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唐与回纥和亲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邢台学院学报》2007年第 newdu 参加讨论

    摘要:回纥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来往密切。在唐与回纥的交往活动中,其与唐和亲达八次之多,与少数民族交往之最,是唐与回纥政治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笔。通过分析八次和亲,从中了解有唐一代和回纥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
    关键词:唐;回纥;和亲
    回纥,匈奴之后裔也,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的赤狄、零,南北朝时的高车六部之一。《晋书》称其为“敕(铁)”。《新唐书》载:“回纥,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或曰敕勒,讹为铁勒。”在汉文书中,回纥又被称为袁纥、纥等。唐时回纥部落在薛延陀北境,于娑陵水和温昆河域游牧,距长安六千九百里,与薛延陀、契苾羽、都播、多葛、仆骨、拔野骨等共号十五铁勒。史书称回纥人“居无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1]P(5195)回纥自隋唐以来一直臣属于突厥,“东西征,皆资其用,以制北荒”。[1]P(5195)贞观初,回纥首领菩萨与延陀联手抗击突厥并大败之,自此回纥逐渐脱离突厥走独立的道路。突厥灭亡后,北部惟以回纥与薛延陀为劲。回纥后又助唐灭薛延陀并其地,从而一步一步成为北强族。贞观二十一年,唐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以回纥部瀚海都督府,委任酋长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天宝三年,回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反抗后突厥,摆脱后突厥的制,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回纥汗国自此成立。唐册封为怀仁可汗,以示承认。此后,回纥发展步入强盛期,历十一位可汗,直至彰信可汗。肃宗至穆宗时期,回纥与唐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武宗初年,回纥属部引外族戛斯作难,“回纥散奔诸蕃”,分裂走散,逐渐衰亡。
    唐与回纥之关系当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期平和期和期微妙变化期。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国力强盛,对少数民采取羁縻政策,在回纥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州皆置长史司马等长官,以期通过平和的外交政策寻找北的结盟者,以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唐表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风度和胸襟。而回纥此时处于弱小期,亟须寻求政治上的靠山,以图立足于漠北少数民族之间。虽然双方的动机不同,但出于各自的利益还是历史走到了一起。事实证明,这种友好关系对双方来言都是益匪浅的。唐因了回纥的帮助理顺了当时北方的少数民的关系,对控制西域和北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纥通过与唐的交往,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取得了称雄漠北建立制的时机。安史之乱以后,唐与回纥的关系进入一个妙的时期。此时的李唐王朝经过战争的冲击,国力衰微,民疲惫,府库消耗巨大。回纥则进入实力上升阶段,势力炙,威凌漠北,统领北方的少数民族。唐朝需要借助回纥帮助才能平战乱,稳大局,“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回纥以平河朔”[1]P(5216)唐与回纥表面上虽依然保持着友的关系,回纥也依旧接受唐朝的册封,但实质已发生悄然变化。唐为了维持这样的关系,不得不采取马绢贸易和亲等系列政治活动来拉拢之。在肃宗到穆宗期间,唐与纥的和亲次数达八次之多,且开了嫁天子真女的先河。亲,俨然成为双方友好关系的载体,多少带有“衔恩相报的意思,在唐与回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宁国公主,唐肃宗次女,“有才貌”。《唐会要•公条》载:“宁国,降郑巽,又降薛康卫,封萧国,后降回纥汗。”和蕃公主条称“宁国公主,乾元元年七月十七日出回鹘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置公主府。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蕃还。至贞元五年四月十二日议罢公主府,置司。”[3]P(75)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为了收复两京,迫不得已与纥“以修好征兵”。据此,唐肃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交活动,如令邠王男承宷娶回纥公主为妻,让广平王与回纥子叶护“约为兄弟”,所以当回纥使者乾元元年请婚时,宗痛快的答应了回纥使者的求婚。《唐大诏令集•和蕃文》“封宁国公主制”条交代了此次和亲的缘由:“顷自凶作乱,宗社阽危,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所以兵逾绝,力徇中原,亟除青犊之妖,实赖乌孙之助。而先有情款,求姻好。今两京底定,自度惟贞,奉皇兴而载宁,缵鸿业攸重。期言可复,厥德难忘,爰申降主之礼,用答勤王之”。[4]P(185)文中说唐答应回纥的这次和亲是出于感恩,因回纥在勤王这件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对回纥的报,唐朝同意将公主下嫁。据《新唐书》记载,此时“宁国公方嫠居”,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和亲对象。乾元元年秋月,肃宗诏以幼女封宁国公主出嫁。出于对叛军的深恶绝,饱受颠沛流离生活折磨的宁国公主毫不犹豫地遵从命,答应和亲,远嫁塞外。识大体的宁国公主深感自己肩着定社稷、安黎元的重大使命,泣而言曰:“国家事重,死无恨。”宁国公主志在和蕃,牺牲自己换取国家稳定的决感动了周围的人,史书载“众人皆流涕”。
    乾元二年四月,宁国公主在回纥仅生活了八个月,毗伽可汗便死了。回纥的牙官都督等逼迫宁国公主殉葬。公抵死不从曰:“我中国法,婿死,即持表,朝夕哭临,三年服。今回纥娶妇,须慕中国礼。若依本国法,何须万里结。”虽然回纥牙官都督没有继续坚持,但宁国公主还是遵漠北少数民族之俗,“剺面大哭”。[1]P(5202)所谓的漠北之,“指死者停尸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牛马陈于帐前祭,绕帐走马七匝,诣帐门以刀,剺面且哭,血泪具流,如此七度乃止。”[5]P(7076)由于宁国公主在回纥时间较短,又无育。同年秋八月,回纥放宁国公主回国。此后宁国公主京城过着寡居的生活直至老死。
    小宁国公主,荣王李婉女也,初肃宗念宁国公主远嫁,使小宁国公主以媵的身份陪嫁,被回纥称为“小宁国公”,至回纥后,也与毗伽阙可汗同居,身份地位仅次于宁公主。乾元二年(759年)宁国公主因无育子女回国,小国公主则遵从回纥风俗,留下作了登里可汗的可敦,故史皆称“历配英武英义二可汗”,后与英义可汗育两子(从唐书说,《旧唐书》认为生英武二子当为笔误),至天亲可之时,始居于外,所生两子均被天亲可汗所杀。贞元七年(791年),回纥遣使告小宁国公主薨,德宗为之废朝三日,宁国公主于回纥生活长达33年之久。
    二、仆固怀恩三女(光亲可敦,崇徽公主)
    仆固怀恩,少数民族铁勒部落首领之后,与回纥关系密。历来史学家对仆固怀恩究竟有几女嫁入回纥众说纷。今从崔明德考证,仆固怀恩共有三女嫁入回纥。一女,书称之为光亲可敦或登里可敦(嫁与毗伽阙可汗次子移健)。一女,被代宗收为养女即崇徽公主,一女以“媵”身份陪嫁光亲可敦,名不详。
    光亲可敦于乾元元年(758年)与宁国公主同时嫁入纥,卒于大历三年(758年),在回纥生活大约十一年。《唐书•回纥传》载,“先是,肃宗以宁国公主下嫁于毗伽可汗,毗伽阙可汗又以少子请婚,肃宗以怀恩女妻之,毗阙可汗死,少子代立,即登里可汗。登里立,以怀恩女为敦。”[1]P(3479)仆固怀恩暴薨后,代宗收仆固怀恩女于宫中养女,待之如已出。光亲可敦死后,回纥多次请以仆固怀女为可敦。代宗遂于大历四年(759年),册立仆固怀恩女为崇徽公主,出嫁回纥,遣兵部侍郎李涵送之。《唐大全集•和蕃册文》中称,“咨尔第十女,禀秀云汉,增华宗,卓尔洵淑,迥然韶异,肃雍之道,能中其和;缛丽之功,臻于妙。不姿姆训,动会《礼》《经》,甫及初笄之年,眷求凤之对”。[4]P(186)同年六月丁酉,崇徽公主辞赴回纥,代率宰相及百官送至中渭桥,这一年,国家财政拮据,代宗了赠崇徽公主二万段缯彩,不得不向公卿的骡、马征税。徽公主由中原入塞,对她也是一种解脱,顶着叛臣女儿的力在宫中生活,何尝不艰辛而困苦,塞外却有自己的亲哥和侄女,或许出塞对崇徽公主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三、咸安公主
    咸安公主,德宗第八女,贞元四年十月(788年)出降纥天亲可汗,在回纥生活了近21年,于元和三年(808年去世,册赠燕国大长公主,赐溢曰襄穆。《资治通鉴》卷233载,“贞元三年(787年),武义可屡求和亲,且请婚。上(唐德宗)未之许。”唐德宗对回纥求婚始终不肯答应,是因为早在德宗尚为雍王时曾受登可汗的侮辱。故德宗后对李泌说:“且毋议和亲,和亲待孙图之,联不能已。”李泌从现实背景、历史对比、前因后等角度说服肃宗从大局出发,考虑黎民百姓,国家生计,不是个人恩怨荣辱得失。在几经斟酌后,德宗同意把咸公主下嫁。“命见于麟德殿,且令赍公主画图就示可汗,马价绢五万还之,许互市而去。”[9]P(2505)第二年十月,回派出了由宰相跌领队的千人之队来迎接公主,德宗嫌来多,令“朔州及太原分留回纥七百余人”[3]P(75),并在延门接见了回纥使者。可汗显然对此次和亲甚为满意,神恭敬地上书说道:“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2]P(6124)
    己末,帝诏咸安公主及回纥使者见于麟德殿,没过久,便诏以咸安公主出降回纥,以嗣滕王湛然为婚礼使,仆射关播护送。德宗作诗饯别。时人孙叔向有诗《送咸公主》“卤簿迟迟出国门,汉家公主嫁乌孙,玉颜使向穹去,卫霍空承明主恩。”[7]P(5358)见证此事。咸安公主出嫁到回纥,为回纥与唐的互市及两国的王田田:唐与回纥和亲研究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居易在《阴山道》中说:“阴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每至戎人送马时,通旁千无汗草。草尽泉枯马病赢,飞龙但印骨与皮。”其实回纥中原换绢的所谓骏马其实不过是一些又老又瘦的赢马,难派得上用场,至于战场那更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尽管马质量实在让人失望,“每岁死伤十六七”,但回纥仍要求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早被战争拖得奄奄息的李唐王朝无力承担这高昂的养马钱,人民困苦不堪,声连连,唯有“疏织短截充匹数”“藕丝蛛网三丈余”来应。马与绢之间的矛盾顿时尖锐得无法调和。“咸安公主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由于咸安公主的居中翰旋调,元和二年,唐王朝“仍诏江淮马价缣,从此不令疏短”,这一严重的问题在咸安公主的帮助下得以解决。天亲可汗死后,子忠贞可汗继位,三个月后,忠贞可汗,奉诚可汗即位。未已,奉诚可汗死,回纥大相骨咄禄继,唐册封为怀信可汗,咸安公主皆从回纥法,历四可汗。和三年(808年),咸安公主去世,无子。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近21年,唐朝君臣对于咸安公主的过世,无不悲不已,白居易有《祭咸安公主文》一文,对咸安公主给予高度的赞扬:“礼从出降,义重和亲,承渥泽于三朝,播芳于九姓。远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实赖肃雍德”。[8]P(6961)
    四、太和公主
    太和公主,宪宗之女,穆宗第十妹,于长庆元年二月(821年)出嫁崇德可汗,多次辗转,几经周折,会昌三年(843年)被唐朝大将从回纥手中夺得,翌年回京。其在回生活了22年,历配崇德可汗,昭礼可汗,彰信可汗,馺可,乌介可汗。王建曾写《太和公主和蕃》一诗感慨太和公和亲时景色的荒凉,气氛的悲壮,诗中说:“琵琶泪湿行小,断得人肠不在多”[7]P(3426),把离家千里,嫁入北狄进陌生世界的太和公主描写得倍加凄婉,分外感伤。回纥自咸安公主死后,“屡归款请继前好”,但唐宪宗却终不肯答应。“至元和末,回纥其请弥切,宪宗以北虏有勋于王室,又西戎比岁为边患,遂许以妻之”[1]P(5211)但没过久,这次和亲就因唐宪宗的驾崩而流产,唐穆宗刚即位,回又派使者到长安要求和亲,穆宗刚表示同意,可汗又命归天,及至崇德可汗即位,派出了由伊难珠,句录都督思结带的,包含回纥宰相、驸马、司马、公主等重臣权贵组成的五七十三人的庞大娶亲团来迎接公主,故长庆元年,唐穆宗太和公主出降回鹘,以中书舍人王起陪同公主入回纥。辛,太和公主发赴回鹘,唐穆宗率领朝廷百官于章敬门前立,唐穆宗更亲自把太和公主送到通化门前,当时仪式之盛,影响之轰动,至使“士女倾城观焉”。[9]P(2505)宝历元年(825年),崇德可汗死,依回纥法,太和公又连续担任即位的三位可汗的可敦。既而回纥为黠戛斯破,太和公主落入黠戛斯手中,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唐王朝同姓,遂遣使奉送太和公主回国。在回国途中,护使者被乌介可汗所杀,太和公主被乌介可汗劫持,成为威唐朝,索要财物的筹码。乌介可汗质公主同行,奏请天德与太和公主居,后又挟公主抵沙漠以南,侵拢云、朔,辗转元德、振武之间“盗畜牧自如”。
    对此,唐朝果断派出大将刘沔、石雄勇夺太和公主,败乌介,维持边关的稳定。作为国家意图控制少数民族一枚棋子,太和公主显然没有完全任务,李唐王朝全然不太和公主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塞外生活,不顾回纥当严峻的政治形势,不从自身国力的发展找原因,而一味指太和公主没能担负起平息战火的责任,唐武宗对此甚至令李德裕起草了一份诏书,诏书中称:“(回鹘)欲侵扰疆,岂不思太皇太后之慈爱!为其国母,足得指挥!若回不能禀命,则是弃绝姻好,今日已后,不得以姑词。”[5]P(7968)强烈的责备口吻,强硬的不满态度,冰冷的治面孔现然纸上,令人读来心寒,太和公主接到诏书悲喜忧,于会昌三年庚寅,脱去盛服,摘去簪珥,从太原于京师顺门谢和亲无状之罪,武宗封之为安定太长公主,罢太和主府。
    后人吟咏太和公主回京事以李频的《太和宫主还宫最为感人至深,诗中从太和公主的角度揭示了物是人非感慨,“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重上凤楼追事,几多愁思向青春”。[7]P(6809)
    回纥与唐的和亲活动是双向的,在李唐王朝与回纥有的八次和亲事件中,不仅有天命真女,宗室之女或大臣女下嫁回鹘,也有回纥上层贵族嫁入中原,毗伽公主便是回纥公主的身份嫁入中原。当然,不论是嫁入回纥,或者入中原,这些贵族女子始终摆脱不了自己的政治宿命,成国家的牺牲品。公主和亲乃是“实资辅佐之力,广我怀之道”的政治主张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旧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2]欧阳修,宋祈.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3]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55.
    [4]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2.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6]崔明德.唐与回纥和亲公主考述[J].文史哲, 1991, (2).
    [7]全唐诗.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8]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9]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