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游玩路经保定府,刘墉作陪。到了大街,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临街的一座高门楼上横挂着一块牌匾,写着“仁和诗社”。乾隆见了心里痒痒的,就拉着刘墉说:“走,进去凑凑热闹!” 二人进了门,发现这是一个四合院,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上摆着条案,条案上尽是折扇、汗巾、玉石扳指、鼻烟壶等各种酬谢之物。条案后面坐着一位文雅书生,看上去不过二十多岁,他就是这儿的社主。两偏房的走廊里也各摆着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贴着各种诗赋题目。走廊里头,十几个人正在观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墉来到了正房,见过社主后,挂了号,签了名。乾隆称自己是北京顺天府人名叫高天赐,刘墉只说自己姓刘。 二人来到偏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喜欢联句,就对刘墉说:“我们来比比联句吧!”刘墉答应了他,两人就各选了一副上联。片刻后,刘墉已经对好,而乾隆还未对出,他就在那里闲逛,并时不时扫一眼乾隆。 又过了一会儿,乾隆双手一拍说:“有了!”就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见状也连忙写出下句,两人一同交给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对这二人连连称赞,递给刘墉一柄金面苏扇,而乾隆只得了一条汗巾。社主说:“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刘翁之句意境较之高翁更为深邃。”乾隆听后很不服气,就又拉着刘墉去找句,过了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这回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枣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而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七里山路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地中洞五溪中。 社主连忙又取一些赏物送给二人,并站起身说:“二位诗翁真是奇才,晚生有礼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