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一点可以讲一讲的,约沈培插图的时候,我已经把版面设计的原则考虑停当了。我选定了 28 开的开本,用新 4 号字排。28 开比大 32 开只稍稍宽一点儿,看起来却大多了;用新 4 号字,因为是给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读的,字大一点好。有些插图可以“出版口”,“出版口”破坏了版面的长方形的框框,显得活泼一些。但是也不能让所有的插图都“出版口”,“出版口” 的插图太多,会使整本书的版面显得凌乱。少数插图甚至可以“出血”—— 就是故意把插图安排在一页的边上或者角上,装钉好以后切齐的时候,让插图被切去一条边或者相邻的两条边。我把这些想法一一跟沈培交代清楚,好让他在构思的时候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沈培的脾气,有一点我摸得挺熟,只要答应了的事,他决不马虎。他也知道我是个性急人,当时他正忙着操办婚事,可是并没有把我求他的事搁下来。我常常晚上去找他,他把已经画好的部分一幅幅拿给我看,有的还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一般总是点头,不提什么意见。因为一则,他的确画得不错;二则,他已经有了整体的设想,我尽可能不要打乱他的构思。至多在他碰到了某个疙瘩,提出来跟我商量的时候,我才说一点儿意见,供他参考。有时候还给他找一些参考资料,例如画到老鹰,沈培画了好些幅,自己看着都不满意。我那时正集邮,而且专收集各国的动物邮票和植物邮票,我把所有的画着老鹰的邮票从本子上取下来给他送去。在那些日子里,我三天两头去找他,只有在他结婚的那天晚上,我是诚心诚意去贺喜的,两人没有谈起小布头的插图,要不是小小的新房里挤满了客人,充满了喧闹声,说不定他还会打开画夹来的。 这样和谐的合作,真个值得怀念。最后沈培交稿了,抱了一大包插图,连同《小布头奇遇记》的原稿,来到我的办公室。他打开纸包,一大摞纸片,大的相当于少年报的版面,小的只豆腐干一般大。我问他画了多少幅。他说他自己没点过,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幅吧,兴之所至,画了这么一大堆;还说如果我认为哪一幅不合适,尽管抽去不用,他决无意见。我说我一定照他说的办,插图有了,可是事情还没了,没有到面、封底和扉页,还成不了书;我打算印几千本精装本,精装本还得前后都加上环衬。我说我一向主张一本书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封面、封底、扉页、环衬,还得请他费心“一手落”。沈培问我有什么要求,记得我只提了一条,封面到底的底色要深,最好是黑的,因为书是给孩子们看的,而且这一本书,估计孩子们一定很喜欢看,如果底色是白的,在孩子们的手里传来传去,要不了多久就会显得很脏。封面到底当然要美观,要能够吸引孩子们,可是还得起保护的作用,两者都应该照顾到。沈培同意我的意见,所以《小布头奇遇记》的封面封底采用了黑色作底。 一百七八十幅插图,要一一安排妥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插图不能跟文字脱离,某一幅图是为某一段文字画的,最好跟这段文字安排在同一面上,不得已求其次,最远也只能安排在相对的一面上。这是为了便利读者,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用不着前后乱翻寻找插图。占整面的插图最容易安排,可是为数不多。其余的插图有适宜于放在上方的,放在下方的,适宜于放在角上的,放在两段文字之间的,都得一一端详、仔细体会沈培作画时候的意图。沈培还灵活地运用了“出版口”和“出血”的条件。譬如有一幅图,下面是一片树林,他只画了树梢,上面是两只老鹰在飞翔。只画树梢是个很聪明的办法,因为这张图要表现的是两只老鹰飞得非常之高,树干树身在画上没有用。我把树梢安排在这一面的下方,让它“出血”齐切口,表示下面还有树干树身呐;两只老鹰安排在上方,让它们“出版口”,以显得其高。另一幅图,小布头哭得很伤心,掉下三大滴眼泪。我把这幅图安排在这一面的右下角,让最下面的一滴眼泪掉出了版口。还有一幅图,一只老鼠伏在洞口候着小母鸡,正要窜出来,小母鸡已经发觉,赶紧逃跑。那只小母鸡,沈培只画了后半身。这幅图就非“出血”不可了,小读者看到小母鸡快要逃出书去,决不会让狡猾的老鼠给抓住,就会放心地舒一口气。此外还要避免版面的雷同,至少,相对的两面得避免雷同。所以版面得一面一面设计:图版制成多大,放在哪儿,占多少地位,图边上排不排字;如果排字,一共排几行,每行排多少字。为了使插图紧跟文字,文字得一段一段地数,图版的大小得一幅一幅计算;如果实在跟不上,就得改变版面的设计和图版的大小,甚至改变前头几面的版面设计和图版大小。就这样数了一遍又一遍,算了一遍又一遍,大概花了一个来星期,才把整本书 200 多面的版面画得了,一百七八十张插图的尺寸也标好了。等插图制成了锌版,我把锌版的样张一幅一幅剪下来,贴在画好的版面上,才交给出版部门付排。交出去的除了一厚本稿子,还有一厚本版面设计,请排版的工人同志务必按照我的设计,一面一面往下排。 发稿之前,编辑按例要写一则内容提要,我想写内容提要跟写别的文章一个样,首先要认定主要是写给谁看的。少年儿童读物的内容提要可以是写给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看,向他们说明这本书讲些什么,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让他们把书介绍给自己的子女或者学生;也可以直接写给孩子看,让他们知道这本书讲些什么,还要尽可能有点儿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阅读这本书的愿望和兴趣。我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把“内容提要”这个标题也改掉了。为了跟内文协调,我仿效了孙幼军同志的笔调。我是这样写的: 这本书讲些什么?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吗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饭米粒儿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他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些事儿,这些故事,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身边。 这段文字是跟稿子一起发排的。以后我还看了校样,头校、二校、三校,最后签字付印。平装本没有什么可讲究的了,精装本我要求用平脊(书脊不是弧形的,而是平的),还选定了环衬用什么颜色的纸,用什么颜色的油墨印。那时候,排版、印刷、装订都可以按编辑部的要求行事。如果像现在这样处处碰壁,我就没有兴趣出这么多的点子了。 前后忙了不到半年,《小布头奇遇记》出版了,我的兴奋恐怕不亚于作者孙幼军同志。拿到了样书,我先给孙幼军同志寄去几本;再挟上几本,亲自给沈培同志送去;还带了几本回家,给了小沫一本,给了父亲一本。父亲早就听我夸过这本童话了,他看了也说的确不错。读者的反映也跟我的估计相符合。听好些老师说,《小布头奇遇记》受到小学中低年级同学的欢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喇叭》的节目中连续广播了,连幼儿园的孩子也很喜欢听。不久又快到“六一”国际儿童节了,《文艺报》向我父亲约稿,我乘机给父亲出了个题目,请他写一篇《小布头奇遇记》的评介。父亲比我看得深多了。他在文章中指出这部童话的好处在哪儿,为什么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斟酌,还可以写得更好一些;并且从这部童话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阐发了他对重话、对儿童读物的创作的设想,最后还着实夸奖了沈培的插图。这篇文章发表在 1961 年《文艺报》第九期上; 1981 年收进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印行的《叶圣陶论创作》。这也是后话了。为《小布头奇遇记》,我们一家三代都尽了力,在出版史上不知有没有类似的先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