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新疆]“达斯坦奇”哈孜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三联生活周刊 曾焱 参加讨论

    4年前,哈孜木老人带着全家从戈壁深处的乌伦古河河谷迁移到了现在这个住处。大屋簇新,是福海县委县政府专门拨钱为他修建的,外观上沿用了哈萨克族的传统式样,蓝色穹顶配上黄色的外墙明艳夺目,外面来寻访他的人从公路上就能看见。屋内是城里楼房的那种三室两厅,客厅墙上挂着冬不拉,还有三件哈萨克人节庆时才穿的那种刺绣长袍,其中一套据说是政府为他颁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用过的礼服,老人平日里不穿它,在我们要求为他拍照时穿上了,热得满头是汗。
    哈孜木是土生土长的阔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人,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达斯坦奇”——在哈萨克语里,叙事长诗叫做“达斯坦”,讲述人就叫“达斯坦奇”——在族群里一向受人尊敬。哈孜木1932年出生,家有兄妹三个,却只有他具备了学唱达斯坦的天分,把家族这门技艺传了下来。老人告诉我们,他几岁的时候就听父亲唱,心里说不出来的喜欢,到12岁便正式跟着父亲学唱了。他也想不起来有过什么比较正式的授艺仪式,父亲答应教他后,每晚放牧回来就坐在炉火旁教他两小时,兴致好的时候唱四五个小时。古代哈萨克人不善用文字纪事,达斯坦全凭一代代口述。哈孜木从小放牧,没念过书,但有过耳不忘的异禀。他说,唱达斯坦的人“记忆力最重要,嗓子好坏没多大关系”。到15岁,哈孜木已经从父亲那里学会了20多部长诗,可以独自骑马出去表演了。
    “达斯坦”是来自突厥语的一种叫法,在柯尔克孜语里称它“坎吉波斯”,蒙古族大多呼为“突兀勒”。在新疆,民间达斯坦的蕴藏量非常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雄福告诉本刊,存量最多的是哈萨克族,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版或载入名录的将近300部,成为哈萨克族文化根脉的一条主线;其次是蒙古族,他们有180多部;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各有100来部,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也有少量保存。20世纪80年代,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组织收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虽然当时还没有将达斯坦列入计划,但在采集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抢录了100多部。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达斯坦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哈孜木所在的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早在1988年就正式把“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列入了重点研究保护的民族民俗文化。1992年,福海县文学集成办编著了一套4册、34万字的《新疆民间文学集成长诗、叙事诗卷福海分卷》,2007年该县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作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2008年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2009年,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完成了对200部达斯坦的整理和汉译。“新疆已经查寻到的长诗,总数可能近800部,就其数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相比。立陶宛有‘长诗之国’的称号,那也不过300来部。”马雄福说。
    没有人说得清,达斯坦究竟起源于何时。古代草原民族以他们吟咏的天性,将先祖的历史传说、宗教习俗、生命观全都包容到了长诗里面,那些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不过是这种长诗里的片羽。对于北方草原民族,达斯坦于是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它以诗体语言和散文结合,在形式上不一定配曲,但大多合辙押韵,故事情节复杂跌宕,一首达斯坦吟唱下来,短的几千行,长则数万行,像柯尔克孜族的著名长诗《玛纳斯》就长至23万行。马雄福记得,他们2012年5月在哈密采录民间长诗的时候,有一位从托克逊请来的老人一口气为他们唱了十几个小时。“汉族把历史写在了书中,哈萨克族把历史写在了嘴上,口耳相传中,把这么多长诗保存了几百上千年真是近于奇迹。”
    在哈萨克民间,达斯坦从来没有被遗忘过。哈萨克族至今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习惯,他们的牧村叫做“阿吾勒”,每到节庆时候,三五个“阿吾勒”的人会聚在一起赛马、叼羊,晚上也会围坐在草地或者毡房里,在冬不拉伴奏下,请来他们最好的达斯坦奇吟唱长诗。20年前,哈孜木的名气就到了福海之外,几乎全新疆都知道,在遥远的阿尔泰山下有个哈孜木,传说他能唱104部达斯坦。199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办了一次有上千名选手参赛的“达斯坦”阿肯弹唱会,第一天,哈孜木一口气唱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又唱了4个小时,结果他以演唱曲目最多、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夺下了比赛的歌王。近几年,新疆为了配合启动国家级重点课题“史诗百部”工程,对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四个民族的民间长诗进行了普查采集试点,哈孜木老人被作为全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的传承人,参与录制了大量影像资料。马雄福说,虽然经专家鉴定,以全篇完整吟唱的标准来计算,哈孜木老人能讲述的达斯坦没有传说中的104首那么多,但也达到了近百部,“就算把邻国哈萨克斯坦的杰出达斯坦奇算在内,在个人传承数量上目前也无人超过他”。几年前,马雄福他们曾从伊宁、塔城、阿勒泰、和田等地将21位文化传承人请到乌鲁木齐,利用自治区广播电视厅提供的录音棚抢录了一批音像资料,其中也有哈孜木。“据我了解,在这21位传承人里能完整演唱三部以上的就非常了不起了,而哈孜木口述近百首,实在是个奇迹。2010年,我们和新疆音像出版社合作为哈孜木做了一次最完整的录制。我是回族人,但学过哈萨克语,能和老人聊天,我发现他有个特点:哪怕只是随口吟唱几句短小的东西,记忆力也会瞬间变得非常专注。另外他在演唱时风格比较平缓,不像有些传承人那样情绪大起大落。我想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平缓和专注,哈孜木才能记住这么多作品并且至今不忘。我认识一位柯尔克孜族唱《玛纳斯》的著名讲述人,他在50岁以后就不再唱了,可哈孜木现在80多岁,仍做得到张口就唱。”马雄福说。
    达斯坦一般也配有固定的曲调,但说唱时更具文学叙事的含蓄,不像哈萨克族的“阿肯对唱”那么舞台化。对于普通牧民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喜欢上“阿肯对唱”的热烈、欢快和诙谐,而不是历史性赋予达斯坦的苍凉沉郁。据马雄福介绍,即便是在民间文化传播最繁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正懂得欣赏达斯坦的人也没有太多。达斯坦对讲述人的要求也极高,做一个达斯坦奇全凭老天赏饭,非博学强识、记忆超群的人不得入门。“所以达斯坦的传承人十分稀少,大多人走艺绝。像我见过的能唱下来整部《格萨尔王》的蒙古族老艺人吕日普,71岁去世的时候,他被申报为国家级传承人刚3天。还有和田地区的夏日·买买提,2011年去世时96岁,可惜啊,他的吟唱一部都还没有来得及采录。”
    哈孜木从父亲那里学会的第一部达斯坦是《叶思木汗》。他说,“叶思木汗”是哈萨克族一个英雄的名字,把他的故事唱完要一个多小时。在我们的央请下,老人答应现场吟唱几句。他端坐在沙发上,微闭双目片刻,声音蓦然而起,低而绵长,像是自胸腔深处旋转而出,听不懂唱词也觉韵致动人。老人告诉我们,哈萨克族达斯坦的主体部分是英雄长诗和历史长诗,其中歌颂征战沙场那些民族英雄的《阿勒卡勒克》、《贾尼别克》、《叶思木汗》,是他这么多年最爱吟唱的几部。据学者考证,这两类长诗大约形成于15世纪哈萨克汗国成立前后,其中英雄史诗比较早一些,流传于锡尔河流域的《霍尔赫特祖爷爷》以及弘吉剌剔部落的《阿勒帕米斯》都在10世纪前后就开始流传了;年代稍晚的历史长诗,主要产生于18世纪阿布来汗的“英雄赞美年代”——当准噶尔蒙古族向哈萨克草原扩张时,哈萨克族里出现了不少像阿布来、哈班拜、贾尼别克这种捍卫民族生存的历史人物,于是民间歌手吟咏出一批赞颂他们的历史长诗,其中有几首除了在哈萨克族中传唱,也流传于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维吾尔等民族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