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丰富史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新资料的发掘与整理为近代经济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发现利用新资料的过程中,学者也不断突破,拓宽资料来源,加深史料理解,最大程度发挥史料的学术价值。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张晓虹以鄂尔多斯地区近代民歌为材料,复原了该区域声音景观变迁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地理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为鹏通过对新搜集到的董士账本的个案史料剖析,深化了对民国时期企业管理人员经济生活、文化心态及其行为方式细部的认识。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罗艳春通过对葛沽药王庙碑刻的解读,重新梳理了雍正年间天津政区的调整过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加华通过对南宋、元、清三代耕织图的解读,对其与王朝正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构,认为这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与治国理念。 随着研究的推进和深入,经济和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更为细化,对规模信息数据的收集和量化分析,必须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杨伟兵,基于文献和航拍这一新的田野考察手段,对黑河地区的水系水文和古长城城址进行了考察,拓展了历史地理实地调查与环境变迁研究的可行性。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哲以清代南方粮价空间分布和粮食运销网络为例,展示了历史空间经济数据的可视化处理方法,同时根据旧海关统计中的多种粮食贸易源汇数据,在分析其空间属性基础上定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的粮食贸易网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萧凌波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和《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为主要信息源,提取其中的饥荒记录和旱涝等级,利用语义差异法对饥荒进行分等定级,建立饥荒指数序列,将其与水旱灾害进行对比,分析其时空关系,以期对历史上自然灾害对区域社会粮食安全影响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深化灾害史的相关领域研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