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明王朝定鼎金陵,明将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元朝末代皇帝妥欢帖睦尔放弃大都,出奔上都、应昌,从此,开始了蒙古族又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回蒙古草原后,以往君临中国的皇帝现在成为僻处一隅的大汗,面南称孤的威风一落千丈。统治天地的急剧缩小,导致了大汗与诸贵族,世臣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有势力的贵族,世臣专横跋息,不可一世,对此,大汗只能听之任之,一筹莫展。汗权日益衰落下去。1370年,元顺帝死去。此后,纷纭登台的蒙古大汗逐渐沦为有势力的封建领主们用以争权夺利的工具。过去随驾北迁的达官贵人,一部分迷恋于都市生活而先后投奔明朝了;一部分热心于扩充势力而与昔日的草原贵族勾结在一起,为着争夺权势展开了长期角逐。蒙古草原.上呈现出一派动乱局面。 这一时期,也正是蒙古社会中各个社会集团因受到巨大震动而发生不断分化又不断组合的时期。大小封建领主频繁地发动战争,互相掠夺财富和属民。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大量人口在各个部落之间往复流动,各社会集团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 在掠夺战争的不断作用下,东蒙古(明人称之为“挞粗”)社会内部的各个部落逐渐分别联合成六个大的部落集团,并分为左、右翼。据记载,十六世纪初,右翼蒙古是由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三大部落集团所构成。[1]“土默特”一名最初出现于乌珂克图汗时代(成化初年,十五世纪中期),当时它只是一个部落名称。[2]它是如何在半个世纪之中由部落名称演变为部落集团名称的呢?在明人的记载中,土默特部落集团往往被称作“满官慎”。不唯如此,在蒙古文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在“土默特”一名之前再冠以“蒙古勒津”(即满官慎)一名的现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土默特和蒙古勒津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与此同时,也为了解土默特部落集团的产生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线索。 “满官嗔”一名,在明人的著作中又作“满官慎”、“满官正”、“满冠正”、“莽观镇”、“猛古振”;在蒙古文史籍汉译本中作“蒙古勒津”、“蒙郭勒津”、“蒙古真”、“蒙古”。其实均是“Mongroljin”一词的不同音译。 “蒙古勒津”是蒙古族一个古老的部落名称,[3]在明代蒙古社会中也有以这个名称命名的部落存在。《蒙古源流》载: “……格嚼勒阿哈与之(脱欢)栉发,适蒙郭勒津之蒙克拜往看见之,曰:‘阿哈,与其栉伊之发辫,何如阉之为当!’言讫而去。”[4] 脱欢是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西蒙古(明人称之为“瓦剌”)的大封建主。他于1418年承袭其父马哈木得自明朝的“顺宁王”封号,[5]此后,他又统一了瓦剌各部,于1438年前后死去。[6]据《蒙古源流》、大《黄金史》等书记载,脱欢在成为瓦剌各部首领之前,曾被蒙古大汗及其太师阿鲁台所俘虏,并且被役使于阿鲁台家中。上面的引文所记,正是他在阿鲁台家中服役时发生的一件事。可见,在脱欢成为瓦剌各部首领之前,亦即1418年以前,蒙古勒津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整个蒙古分裂成为以大汗及太师阿鲁台为代表的东蒙古(挞鞋)和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幸罗为代表的西蒙古(瓦剌)两部分,蒙古勒津部是属于东蒙古集团的。 弘治、正德年间(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著名封建领主火筛(科赛塔布囊)成为蒙古勒津的首领。据明人记载,火筛是“可汗西部大酋脱罗干之子”。[7]所谓“可汗西部”,无疑是指东蒙古之右翼而言的。魏焕《皇明九边考》云,当时的“可汗西部”包括有“阿尔秃斯”(鄂尔多斯)、“满官慎”、“应绍不”(永谢布)三大部,每部又都是由若千个“营”所组成。[8]又据蒙古文史料记载,在十五世纪屯十年代,东蒙古右翼已经是由三大部落集团所构成。[9]因此,可以断言,“可汗西部”的三大部亦即东蒙古右翼的三个部落集团,所谓“营”,则是构成这些部落集团的部落。在明代蒙古社会中,封建主们是把自己的属部视作私有财产并对其实行父子相传的,任何一个封建主都必须以一个势力集团为其政治地位的支撑点。火筛之父脱罗千既然是“大酋”,就不能不是一个大的社会集团的领主,而这个社会集团当即后来转由火筛统领的蒙古勒津部落集团。 脱罗干是满都鲁汗(满都古勒汗)的部下,他曾经和永谢布部落集团领主亦思马因太师(伊斯满太师)共同杀死为满都鲁汗所忌恨的权臣癿加思兰太师(伯格嚼逊太师)。[10]根据上述情况来看,脱罗干很可能就是大、小《黄金史》中所记的“蒙占勒津的图布新之子赛音图鲁格根”。[11]据《明实录》记载,癿加思兰死于1479年(成化十五年)。[12]当时,脱罗干已经成为东蒙古右翼的一位大领主。因此,可以推定蒙古勒津部落集团的形成应不晚于十五世纪七十年代。 波斯史家拉施特丁说:“……正如现今,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宗族的兴隆,由于他们是蒙古人,于是各有某种名字和专称的(各种)突厥部落,如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刺惕、汪古惕、客列亦惕、乃蛮、唐兀惕等,为了自我吹嘘起见,都自称为蒙古人,尽管在古代他们并不承认这个名字。”[13]因为这样一来“对于自己的伟大和体面是有利的。”[14]这在古代蒙古人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习俗,在明代蒙古人中依然如此。据《蒙古源流》、《阿拉坦汗传》等书记载,从脱欢时代起直到阿拉坦汗死后,在东蒙古右翼中始终有蒙古勒津部存在。[15]大概是由于这个部落比较强大,在它所在的部落集团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这个部落集团的领主脱罗干、火筛等人又都是出自蒙古勒津部落,所以凡是该部落集团的成员不论是否真是蒙古勒津部人,对外都自称为“蒙古勒津”,久而久之,该部落集团就被称作“蒙古勒津”了。《黄金史》中有一段记载值得注意。在这段记载中,“蒙古勒津的图布新之子赛音图鲁格根”又被记作“土默特的图布新之子赛音图鲁格根”。[16]由此看来,在赛音图鲁格根(脱罗干)时代,“蒙古勒津”和“土默特”两个名称己互相通用了。它表明:一、在蒙古勒津部落集团中包括有土默特一部:二、蒙古勒津部落集团中的土默特部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对同一部落集团中的蒙古勒津部在该部落集团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已构成威胁,这个部落集团的人们越来越愿意对外自称是土默特人;三、蒙古勒津部落集团的形成,似乎还可以往前推到图布新生活的年代。 如上所述,在十六世纪初,构成东蒙古右翼三大部落集团的是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蒙古勒津作为一个部落集团消失了。据明代汉文史籍记载,俺答汗(阿拉坦汗)所领有的部众即过去火筛所领有的部众。[17]俺答汗是在达延汗将土默特部落集团整编为万户之后成为上默特万户领主的。他和火筛二者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远,从火筛死去到俺答汗成为上默特万户的首领,中间相隔不过十年。[18]难以想象,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一个大部落集团的部落构成情况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换言之,即俺答汗所领有的土默特万户基本上就是过去火筛所领有的蒙古勒津部落集团,它们二者之间存在后者对前者的承袭和取代关系。 要搞清土默特万户和蒙古勒津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还必须从达延汗对蒙古勒津部落集团的武力征服说起。大《黄金史》载: “达延可汗进兵征伐蒙古勒津,兼程而行,在图尔根河渡口住宿。蒙古勒津知道了就派兵前来,〔两军〕在图尔根河相遇。蒙古勒津的达拉特的勇土诺阔尔海向左右(两翼〕吹起军号,前来袭击。……达延汗出征击溃了蒙古勒津的军队,……就回师了。”[19] 《阿萨拉克齐史》也记述了这次战争: “达延汗出发〔往征〕蒙古勒津,在图尔根河〔畔〕展开了战斗,征服了(他们)。”[20] 从以上两书的记载顺序来看,这次战役是发生在达延汗武力征服东蒙古右翼诸部之前。这一点还可以通过明人的有关记载得到证明。《武备志》记云: “……亦不刺入西海。亦不刺者,小王子承相也。小王子与火筛仇杀,火筛死,复以他事怒亦不刺,欲杀之.亦不刺惧,拥万众掠凉州,……西海自是始有虏。”[21] 文中之“小王子”即达延汗;“亦不剌”即伊巴哩太师,他是当时永谢布部落集团的领主。伊巴嘿曾经与鄂尔多斯部落集团领主满都贵阿忽勒忽(明人误称其为“阿尔秃斯”)共同杀死达延汗第二子乌鲁思博罗特,造成达延汗出兵征服东蒙古右翼的直接诱因。需要说明的是,引文中说达延汗“复以他事怒亦不刺”,并没说他们之间是否发生战争。据蒙古文史籍记载,谈砰汗枣曾对伊巴哩、满都责阿忽勒忽所统领的东蒙古右翼进行过战争。那么,达延汗“复以他事怒亦不刺,欲杀之,”就是明人对达延汗与东蒙古右翼所进行的战争的不确切记载。据以上引文来分析,达延汗对火筛亦即对蒙古勒津部落集团的征伐,显然是发生在他对东蒙古右翼的武力征服之前。达延汗武力征服东蒙古右翼事在1510年(正德五年),[22]他对蒙古勒津部落集团所进行的那次战争就应该是发生在1510年以前。《明实录》载: “夷人兀弩骨赤等进驼马来降……兀弩骨亦等本山西人,其父为虏所掠,属虏酋脱罗干部下。因虏相仇杀,得隙,率其族二十一人来降。”[23] 此事发生在1508年(正德三年)10月。当时,蒙古勒津部落集团的领主是火筛,兀弩骨赤等人显然是火筛的部下。造成蒙古勒津部众逃跑的这次“虏相仇杀”,很可能就是达延汗对蒙古勒津部落集团所进行的那次征伐。 如上所述,在脱罗干生活的时代,亦即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土默特”和“蒙古勒津”两个名称就可以互相通用了。此时,蒙古勒津部落集团中土默特部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对同一部落集团中的蒙古勒津部在该部落集团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已构成威胁。1508年,当该部落集团遭到达延汗的武力打击时,蒙古勒津部所受到的挫折可能比同一部落集团中其他部落所受到的挫折要更大,更多一些。相形之下,上默特部的力量显得更强大一些,此后“土默特”一名就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用以称呼该部落集团,不久它就完全取代了“蒙古勒津”一名而成为该部落集团的正式名称。这一过程大概是在达延汗征服东蒙古右翼之前结束的,于是土默特部落集团出现了。 1510年,达延汗挥师亲征东蒙古右冀,武力统一了各部。此后,他又按照蒙古草原上古老的传统重新确立万户制度,在东蒙古原有的六个部落集团的基础上建立了六个万户,并分为左、右两冀右冀三万户之一就是在土默特部落集团基础上建立的土默特万户。 注释:[1]参阅:《蒙古源流》(笺证本)卷六,罗卜藏丹津《蒙古黄金史》,札奇斯钦译注本(以下简称大《黄金史》). [2]《蒙古源流》(笺证本)卷五谓:乌珂克图汗在癸酉年,为多伦土默特之多郭朗台吉所杀。《圣教宝灯》(日译本,日译名《蒙古喇嘛教史》,昭和十五年生活社版)亦云:“其后,岱总之子默尔古尔吉台吉,丙寅年(1446)生,七岁壬申(1452)年即汗位.后为多伦土默特之多郭朗台吉所狱。”和田清推断默尔古尔吉台吉(乌珂克图汗)被杀乃成化一、二年(1465年、1469年)间事。(见《东亚史研究•蒙古篇》,第364页,东洋文库昭和三十四年)这个推测是较为可靠的。 [3]参阅:《蒙古秘史》第三节。 [4]《蒙古源流》(笺证本)卷五。 [5]《明实录》(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影印校勘本)太宗朝,卷一九八,永乐十六年三月甲戍条,《明史》(中华书局校点木)卷三二八,《瓦剌传》。 [6]《蒙古源流》谓,脱欢卒于戊午年(1435年。正统三年).在多数有关的汉文记载中,都说正统元年脱欢曾向明朝进贡,而正统六年向明朝进贡的则是脱欢之子也先,也先时为“太师”,说明脱欢巳死去.故《蒙古源流》关于脱欢卒年的记载是基本正确的. [7]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卷七,《俺答列传》上。 [8]《皇明九边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据明万历刻本影印本)卷七,“榆林镇”. [9]据《蒙古源流》(笺证本,卷五)记载,岱总汗于1439年登上汗位,同年封其弟阿噶巴尔济为济农.《阿萨拉克齐史》(巴•巴根校注,民族出版社,1954年)云,阿噶巴尔济济农所统领的可以理解为东蒙古右冀三大部落集团。 [10]《明实录》宪宗朝,卷一九O,成化十五年五月庚午。 [11]参阅:大《黄金史》(札奇斯钦译注本),第二部,第三十三节;《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简称小《黄金史》),(朱风、贾敬颜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91页.这一点承珠荣嘎先生指出. [12]同注[10]. [13]《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二编, [14]同上. [15]参阅:《蒙古源流》(笺证本),卷五,《阿拉坦汗传》(珠荣嘎校注,民族出版社1984年)149页。 [16]参阅,大《黄金史》札奇斯钦泽注本)第二部第三十三节,小《黄金史》(朱风、贾敬颜译注木),91、92页。。 [17]《万历武功录》卷七《俺答列传》上载:“而(俺)答所提,又皆火筛部起”,《皇明九边考》卷七,“榆林镇”、严丛简:《殊域周咨录》(193。年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排印本)卷二十二,“糙鞋.,均言:满官噢八营,故属火筛,后为六营,属俺答.类似的记载,在明人许多有关史藉中亦可见到. [18]在《万历武功录》中,火筛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正德四年(1509年)的记事里,在《阿拉坦汗传》、《蒙古源流》、大小《黄金史》的记事中,火筛是在达延汗征服东蒙古右冀(1510年)前后消失的,说明火筛大约是在1510年前后死去.据《阿拉坦汗传》记载,俺答汗1507年生,十三岁成为土默特万户首领,时为1519年。 [19]大《黄金史》(札奇斯钦译注本),第二部第三十三节。小《黄金史》(朱风、贾敬颜译注本)88页也有类似的记载。 [20]《阿萨拉克齐史》,99页。 [21]茅元仪:《武备志》(明刻本),卷二二五,(北虏考)。 [22]参阅:《阿拉坦汗传》31、32页,《明实录》武宗朝,卷八十一,正德六年十一月辛未条,卷一四,正德九年七月庚午条。 [23]《明实录》武宗朝,卷四十三,正德三年十月丁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