别印宗归曹溪宝林寺。 宝林寺位于山水回合、峰峦奇秀的曲江曹溪村,梁武帝天监三年,慧能率众回此寺时,正是寺院最不景气的时候,寺院荒废,守寺僧众也散伙离去,寺院的前后左右被陈亚仙所霸占。慧能见此景,为恢复寺院,收回失地,他巧设妙计,对陈亚仙说:“现在堂宇湫隘,不足容众,贫僧欲求一袈裟之地,个知是否可以?” 陈亚仙问袈裟有多大,慧能就把袈裟拿出来给他看,他不知其中的奥妙,就答应了。岂料袈裟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也现身坐镇四隅。吓得陈亚仙目瞪口呆,慑于六祖法力之大,不敢与之争执。就这样,宝林寺才有了发展的余地。从能就在这幽静秀丽的曹溪之畔,扩建寺院,广收门徒,登坛传法,宣扬他所创的顿悟学说,约三十多年,禅宗由此大兴。 慧能到曹溪没多久,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亲自到宝林寺请慧能到韶州城中大梵寺为僧众说法。 慧能乃于大梵寺公开登坛传法,听者除韦璩及韶州诸官吏三十余人外,尚有儒士三百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韦璩令慧能的弟子法海作了记录,又加入后来的法语,这就是后世禅宗的宗经《六祖坛经》。 慧能在宝林寺说法之际,唐中宗曾请慧安、神秀这两位很有名气的禅师到宫中供养,询问禅法。二位禅师都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五祖弘忍大师衣法,可以请他来。”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中宗就遣派内侍薛简迎六祖到京城,慧能不肯。推辞说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薛简恳请说法,问道:“京城中有名的禅师都说要想得道,必须坐禅,大师意思如何?” 慧能说:“道在心悟,怎么能靠硬坐出来?您若是想得心法,只要一切善恶都不想,这样自然就能得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处数都数不尽。” 薛简将此法要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此赠磨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赐慧能新州的故宅为国恩寺。 11、两京法主 慧能在南方弘法的同时,同门师兄神秀创立了北宗。在中国禅宗史上,神秀是被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著名禅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