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论冷战时期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 郑泽民 参加讨论

    摘要:冷战期间,南中国海地区成为两大阵营、美苏争霸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美国对苏、对华遏制的重点地域之一。南中国海争端虽然凸显于20世纪70年代,但在50年代就已出现,因而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的遏制战略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南中国海主权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美国逐渐形成对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立场、政策的起点和基础。本文拟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南中国海争端的立场和政策作一探讨,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冷战后美国大力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深层战略考虑。
    关键词:遏制战略;“边缘地带”;南中国海主权争端
    美国对南中国海争端的介入由来已久,近年来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军事互访、联合演习、后勤支援、军事培训及军售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多,目的也越来越直接针对南中国海争端,尤其是2004年1月美菲举行的Balikatan—04演习,不但将演习的地点首次放在南中国海有争议的海域,而且首次把演习的目的定为抵御外来入侵,美国军事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意图越来越明显。美国是影响南中国海争端最大的外部因素,自冷战以来已演化出一整套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冷战时期与冷战后时期美国对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虽有较大的差异,但具有继承性,对对外政策和外交来讲,继承性可以界定为对对外政策以及该国外交风格和方法产生长远影响,在不断变化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条件下,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总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可能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内部政治变动,甚至是深刻的变动而推倒重来。[1]本文拟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南中国海争端的立场和政策作一探讨,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冷战后美国大力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深层战略考虑。
    一、美国重视南中国海地区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指出,在战略中,像在房地产中一样,地理位置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2]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的提出着眼于陆海权大国的争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处在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必须看作是一个中间区域,在海上势力和陆上势力的冲突中,起着一个广泛缓冲地带的作用……它的水陆两面的性质是它的安全问题的基础,因此,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占领控制的核心地区”。[3]“边缘地带”理论的提出虽然是20世纪中叶的事情,但自进入南中国海地区开始直至冷战期间,美国就一直从无意到有意地实践这一理论,逐渐加强在南中国海这一“边缘地带”的影响。
    美国立国不久即开始出现在南中国海地区。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满载货物首次经南中国海到达中国广州,之后交往不断扩大,南中国海成为美国商船往来于美国与远东主要航道之一。但这只是美国商人为正常的商业利益将南中国海看作是一个到达中国的航道,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攫取殖民地的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跟随英、法等殖民大国来到东方拓展地盘。但美国在东方的侵略活动最先却不是从南中国海地区开始的,而是受挫于日本之后,其侵略活动逐渐南移到该地区的。1854年,美国军舰到日本“叩关”,小有收获,但好景不长,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不但取消了美国获得的“利益”,日本本身也成为美国在东亚的竞争对手。美国侵略方向只得南移到台湾,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和日本的排挤,不得不继续南移到南中国海地区。
    19世纪下半叶,海上实力论在美国发展到极至,建立强大的海军是美国海外扩张的重要工具。19世纪末,美国海军的实力已由19世纪80年代居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在扩张的战略方向上,美国把目光瞄向了太平洋,1898年吞并了夏威夷群岛,1899年占领威克岛并与德国和英国瓜分了萨摩亚群岛。到20世纪初,美国控制了夏威夷—中途岛—威克岛—关岛之间的一连串岛屿,把美国的战略前沿推进到了太平洋的中部,使之在以后的亚太角逐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然而,把这一系列岛屿作为向东亚进军的跳板在当时的海军技术条件下还远了一点,在这个背景下,菲律宾进入了美国的视野并如愿以偿地据为己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中国海获得立足点。美国占领菲律宾,其本意不在于仅仅占领菲律宾,也不是着眼于南中国海,更大的期望是把菲律宾作为进入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的前进基地“,美国攫夺菲律宾并不是意外的和非预谋的行动。它长期以来就对西太平洋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在中国很可能被瓜分的年代里,已经处于衰败的西班牙统治一旦崩溃时,决不可让菲律宾落到他人手里”。[4]在占领菲律宾的第2年,美国即向瓜分中国的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顺利进入中国。所以,对菲律宾的控制,既便利了美国在南中国海的侵略活动,更有利于保证美国在亚洲大陆主要是中国事务中的发言权。
    但是,在这一时期,美国仅仅把菲律宾当成一个侵略东亚大陆的基地,把南中国海当作进入中国大陆的一个海上通道,未在意南中国海上岛礁的主权归属,想当然地把南中国海海域当成公海水域自由航行,这应归因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些小岛礁太小,既无军事价值,更无经济意义。同时,虽然中国清政府不时地派遣水师巡航南中国海各岛礁以宣示主权,但清政府自身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列强的侵略下,大陆本土尚且难保,把外交的主要方向放在俄、日及英法对中国大陆的侵略活动上,再加上对海洋主权的无知或本来就不重视,听任列强在南中国海水域自由通行。因此,中美之间自然就不会因南中国海主权问题进行什么交涉。
    进入20世纪,日本大力“南进”,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日益壮大,把该地区当作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南中国海也逐渐演变成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随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日美在南中国海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终致双方爆发了一场争夺西太平洋的战争,战争的结果,美国获得了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但此时国际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最大的一个新现象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由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及苏联原子弹的发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壮大,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分庭抗礼的态势,被美国视为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极大威胁,因而对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对苏联进行遏制成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策有两大特点:一是把所有与苏联拥有相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不论大小,例如中国、北越,都视为遏制的对象;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遏制,南中国海地区也不例外。
    此时美国的对外战略真正与“边缘地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南中国海因其“边缘地带”的特点使之在美国的遏制战略中越来越受重视。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对苏遏制战线在日本、朝鲜半岛、中苏边境一线,南中国海尚不在这一防线之上。但中国革命成功后,美国的远东“防务线”改为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一线,南中国海正好处在这一遏制线上,成为两大阵营斗争及随后美苏争霸的主战场之一。因此,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两大阵营的激烈斗争,美苏争霸态势的出现,南中国海作为国际航道对美国霸权秩序及西方国家经济与军事的重要性,完全改变了美国对南中国海的看法,不再是19世纪那种不在意的、想当然的态度,而是积极争夺控制权。
    虽然南中国海争端的凸显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南中国海主权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出现,菲律宾政府当时就对南中国海提出了主权要求,[5]1956年4月,南越政府也派遣部队接替驻守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的法军,随后又占领甘泉岛。因此,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所推行的战略、政策及其活动就无可避免地与南中国海主权问题联系在一起。
    二、美国在南中国海的战略与政策
    1、对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遏制战略分析
    对美国来说,南中国海是远东“反共防波堤”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其反共、遏制苏联和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地区具有“具有生产世界所需要的物资的一个地点的特有价值”;二是该地区“面临着许多人类遭受与自由世界为敌的专制统治的可能性”;[6]三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东南亚地区一旦有一国被突破,其他国家将纷纷陷落,最终落入共产党之手,并导致美国从太平洋亚洲近岸地区全面撤退,[7]说到底,美国把南中国海当作其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地区,这注定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政策是针对中苏的。
    事实上,冷战之初,在南中国海地区,美国主要是以苏联为主要遏制对象而不是中国。1949年12月底,美国提出的NSC48/1号文件明确指出,确保东南亚和印度支那的粮食、棉花和战略原料的供应,对日本、印度的生存命运攸关,如让苏联控制东南亚和印度支那的粮食原料,势必“明显增强苏联的作战能力”。[8]因此,如何在南中国海地区遏制苏联成为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考虑之一。同样是NSC48/1号文件称,“中国将成为苏联的政治资本,用来贯彻其全球目标”;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正是苏联威胁着要统治亚洲,其辅助手段是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共产党阴谋和外交压力”。[9]可见,当时美国把中国看作是苏联对外战略的工具,其在亚洲的直接目标是遏制苏联,而不是中国。相反,美国曾有拉拢中国的迹象,1950年4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份题为《防止共产主义向东南亚扩张的备忘录》,主张通过减轻中国压力的办法解决东南亚所面临的“困境”。[10]但朝鲜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参战及后来的越南战争,美国完全改变了对中国的上述看法,认为中苏已是铁板一块,拉拢中国、离间中苏的政策不会有结果,因而不再通过减轻中国压力的办法来解决其在东南亚的“困境”,而是以中国为主要遏制对象,维护其远东“防务线”的完整性,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
    美国决策者认为,中国在东南亚有传统的影响,拥有为数约1000万人的华侨。[11]所以,在以遏制中国为中心任务的美国远东战略中,南中国海占有突出的地位。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划定远东防御圈,规定阿留申、日本、琉球、菲律宾为其确保军事阵地时,对这个防御圈以北,沿中国东南沿海伸向太平洋的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大战略凸角的战略重要性作过比较分析,认定三者之中以印度支那最为重要。[12]1952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万一共产党中国在印度支那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美、英、法应考虑出动海空军,“切断中国和印度支那之间的交通”。[13]1953年,美国开始把艾奇逊的这一考虑上升为一项战略,杜勒斯公开称:美国要在亚洲推行“三齿耙捕龙的战略”,一根齿从朝鲜伸出来,一根齿从台湾伸出来,一根齿从印度支那伸出来,“遏制赤色中国”。[14]至此,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完成了以遏制苏联为主向以遏制中国为主的战略转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和解后,虽然美国撤出了印支半岛,遏制战略也转向主要遏制苏联,中美也成为准战略盟友,但中美只是在反苏霸权这一点上有共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台湾问题方面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只不过被苏联这个共同的威胁掩盖了,因此,在该地区遏制中国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根据上述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战略变化脉络,不难梳理出美国在南中国海主权问题上政策、立场。
    2、中美和解之前美国对南中国海主权归属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南中国海主权问题出现之后到中美和解之前,虽然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但东南亚及南中国海的广大地区是美国遏制苏联和中国的重要地段。为遏制中国,美国在南中国海周边地区签署了大量的双边军事同盟,编织出了错综复杂的条约网,构筑出一道“反共防波堤”。因而这个时期美国根本无视南中国海主权归属,任由中国抗议,无所顾忌地在南中国海“自由航行”,把该海域变成事实上的国际公海。在整个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出于战争与遏制中国的需要,其军舰自由航行于南中国海。在美国的眼里,不存在有哪一国拥有南中国海主权这一概念。
    该时期美国在南中国海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南中国海成为美军军事演习场所,美国组织的各种双边与多边军事集团经常在南中国海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美军军事演习除遏制中、苏这个总目标外,主要目的是:(1)保护南中国海航道畅通,以“运送不断增加的军需品的供应线所经过的海面”,“考验”美国保护对在印度支那作战的法国军队的主要供应线的计划,并且准备“拟订出在战事一旦发生时”,使这条供应线仍然可以通行的办法。[15](2)“训练马尼拉条约组织国家的海军作为一支单一的部队进行活动”,[16]实际上是训练东南亚条约组织国家的军队如何联合作战。(3)假想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某一成员国遭受所谓“敌人的侵略”,“其他成员国由海、空两方面前往支援而遇到敌人时的作战情况”。[17]
    二是将南中国海作为向越南战争运送军队和军火物资的通道,并常年游弋于南中国海。为了侵略越南,干涉老挝,美国从本土、日本和台湾向印支半岛派遣的侵略军都要经过南中国海到达作战战场。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官里普谈到美国政府加紧向东南亚地区调动军队时说,美国的第七舰队目前“有必要”继续“呆在远东海面”和“经常保持警惕”。[18]
    三是将南中国海作为对中国本土进行军事寻衅甚至入侵的捷径。1954年,一架英国客机在海南岛附近被中国战斗机击落,美国借机大做文章,派出两艘航空母舰以营救遇难者为名开赴海南岛近岸水域,摆出一副进攻的态势。[19]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还同意在海南岛附近的美国军舰飞机如果受到中国空军飞机攻击,美机可“紧急追踪”中国飞机进入中国领海、领空。[20]1954年7月,美国舰载机群入侵中国海南岛上空及其附近水域,攻击驶往中国港口的两艘波兰商船和中国护航舰。[21]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还公然入侵南沙群岛。早在1957年,美国就在“考虑”在南沙群岛上设立一个气象台。实际上,美国军队在宣布之前就已经侵占了南沙群岛的一些岛屿,一个菲律宾商船负责人发现美军侵占了南沙群岛的至少三个岛屿,东京东洋贸易公司擅自派往南沙群岛的一个“勘查团”在南沙群岛进行勘查时,也见到在美军在南沙群岛的一个岛上设立的雷达站。[22]同时,美国、台湾、南越当局三方面在吴庭艳访问美国期间,就中国的西沙群岛“属谁的问题”达成了协议。“假如”承认西沙群岛属于中国,就可能应用美台间的“共同防御条约”来“保卫”这些岛屿。[23]以此可见,美国根本就不顾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的事实,而是根据其反共、反华战略来随意判断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
    但此一期间也出现一种迹象,1956年9月,美国为了在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进行测量,向台湾提出申请,经台湾同意后,美国军方在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进行测量①。这一方面反映出美国似乎承认南中国海主权属于中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不愿与它的台湾“盟友”发生摩擦而影响其对华遏制战略。
    3、中美和解之后美国对南中国海争端的立场
    中美和解之后,由于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扩充,对外大肆扩张,打乱了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矛盾上升、中越反目,以苏联为主要对手的战略使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遏制中国的意义已经不大,于是美国改弦易辙,缓和与中国的关系,进而同中国结成准战略同盟,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美国东南亚地区的扩张暂时放缓。由于有求于中国,美国在此一阶段对南中国海主权归属采取双重立场。公开场合不表态,即只要符合其与苏联争霸的总战略,南中国海主权暂时属于谁家都不重要。1974年,中国与美国的盟友南越在西沙群岛发生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尽管南越当局一再请求美国干预,美国却无动于衷,这与1960年5月美国国务院的声明形成鲜明对照。当时美国海军巡逻机侵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空,面对中国外交部的严重警告,美国政府先是辩解,不承认侵犯了永兴岛领空,继而否认西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私下里则对菲律宾与南越政府占领南中国海岛屿的行动予以鼓励和支持。70年代初菲律宾与南越政府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占领是与美国的支持分不开的。197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指出:“最近菲律宾政府根据美帝在亚洲推行侵略政策的需要,公然叫嚷南沙群岛是所谓‘有争议的’岛屿,并宣布已经派兵占领了南沙群岛的好几个主要岛屿。”[24]若无美国政府的暗中撑腰,菲律宾与南越政府是不敢肆意在南中国海采取占领行动的。美国除了隐秘地支持南越、菲律宾等国对中国提出南中国海主权要求外,自己还半遮半掩地在南中国海地区进行针对中国的间谍活动。1989年4月美国一架SR-71黑鸟式间谍飞机在南中国海坠毁。据美军空军发言人说,这架间谍飞机属于美国在日本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侦察机分队,[25]虽然这位发言人不肯透露该间谍飞机执行的具体任务和针对的具体国家。但一架属于美国在日本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侦察机分队的间谍飞机坠毁于南中国海,其飞行路线无疑是沿着中国沿海地区飞行的,针对的国家必定是中国。毫无疑问,美国的这种敌对行动是对中国南中国海主权的侵犯。
    除上述情况外,这一时期美国无视中国南中国海主权的另一个特征是把南中国海当成与苏联争霸的舞台。70年代末苏越签署同盟条约后,金兰湾成为苏联在东南亚的桥头堡,与早已在菲律宾苏比克和克拉克基地存在的美国海军隔着南中国海对峙,双方军舰不时在南中国海发生小规模冲突或碰撞。例如,1984年4月,苏联航空母舰“明斯克”号在南中国海游弋,向在后面跟踪侦察的美国护卫舰“哈罗德·霍尔特”号发射8枚信号弹,其中3枚击中美舰。这是在不到两个星期内在远东发生美苏舰艇相撞后的又一起事件。[26]
    结论
    综观上述分析,虽然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并不愿意看到南中国海主权属于中国,但基于其全球总体战略,在面临其他比中国更大的对手且需要中国作为其“盟友”时,美国并不公开激烈反对南中国海主权属于中国,而是拒绝支持其弱小盟友,甚至对南越政府施加压力,要它少生是非。1984年2月,美国众议院对华贸易特别小组委员会开始专门讨论中国东海和南海石油开发和美国公司在其中的作用时,一部分人提出,中国与别国南海主权争端可以和平地解决,美国应考虑在这些解决中发挥的作用,这里有美国的朋友和盟友,美国的政策应是通过美国的行动以防止武装冲突。这里所称的“朋友”与“盟友”大概就是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争端国如菲律宾等。1988年中越在南沙发生武装冲突之后不久,美国助理国务卿斯顿·西格尔称:“美国不对这个争端表态,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不支持任何一方”,希望在这里能恢复和平气氛。同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员罗纳德·海斯也称,美舰不介入,目前这不是美国该做的事情。越南当时是苏联在南中国海地区与美国争霸的前锋,在美国看来,中越南沙海战在某种程度上其含义与1979年中国在自卫反击战中教训越南时美国的看法应是一样的,美国乐得中国敲打越南。因而,从总体上来说,美国虽然不愿意看到南中国海主权归属中国,它自身也经常侵犯南中国海主权,但对南中国海主权争端采取的是机会主义态度,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对待南中国海主权归属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南中国海争端本身不处于美国东亚安全利益的核心位置,而是因为南中国海争端影响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利益。[27]如果说在冷战结束之前美国在南中国海主权归属问题上有一个立场的话,那么这个立场就是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发展不能与美国的全球总体安全战略相违背,而是服务于它的,冷战时期这个全球总体安全战略就是对苏战略,凡是有利于其对苏战略的任何举动,包括南中国海主权各争端国在主权问题上的争吵或冲突,美国都可明里暗里表示支持或者默认。
    注释: ①台湾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第 III(9):001-012 号档案,转引自陈鸿瑜著《南海诸岛之发现、开发与国际冲突》,国立编译馆出版馆 1997 年版,第 203 页。
    参考文献: [1][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M].陈凤翔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1.
    [2][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M].柯雄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07.
    [3]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3.
    [4][英]D·G·E·霍尔.东南亚史[M].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70.
    [5]人民日报[N],1950-05-20(1).
    [6]斯蒂芬·安布罗斯.艾森豪威尔传:下卷[M].徐问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80.
    [7]Dorothy Borg and Waldo Heinrichs, Uncertain Years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1947-1950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99.
    [8]William Whitney Stueck, 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 American Policy to China and Korea,1947-1950[M],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1981, p.148.
    [9]战后国际关系史料:第 2 辑[Z].56、52.
    [10]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487.
    [11]赵学功.朝鲜战争中的美国与中国[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年.256.
    [12]Shu Guang Zhang, Deterrence and Strategic Culture, Chinese American Confrontation,19.1949-1958[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2.
    [13]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下册[M].伍协力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550.
    [14]马克斯韦尔·泰勒.剑与犁[M].伍文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3-165.
    [15]美国纠集英国和法国,在南海举行挑衅性海军演习[N].人民日报,1954-02-23.
    [16]马尼拉集团在南海举行海军演习,印度尼西亚政界表示强烈反对[N].人民日报,1956-09-28.
    [17]美国利用东南亚集团制造紧张局势,将在南中国海举行军事演习[N].人民日报,1962-03-29.
    [18]加紧干涉老挝,恶化东南亚局势,美国调兵到南中国海挑衅[N].人民日报,1960-09-18.
    [19]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asic Documents, 1950-1955, pp.2522-2523.
    [20]FRUS,1952-1954[Z], Vol.14, pp.506-507.
    [21]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 2 辑,下[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年.1927-1930.
    [22]侵入南沙群岛的日菲冒险家发现美军雷达站[N].人民日报,1957-06-08.
    [23]抗议美军侵占我国南沙群岛[N].人民日报,1957-05-26.
    [24]人民日报[N],1971-07-17(2).
    [25]美一侦察机在南中国海坠毁[N].人民日报,1989-04-23.
    [26]苏美军舰又在南海发生事端,苏联航空母舰发射信号弹击中美国护卫舰[N].人民日报,1984-04-06.
    [27]RALPH CLOUGH, Paul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OTT SNYDER, U.S. Institute of Peace, SESSION 7: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http://www.fas.org /nuke/guide/china/doctrine/chinasess7.html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