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国力快速增长,日益强大的中国令周边邻国“深感不安”。在南海问题上,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四国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2009年以来,美国逐渐重返东南亚,这一外来力量势必促使本已复杂的南海问题更加变化莫测。多边解决与双边解决之间的争论、地区内部力量与地区外部强权之间的角力和搁置争议的提议与实际占有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三个困境纠缠在一起,使得南海问题逐渐升级,并形成了当下的南海僵局。 南海僵局 南海问题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时东南亚各国争相抢占南海岛礁,进入21世纪后,这一问题逐渐升级。南海问题虽然涉及到南海资源的开发和争夺,也涉及到美国等大国利用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然而究其本质,南海问题在根本上事关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特别是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战略利益。当前的南海僵局,存在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这三个困境如何解决、以何种方式解决,将决定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 首先,多边解决与双边解决之间的争论。中国政府主张南海的领土纠纷是双边关系的范畴,因而解决途径也需要遵从双边的框架。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则认为南海问题是一个多边问题,坚持在东盟的框架之下解决。这些国家的如意算盘无非如此:坚持多边框架无疑会束缚中国这一巨人的手脚。站在这些国家的立场思考这一问题:一来这些国家独自无力抵抗强大的中国,结成统一战线能够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砝码;二来自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后,中国努力推动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引入东盟与中国相抗衡,这可以使中国遵从东盟主导的议程和规则,也可以以其他利益威胁中国,逼迫中国就范。 其次,地区内部力量与地区外部强权之间的角力。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崛起逐渐改变了南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美国等地区外强国也逐渐耐不住寂寞,谋求重返东南亚。2009年7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代表美国政府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意味着美国开始重返东南亚。一年之后,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希拉里声称“南海问题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美国正在逐渐介入到南海问题中,并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加之越南等国通过引进外资开发油气资源,逐渐让南海问题事实上国际化。美国积极介入南海问题的残酷现实意味着,美国在谋求通过南海问题掣肘中国的快速崛起。地区内部力量和地区外部强权之间的博弈逐渐成为推动南海问题升级的外部动力,也成为破解南海僵局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但是南海问题的解决,美国因素已经不可回避。 再次,搁置争议的提议与实际占有的现实之间的矛盾。1984年,邓小平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设想。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宣称:“在全面和永久解决争议之前,有关各方可探讨或开展合作。”然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却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名,行“实际占有、外资开发”之实,全然不顾中国的利益和感情。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最大劣势就在于中国缺少对相关岛礁的实际控制,因而越南等国可以全然不理中国的呼吁而我行我素。目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议已然成为一句空话,相关国家逐渐掏空了中国的南海政策,“搁置争议”与“实际占有”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对中国当前南海政策的反思 今天回头审视南海政策,中国当初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未落到实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占得先机,不愿意吐出已经在嘴的肥肉。中国自身的原因,则是缺少执行这一政策的实力和决心。时过境迁,当前南海问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都远非上世纪80年代可以比拟。近30年的时间给中国增添了很多不利的国际因素,但是也给中国实力成长提供了历史机遇。时至今日,有必要全面重新考察中国的南海政策。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需要调整。中国缺少稳定的、切实可行的南海战略,这是目前最大的隐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当时的历史情势之下,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已经形同虚设,很难胜任解决南海问题的重任。中国到了必须正视南海争议的时候了,只有勇于正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争议,才能规划出切实可行的新南海政策。从当前的实力地位来看,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往日,经济、军事实力增长迅速,中国具备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崛起逐渐深入,外部强权介入南海问题的程度相应加深,所以拖的时间越长,对中国在解决南海问题过程中的地位越不利。中国缺少稳定的、切实可行的南海政策,其结果就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被越南等国家牵着鼻子走。 多边机制需要正视。尽管中国政府坚持南海问题通过双边来解决,但现实是,中国与相关政府很难通过双边来解决。这些国家推动彼此一致行动,多边机制已然成为探讨南海问题未来的现实存在。其结果就是中国坚持双边谈判解决而不得,往往被强迫绑架到多边机制中去。坚持双边解决必须要避免口号化,具体化双边谈判的议程,并推动这些议程的操作。同时,多边机制需要正视,中国可以有选择地参与多边解决南海问题的机制,一则多边机制的存在是个现实,二则多边机制对中国来说未必就一定是有害的。不可否认的是,参与多边机制意味着南海问题国际化的风险加大,但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通过多边机制还是通过双边谈判,而是在于解决南海问题的议程和规则由谁主导。 高调“亮剑”需要谨慎。中国今年在南海问题上高调“亮剑”,并将南海视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南海升级为与台湾、西藏和新疆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中国高调“亮剑”之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极力拉拢美国,美国也频频出招,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张力骤增。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是否过时?从历史来看,快速崛起中的国家需要避免两个危险:一个是崛起过程中对自我实力的误判,避免制定与国家实力和地位不匹配的外交政策。在南海问题上,目前中国仍缺少“亮剑”的实力,仍需要低调行事、韬光养晦。另一个危险是所谓的“民意”绑架国家战略。南海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南海政策应该避免被网络“民意”绑架。 中国的战略选择 将南海问题作为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个代表性问题加以解决,中国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将其置之于中国崛起的维度统筹思考。中国崛起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已经全面冲击东亚地缘政治的格局,各种问题和矛盾应运而生,令人眼花缭乱。越是在此喧嚣的境地之中,越需要国家秉持冷静的战略思维,避免被其他因素扭曲。 中国需要重新规划南海战略,形成解决南海问题的独立思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形成自己的战略思维,在南海问题上,尤为如此。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维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同时最大程度保证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破解当前的南海僵局,必须尽快重新规划解决南海问题的进程安排。这一战略安排,要具备以下特点:在特定时期设定特定的目标,通过渐进的方式破解南海僵局;战略安排必须具备可操作性;避免被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束缚手脚,可以根据战略执行的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形成南海战略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必须要有执行这一战略的决心和意愿,做到言行合一,避免传递错误信息。 主导解决南海问题的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主导权历来是国际政治中博弈的重点,缺少主导权则将让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当前处于被动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无法主导南海问题的议程设置。对中国来说,重新设立议程和改造已有的议程同等重要,唯有在议程设置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有充分的话语权。从多边机制和双边谈判的分歧来看,多边还是双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议程由谁设置、由谁主导。只要中国主导了南海问题的设置议程,多边和双边都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南海问题。诚然,主导南海问题的议程设置并非易事,但并非不可为之。议程的设置可以置于中国的南海战略之下,通过国家战略框定议程设置的具体原则,而议程设置又可以具体操作国家战略。 增强南海地区的军事实力。国家实力作为国际政治中的“硬通货”,是执行国家战略的坚实后盾。南海僵局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无法在南海保护国家主权。单靠软力量无法破解南海僵局,南海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最根本也取决于中国在南海地区军事力量的强弱。对中国来说,提升南海地区的海军力量和空军力量刻不容缓,这就要加快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增添先进战舰和战机,同时实现军事思想的转变。纵观南海周边,军事竞争已趋白热化,各国不惜重金购进先进武器,剑指南海。同时,区域外强权对南海地区也是虎视眈眈,逐渐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面对如此僵局,中国唯有以军事自强应对这一局势,才能在解决南海问题上占据有利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