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同胞演奏芦笙欢迎周览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3个月,国民政府行政院组织京滇公路周览团,沿新建成的京滇公路进行考察、宣传、慰问活动。这次活动历时近两个月,途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北等9省,行程1.1万多公里,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又一次“万里长征”,被时人称为“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开西南交通史上之新纪元”。周览团途经西南民族地区,关注和考察西南民族地区的民俗、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与各族人民展开了密切互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察,团员们大开眼界 1936年底,自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至西南边疆昆明的京滇公路修通,该路贯通江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云南6省,长2974公里,是当时中国“东部与西南联络公路之唯一干线,于政治、国防、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上,均有极重要之关系”。鉴于京滇公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早在1936年9月21日该路还未修通时,当时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蒋介石便迫不及待地发起组织京滇公路周览团,电令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派专人负责办理,“俾实现宣扬中央德意,慰问民生疾苦,开发边疆实业,及发展交通之目的”,达到“统一救国”的目标。 经过长达数月的认真筹备,至1937年3月底,周览团的筹组和周览活动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周览团由108名团员、70余名服务人员、近20辆汽车组成,规模比较大,规格也比较高。团员由中央各部委、各省政府、学术界、工商界和新闻界的精英组成。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褚民谊任团长,卫生署海港检疫处处长伍连德任副团长。周览团将团员分为国防、内政、经济、土地、教育、交通、工业、农矿、水利、司法10组,要求团员沿途详细考察各项事业,撰写调查报告与发展方案,待考察结束后呈报国民政府。周览团还携带有关民族复兴的有声影片、中央的建设图表,以及蒋介石的救国主张和生活照片等资料,准备沿途放映和散发。 1937年4月5日上午,周览团一行自南京中华门出发,浩浩荡荡地踏上了旅途。临行前举行了热烈的出发典礼,马超俊、何廉、吴稚晖、秦汾、钮永建等政要名流以及各机关代表500余人出席典礼,街道两旁环立观看的民众达数千人。中华门前的松柏牌坊上挂着一幅对联,上面书写着几个遒劲的大字:“万里壮游兹发轫,九州同轨纪成功”,寄托着对周览活动的颂扬和祝愿。 在途经安徽芜湖、黄山,江西景德镇、南昌,湖南长沙等地后,4月17日周览团到达湖南沅陵,进入湘西地区。从此之后,沿途少数民族逐渐增多,团员开始注意考察少数民族情况并开展宣传、慰问工作。在沅陵,有苗族同胞在伏波宫戏台唱歌,并表演猴儿鼓表示欢迎。苗族同胞的唱词颇有意思,以苗语与汉语夹杂,听起来节奏明快。 4月19日下午,周览团抵达贵州镇远,各界人士在民众体育场举行欢迎会,学生、士兵等欢迎代表达数千人,还有“苗民执芦声,苗妇盛装涂粉,灿烂杂陈”。苗族同胞表演的舞蹈,团员们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看到,感到非常兴奋和新奇,纷纷拍照留念。晚上,周览团为各族民众播放电影和广播,宣传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一些团员则抓紧时间开展民族调查工作。 4月21日周览团到达贵州炉山,第二天下午炉山各界在民众体育场举行欢迎会。欢迎会上“苗民尤其多”,让团员们大开眼界。欢迎会的内容经精心设计,先由苗、汉两位女孩向周览团敬献锦旗,之后又安排苗族表演舞蹈。“团员见苗民盛装异饰,争摄取照相,或假苗女之银冠冠而摄者,或寄苗女同摄者,纷纷蚁动”。欢迎会结束后,褚民谊召集苗族群众发表讲话,说明周览团此行的意义。由于担心很多苗族同胞听不懂,还找了一个懂汉语的苗族当翻译。讲话结束后,褚民谊与大家合影,“犒赏而散”。尤为难得的是,在场的苗族中有一个女子懂得汉文,且有小学文化程度。“团员闻之,争予薄纸请题名为纪念,具有赠物以鼓励者、有寄诚造访作深谈以探苗俗者”。 4月23日,周览团过平越、贵定至贵阳。由于“黔省均为中央部队,欢迎尤烈,学生几全体出动,男女共万余,虽微雨淋漓,精神充满,……自北门至东门,相距四公里”。团员下车步行,脱帽答礼,汽车则缓缓随行,场面非常庄严隆重。第二天上午,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薛岳在民众教育馆组织了欢迎大会,贵州军政要员和各界民众两万余人参加。25日上午,周览团参观了贵阳县一个苗汉混居的村庄。团员见苗族人家里“有条不紊,即一般汉人家庭亦嫌莫及。……均赞誉不置。”褚民谊借机向苗族群众说明中央组织周览团的目的,慰问与联络感情。 4月26日,周览团从贵阳出发,28日到云、贵交界处胜境关,云南的欢迎代表早已在此迎候。当天晚上8点,周览团披星戴月地赶到曲靖城,当地的公务员、学生、民众等万余人夹道欢迎,沿途到处都张灯结彩,“全城辉煌,为曲靖空前盛况”。 4月29日下午,经过25天的长途跋涉,周览团终于抵达昆明。云南省主席龙云率领各界人士迎出城外3公里,欢迎队伍绵延不绝,自城外一直排到招待所。“欢迎之盛况,实属空前,远甚周览团所经各省。”次日上午,云南省政府举办欢迎会。褚民谊在会上答谢龙云和云南各界的欢迎,并称京滇公路开通后,“西南与中央已完全打成一片”。 周览团在云南共停留了7天,是此次周览活动中在一地停留时间最长的。其间,团员们参观了民众教育馆、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圆通公园、唐继尧墓、云南大学、中央军官学校云南分校、金殿、黑龙潭、筇竹寺、海源寺等地方和单位。除此之外,5月4日,为“察看滇越的交界”、“参观滇越铁路”,褚民谊还率领16名团员乘花轮快车前往河口考察。 5月7日中午,周览团离开云南,龙云率云南高级军政长官、学生、民众、部队等数万人冒雨相送。临行之时,褚民谊对采访的记者表示:看到京滇公路沿线各地和云南的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他感到非常快慰;“京滇公路通达、周览团使命完成,实为中央与地方团结一致之具体表现,深可庆幸”;在云南参观各方面事业,“印象均极佳好。……滇省力有未逮之各项事业,当详呈中央,设法扶助推进”。 5月10日下午,周览团回到贵阳,休息两天后,分南北两路返程。南路由团长褚民谊率领,17日陆续抵达桂林,之后又参观考察数日后才返京。北路由副团长伍连德率领,14日到达重庆,后受四川省政府的极力邀请,又于17日到成都参观,在成都游览考察3天后启程返回南京。至5月底,南北两路回程队伍先后返回,轰轰烈烈的京滇公路周览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收获,第一次大规模的双向打通 这次考察活动,历时近两个月,途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北等九省,行程1.1万多公里,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又一次“万里长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被时人称为“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开西南交通史上之新纪元”。周览团途经西南民族地区,关注和考察西南民族地区的民俗、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并与各族人民展开了密切互动,带来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增进了周览团团员、国民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湘黔滇桂等西南民族地区的了解和认识。由于地处边远,地形复杂,交通落后,长期以来内地人士和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了解都比较肤浅。在周览团筹组过程中,很多人囿于西南蛮荒之地、瘴疠之乡的认识,不愿报名参加。后来,周览团筹委会不得不出面解释,并以昆明滇池胜景相诱惑,才顺利组织了周览团。通过近50天的考察,团员们获得了各地有关政治、物产、民族、教育、气候、环境等的丰富资料,增加了感性认识,改变了此前的看法。他们“无不精神焕发,喜斯行收获之丰富,有出于意料者。于是视听一新,昔日隔绝几同化外之黔滇,今已旦夕往返;昔日在家千日好,出路万般难之谣,今当改咏旅行乐矣!”团员们返回各自的岗位后,纷纷撰写考察报告,发表演讲和谈话,向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注意边疆与内地和东南沿海的经济和文化的平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除随行的记者外,很多报刊和广播都因周览活动的举办而开始关注西南地区,发表了大量介绍各省情况的报道和文章,使国人借助报刊、广播等现代传媒,了解到了西南地区——特别是神秘的云贵地区的更多信息。如汪松年在《大公报》上连载的《京滇周览印象记·得天独厚之云南》,似乎是第一篇在全国性报刊上宣传介绍云南的报道。经过大量的宣传报道,一时之间南京、上海地区兴起了认识西南、了解西南的热潮。云南也从边鄙之区成为人们心目中向往的“原料金库”,京滇公路所经各省中“最有前途之一省”。 其次,加强了西南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为抗战爆发后西南大后方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在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过渡的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周览团的考察活动,可以说是抗战爆发前夜中央政府对西南各族人民的一次慰问和动员。他们标出“宣扬中央德意”、“统一救国”的宗旨,沿途反复播放电影、广播,发表演讲,培养和加强了西南各族人民对政府和国家的认同意识。褚民谊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上的报告中提到了这一点,他说这次周览“有一件很高兴的事,就是苗夷的民族也来欢迎我们,使我们得到机会同他们接近,把中央精诚团结的意思告诉他们,……他们也很明了中央德意,对于我们的话非常接受。”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主要现象,一是“边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心”(中国内地)之间非常松弛、隔绝的关系(天高皇帝远)变为双方打通而密接的关系,二是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近代演化。对于近代以来西南边疆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京滇公路的贯通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双方“天高皇帝远”的松弛、隔绝关系,缩短了西南“边陲”与南京“中心”的距离,有利于加强双方的联系。京滇公路周览团的活动,即是京滇公路修通后西南边疆与内地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双向打通活动,不仅促进了内地对西南边疆的了解,还加强了西南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京滇公路及周览团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