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从新疆民族历史和宗教文化中汲取智慧,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民族报 马新清 参加讨论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传统文明的古国,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交融、相互融合,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民俗、思想。知古鉴今是中华民族智慧之所见,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论断,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也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一理念源自于古老文明和文化血脉。如何在“一带一路”的大背影下,充分挖掘新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上的优势,在交流、交往中起到新的引导作用,充分阐释其传统文明中的新的价值、新的理念,并把它传化为新思路,对于开创今天社会价值体系和世界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有着重要价值。
    一、从一个梦想到一种价值观念
    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一个民族的和谐发展,这种力量能越过阻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推动民族的进步和融合。“丝绸之路”就包含着各民族、宗教之间交往、交融和碰撞,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和深远。
    从民族历史和宗教文化基础上来说,传统中国文化原本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主体多元包容文化,多元包容文化就是华夏文明的来源,自隋唐以来不仅三教合流,而且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等多种外来宗教及其元素,这正是传统文明及其发展特点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说:“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传承,各种传承中又包含着很多相同的宿愿,始终崇尚着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民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着前人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化古为新就是从传统文明中挖掘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思想,只要秉持着包容、和谐的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多元文明和谐发展。
    时光荏苒,走过无数春秋,遥远的故乡,是人们记忆最深的地方。对于故乡的回忆和留恋,也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人们往往把故乡作为精神家园,对家乡的留恋和“家园精神”作为对人生梦想的起点和归宿,特别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多元思想的碰撞和冲击,把“家园精神”作为人生的精神追求能喷发出无穷无尽的社会能量,可化作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实现好“中国梦”的精神源泉,这一点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国际社会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能起到引领“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的动力。
    二、在生活中体验、理解、尊重、欣赏
    在生活中体验、理解、尊重、欣赏,使不同文化达到包容与融通,实现对多元文化广泛学习和借鉴。新疆有着多民族、多种宗教信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特点,并且相互融通,有共同的发展轨迹,这是其与这里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地理环境相似所决定的,相近的生存发展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命运。新疆的戈壁、绿洲、高原、牧场、沙漠相互交错,使这里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又具有了复杂的特征。新疆历史上,民族、宗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同样在今天起到很大作用,在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信仰过宗教,也没有哪个民族只信仰过一种宗教,有时一个民族同时信仰几种宗教,有时多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有时信仰这种宗教,有时又信仰那种宗教,共同的生存发展需求,把这里的民族联接在一起,多民族间本着正信、正义的共同信仰,这是基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心灵的沟通方式,是靠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力量作为支撑,其表现在各民族风俗习惯、心理文化特征都不尽相同,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共同特征。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是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一个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对其民族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音乐都绵长悠远,多以骑射等游牧生活为内容;而在绿洲棋布的农耕地区,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多以欢快活泼的生活为背景。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从中找到与时代相契合的共同点,从而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和融合。
    一切文化都来源于生活,能把不同的差异调和的核心,就是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只要有共同的理想精神,不同民族间、不同宗教间就能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得到相互尊重和欣赏,才能相互学习、砥砺前行,各种不利因素才能够排除,所以我们必须一切以现实生活作为出发点。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已经作出了表率引领作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要协调思想、协调规划、协调行动,与有关国家进行有序交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赢得各国各民族的尊敬,使其互相依赖、互相信任,从而达到民心相通,人心相亲,为“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铺好路。
    三、从新疆历史文化遗迹中寻找历史文脉,开拓和挖掘出有利因素
    我们今天的很多文化元素,都是从传统元素中吸收过来的,越是传统的往往就意味着越有内在的事物本质因素。各民族凭借着生活和天才的创造力,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心灵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浸染着性格特征的丰富,凭借着语言、文字世代相传;另一部分就是遗迹,即建筑、文物等等,世世代代传承着潜移默化而来的“文化直觉”,最终形成文化能量,不会因战乱、迁移而终止,会转化成各民族间团结发展的内因。
    西域本来就是一个被风沙掩埋的“博物馆”和“百科全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把西域称作“四大文明的交汇地”,给予很高的重视。今天面对古丝路留下的千年文化积沉,被岁月碎片化和虚无化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用一种对文化历史的尊敬,去保护、珍藏,因为它包含了人类过去的精神情愫。在这一串串珍珠里,我们可以寻找到人类过去的信息,从中看到先民的智慧与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印记。这里有古老文物作见证,古代的四大发明由这里传向欧洲;这里是商业交流的重要的停留之地,很多商人把货物送到这里,换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无数的商队在这里经过,最后有些人把这里作为故乡,在这里安居乐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旅,产生了各种行业的交流驿站。面对古堡城垣、烽火台、废弃的村落、古人耕战放牧的草场、直观的古代壁画,在我们接触到的那些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了解的只能是冰川一角,不能完全复原当时的真实情况,但根据现有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波斯文明、中原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草原文明在这里交汇的印记;从古人的生活物品、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居住情况、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发展情况。我们再回头去看以往的历史,就能理解今天的历史文脉。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更能体现历史的脚印与时代的呼声。
    四、挖掘共同特点和相互交融的切合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信仰着不同宗教,特别是西部地区,多元文化性特别突出,这些民族和宗教大多都具有跨界特点,从中可以挖掘出共同特点和相互交融的切合点。“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宗教信仰是相同或相近的。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跨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是桥梁和纽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一些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障碍,成为打开合作局面的有利点,消除一些不利因素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是我们能够在发展中找到一个定国兴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少走弯路。跨界民族大多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而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一带一路”战略涉及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沿途大多是世界上典型的有古老宗教信仰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形成了本民族的民俗民情。
    纵观古今,21世纪“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一度繁荣又一度走向衰落的“丝绸之路”有望再现昔日辉煌,这一次的复苏不是沙漠千里蹒跚前行,而是密集的高铁网络、现代航空、公路网的交错。新兴的城市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得到巨大发展与繁荣,我们正处于21世纪这样一个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这就是世界潮流,就是大趋势,因而我们将面临文化复苏、裂变、碰撞。我们应从民族历史和宗教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用全球化视野观察和看待今天的21世纪“丝绸之路”,加速新疆发展,促进新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良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和中东、欧洲大陆合作与稳定,推动全球的经济发展。把这里发展好了,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