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之间。该地区既因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而被誉为“欧洲的后花园”,同时也因其地缘位置重要、矛盾错综复杂而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火药桶”的屡次爆炸在巴尔干地区各国人民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和浓重的阴影。同时,巴尔干国家自身在西欧国家政界及其舆论工具的长期影响下,似乎也觉得“巴尔干”一词代表着落后、消极、不光彩,而将巴尔干地区看作欧洲战乱、种族冲突、兄弟自相残杀的舞台。所以,在今天该地区各国的政治术语中,人们更愿意将巴尔干地区称为东南欧。 如今,笼罩在巴尔干地区上空的战争阴霾早已烟消云散,但它留给了人们无穷的思考。我们正是带着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访问了保加利亚科学院巴尔干学研究所。 半个多世纪走过的风雨历程 保加利亚科学院巴尔干学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17年7月中旬,当我们一行访问该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时,该所所长亚历山大·科斯托夫教授专门向我们介绍了该研究所半个多世纪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1964年1月15日,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作出决议,在保加利亚科学院成立巴尔干学研究所。时任保加利亚科学院院长的柳博米尔·克勒斯塔诺夫院士在成立大会上说:“巴尔干各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连,如果不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历史,就无法解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问题。” 保加利亚在研究巴尔干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保加利亚已经建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希腊等研究中心。保加利亚科学院的历史研究所设有巴尔干各国历史研究室,研究地区发展中的某些问题。所以,巴尔干学研究所的成立可谓水到渠成。该研究所正式登上保加利亚科学院的科研舞台,标志着该国的巴尔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该研究所成立初期,设有4个课题组,分别是“巴尔干各国人民的起源和历史地理”、“奥斯曼学”、“巴尔干国家近现代史”和“巴尔干国家文化史”。其后,课题组改为研究室。到20世纪70年代,该研究所下设拜占庭和巴尔干国家、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时期与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时期巴尔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尔干、巴尔干国家文化史和学术情报等研究室。 1989年东欧剧变后,该研究所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确定了4个基本研究方向,即巴尔干国家的社会政治发展和结构、巴尔干国家的国际关系、巴尔干国家的民族解放与社会运动和巴尔干各国文化史。 亚历山大·科斯托夫坦言,巴尔干学研究所在1989年以后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历史阶段。当时,保加利亚科学院和整个国家一样,处于混乱和无政府状态,科研经费奇缺,人心涣散,工作人员被解雇,科研工作停滞。该研究所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是,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坚持了下来。该研究所从2004年不足40人,到2014年恢复到49人,并且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