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新疆与中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18-2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举行。本次会议由《新疆通史》编委会、新疆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欧亚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的热心关怀,开幕仪式上,《新疆通史》编委会主任吴敦夫致开幕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杨扬、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教授Dr. Khodjaev Ablat(霍加耶夫.阿布拉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共有4位学者在大会上做了精彩的演讲,演讲者及题目分别为:新疆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苗普生《丝绸之路与历史上的新疆和中亚》;〔俄罗斯〕俄罗斯科学院教授Dr. Elena Kuzmina(埃丽娜.库兹米娜),The Prehistory of the Silk Road;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宋岘《从“五色盐”、“西马”的来华看古代新疆与中亚之间的贸易网》;〔哈萨克斯坦〕Kainar大学教授Dr. Klara Hafuzova(克拉拉.哈菲佐娃)《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央国家档案馆所藏中国资料》。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近80篇。根据所提交的论文内容,与会专家学者被划归历史组,文献研究、综述组和考古、文化组等三个小组,在三个分会场进行学术讨论。与会者围绕“历史上的中国新疆与中亚”这一主题,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宗教学、地理学、文献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发表演讲并展开深入探讨,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颇为广泛。闭幕仪式上,新疆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田卫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锦绣和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研究员杨铭分别代表三个小组做总结性发言,向全体与会者汇报三个分会场学术讨论情况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下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概述。 一、历史组学术交流概况 历史组共有约20位学者发表演讲,主要涉及跨境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亚五国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研究、中央王朝经营西域史研究以及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史等几方面内容。 具体论文题目如下:纪大椿《跨国民族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俄罗斯〕E.V.Perevodchikova, On the Contacts of the Scythian Animal Style of the Eurasian Steppe and Chinese Art、张小贵《古波斯“烧铁灼舌”考》、李琪《“离散族群”:中亚维吾尔人》、张安福《文化认同与唐代西域治理》、马学琴《独立后初期中亚各国国家建设的若干思考》、韩献栋《民族、民族国家的构建与中亚国际体系的变迁》、〔乌兹别克斯坦〕Tashimatova Kamola,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 of Uzbekistan and Kazakhstan with China、〔台湾〕王厚匡《中国古代西域的屯与戍》、李艳玲《鄯善王国畜牧业生产略述》、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再论“吐鲁番”一名》、贾衣肯《汉唐时期中原北方草原游牧部族的西迁及其影响》、贾丛江《西汉戊己校尉的名和实》、〔土耳其〕Haluk Dunsun, Review on Atabeglik Institution in the Turkic State Organization、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新探塔里木盆地伊斯兰化的政治因素》、乌云高娃《忽必烈第三次征日计划及诏谕日本》、玉努斯江•艾力《论卫拉特与叶尔羌汗国的早期关系》、何汉民《清代新疆的三个屯所》、〔印度〕Ajay Patnaik, India-Central Asia Ties: The Xinjiang Route during the Silk Road、〔塔吉克斯坦〕Guzel Majtdinova, The Role of Great Silk Road in Synthesis of Central Asian Cultures、吐娜《民国时期新疆派遣留学生事宜》、黄玉明《1930年代内地会在新疆的基督教事业:历史因素和发展》、热合木•艾山《新疆维吾尔族扎吉德教育研究》、田卫疆《记录清乾隆年间西域各族风貌的真实画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谢遂<职贡图>评述》、〔吉尔吉斯斯坦〕Кадырады Конкобаев(卡迪尔阿里.孔科巴耶夫),Языковые данные к исгории кыргызов,Фу-Ю лобнорцев и сарыг-угуров(Кыргыз,лобнор, сарыг-угур жана Фу- Йу кыргыз элдеринин тарыхына байланыштуу тилдик маалыматтар)、〔乌兹别克斯坦〕Dr. A.A. Аширов(阿迪哈姆江.阿西洛夫),Узбек ва уйгур халкларнинг этномаданий алокалари——Фаргона водийси материаллари асосида等。 二、文献研究、综述组学术交流概况 文献研究、综述组发表演讲的学者共有19人,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各个时期有关西域的重要历史文献研究,涉及到的文献有汉文、回鹘文、蒙文、波斯文、察合台文、摩尼文、梵文、巴思八文、粟特文、古藏文等众多语种;其二为有关西域历史文化研究状况综述。 具体论文题目如下:李锦绣《<西域图记>辑考》、芮传明《摩尼帕提亚赞美组诗胡亚达曼译释》、吴玉贵《<资治通鉴>纪事失误举隅——以突厥史料为例》、〔土耳其〕A.Melek Ozyetgin, On the Old Turkic History of Law:Review on Rental Contracts of Land and Sharecropping in Turfan Uighurs、聂静洁《<悟空入竺记>所见8世纪下半叶西域佛教状况》、卢向前《金钥匙考��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乌兹别克斯坦〕霍加耶夫《乌兹别克斯坦的新疆研究》、邱轶皓《窝阔台后妃谱系新证��基于汉文、波斯文献的考察,兼辨脱列哥那非太宗“六皇后”》、〔土耳其〕A. Merthan Dundar, East Asia in Ottoman Turkish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and Japan in Abdurre Sit Ibrahim’s Travel Book、周轩《从乾隆帝西域诗看新疆与中亚之关系》、李勤璞《剿平喀什噶尔奏折》、〔日本〕小沼孝博《台北故宫所藏1848年两件浩罕来文再考》、〔日本〕菅原纯,Reconsidering the Religious of Yqub Beg: Accounts from Documents and Relics、艾力江•艾沙《作为人种话语的中亚文明史——无历史的他者》、〔乌兹别克斯坦〕Shamsiddin Kamoliddin,On the Buddist symbols of Samanid、王欣《本杰明的月氏研究》、张铁山《回鹘与其他民族多语文和谐的历史生态——以回鹘文和其他语文合璧文献为例》、王颋《瘿裂得婴��“高王祠”与元“高昌王”世系》、李鸣飞《<书记规范>“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翻译及研究》等。 三、考古、文化组学术交流概况 考古、文化组发表演讲的学者有20余人。演讲内容主要涉及西域考古、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研究,以及西域文化风俗、西域传统医学和农业研究等方面内容。 具体论文题目如下:伊弟利斯.阿布都热苏勒、安尼瓦尔.哈斯木《塔克拉玛干北部文化遗存调查》、张玉忠《2008年呼图壁县石门子古墓的发掘与收获》、〔日本〕大泽孝,On new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of old Turkic sites and inscriptions in Mongolia: Based on International joint Expedition between Mongol and Japan, August 2009、王静、吕卓民《新疆境内出土景教遗物综述》、许序雅《千泉、白水城和恭御城考辨》、羊毅勇《营盘墓葬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杨铭《唐代吐鲁番与于阗的交通路线考》、陆水林《印度河科希斯坦古代交通路线初探》、张志尧《阿尔泰、天山、蒙古、帕米尔高原的史前时代文化艺术——兼论中亚史前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吴艳春《亚欧草原动物纹艺术典型题材——鹿-鸟组合图像探析》、刘文锁《小河墓地墓葬形制与葬俗的若干特征》、王博、王明芳《新疆考古出土裤服的研究》、李刚《欧亚大陆青铜斧锛研究》、〔日本〕西村阳子《利用斯坦因地图的塔里木盆地的遗址同定方法与丝绸之路探险队考察地点的解明》、廖肇羽《多学科知识在西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前瞻——以“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为例》、陈丽萍《唐宋时期敦煌吐鲁番地区所见的两种婚姻形态略考》、李树辉《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喀喇汗王朝的时间及相关历史——兼论龟兹石窟的始毁年代》、华喆《郑玄以礼注经之一例——敦煌吐鲁番出土写本<论语郑氏注>研究》、殷小平《元代撒马尔干籍也里可温及其对回回医学的贡献》、王鹏辉《兰州碑刻所见清代新疆史事》、成一农《乌鲁木齐城市形态复原研究、〔俄罗斯〕Dr. Егоров Никопай Иванович(伊格洛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Проблема этноязыковой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туцзюа китай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ов等。 综上所述,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术交流内容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多学科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涉及广阔的时空背景;以多民族为研究对象。与会学者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多国学者特别是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许多知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二是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各国、各民族学者诚恳交流,在开拓学术视野的同时,结下可贵的友谊。特别是中亚五国的与会代表,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学者在民族历史、文化领域进行合作研究的迫切愿望。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次完满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成为一个增进各民族学者团结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外学者之间的友谊与进一步合作架起一座桥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