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5月13日 中国现代民粹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揭露,企图跳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是对 “人民”、“民众”极端崇拜,以民众的力量为源泉,唤起民众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三是对知识及知识分子极端轻蔑,具有反智主义倾向。 中国现代民粹主义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俄国近代民粹主义思潮,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因素。孟子的“民本”思想,墨子的下层平民意识和朴素的劳动观念,儒家的均平思想及“大同”社会理想,古代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平均主义主张,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中国现代民粹主义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压迫之下被启动并得以强化,转化为抨击资本主义罪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动力。 在俄国民粹主义传入之前,近代中国已经有了民粹主义思想。洪秀全定都天京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以绝对平均主义为核心的民粹主义社会构想;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志士,系统阐释了儒家“大同”学说,提出了建构“大同”社会的中国式的民粹主义主张。孙中山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力图在中国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集产社会主义,浸透着浓厚的民粹主义倾向。 不仅孙中山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倾向,而且在革命派阵营中弥漫着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民粹主义情绪。章太炎以传统的“大同”理想比附近代社会主义,借以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提出“均田”、“限袭产”,对农业、农村及下层贫苦农民高度推崇,对知识精英意识加以鄙弃他把中国社会民众的道德高下,按照他自己的标准分为 16 等,并将农民放到中国社会道德塔的塔尖上,得出了“知识愈进,权位愈伸,则离于道德也愈速”的结论。 20 世纪初,俄国民粹主义与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互相交织在一起,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巴枯宁、克鲁泡特金是俄国民粹主义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代表,故俄国的无政府主义与民粹主义始终纠缠在一起。辛亥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是含有俄国民粹主义意味的“无政府主义”,故可名之曰无政府民粹主义。《天义报》和《新世纪》是辛亥革命前传播无政府民粹主义的主要刊物。 如果说在俄国民粹派那里,民粹主义的主题是 “企图尽量避免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话,那么在其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这种理论就变成了“灭资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幻想从落后的农业国跳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近代民粹主义的最重要特征。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从西学泰斗到国学大师,从维新派到革命派,从国粹主义者到无政府主义者,从风云人物到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士子,均带有深层的心理抗拒和伦理上的拒斥,程度不同地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猛烈抨击,并为中国避免资本主义祸害作了种种设想,表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 五四时期是中国民粹主义高扬的时期,其基本特征体现为:劳动主义的兴起及对劳动、劳工的推崇,平民主义的流行及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及工读新村主义的尝试,到农村去、到民间去潮流的涌动,贬低知识及反智主义情绪的萌动等。民粹主义与启蒙主义的内在冲突,使五四启蒙运动偏离了正常的启蒙运动轨道,走向了“后五四”的平民主义进之路。五四时期流行的劳动主义、反智主义、反资本主义以及知识分子与民众打成一片的观念,也逐渐构成“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基调。 “五四”以后中国的民粹主义,除了章士钊等人的“农国论”及梁漱溟等人的“乡建派”民粹主义之外,在中国革命阵营中也有突出体现。中共党内“左”倾民粹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抱有高度恐惧和敌视,把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视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量齐观的敌人。这种“左”倾民粹主义在建党初期开始萌芽,在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而达到高潮,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时有表现,一度出现侵犯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严重偏向。 总体上看,中国现代民粹主义没有系统的组织化的民粹派,也没有系统的民粹主义政治思想,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自觉的民粹主义思想倾向和情绪。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民粹主义居于思想的次要地位,表现为一种思想潜流,这种潜流往往是在革命的高潮中,尤其是“左”倾思想泛滥时集中呈现出来。在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参加革命的过程中,民粹主义主要体现出正面的积极作用;当革命处于激进的高潮时,民粹主义展现出负面的消极影响,严重危害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正因如此,中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对民粹主义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极力克服民粹主义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民粹主义在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深远的思想传统,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民粹主义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展开。到目前为止,这种民粹主义情绪和观念仍有一定市场,需要警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