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满蒙联姻”的颂歌——《五色蝴蝶赋》辨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 任嘉禾 参加讨论

    摘要:“满蒙联姻”是清初巩固国基、凝聚各民族的重要政策之一。孝庄文皇后是“满蒙联姻”的杰出代表人物。纳兰性德的《五色蝴蝶赋》是最早歌颂孝庄文皇后的文学作品。这篇《赋》反映了对于“满蒙联姻”的正反两种态度的交锋。
    《五色蝴蝶赋》对孝庄文皇后的歌颂,具有“地灵人杰”、“君唱臣和”、“辨诬存真”三个特色,是“满蒙联姻”的颂歌、证词和镜子,因而在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满蒙联姻;《五色蝴蝶赋》;纳兰性德;康熙皇帝;孝庄文皇后(庄妃);科尔沁
    “满蒙联姻”是清朝(初名后金)初期的重要政策之一。没有这一政策,清朝不可能取得内外蒙古各部的大力支持,从而也就不可能统一东北,入主中原,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满蒙联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嫁”:清朝皇帝把公主下嫁给蒙古各部;另一方面是“娶”:皇帝把蒙古各部的王公贝勒的女儿娶入宫中作后妃。二者都加强了满蒙之间政治、军事上的联盟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后者还为蒙族各部的杰出女性创造了条件,使她们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从这一意义上说,后者是比前者更重要的。在清初的出身于蒙古族的后妃中,孝庄文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1610-1687)是最出色的代表。她对于清朝的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详见下文)没有“满蒙联姻”政策,就没有孝庄文皇后的功业;而孝庄文皇后的功业,就是“满蒙联姻”政策结下的硕果。从清初到近代,某些人的笔下或口头对孝庄文皇后的种种误解、谬说、诬词,反映出他们对“满蒙联姻”持反对态度,而某些作家对孝庄文皇后的颂扬、讴歌,显示出他们对于满蒙联姻的支持、拥戴或赞同。
    根据现有材料,纳兰性德(1655-1685)是最早歌颂孝庄文皇后的满族作家,他的《通志堂集》卷一中的《五色蝴蝶赋》是最早歌颂孝庄文皇后的文学作品。这篇《赋》不仅对于孝庄文皇后作了正面的颂扬,还保存了清初某些臣民怀疑、否定孝庄文皇后的各种说法,并且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所以,这篇《赋》是对待“满蒙联姻”的正反两种态度在文学史(以至文化史)上最初的反映。
    一、“蝴蝶”是后妃的象征
    纳兰性德在《五色蝴蝶赋》的开头说:“伊蝴蝶之微物兮,久托兴于曩篇。陋唐人短赋之未工兮,余因感徼外有五色者,乃为之抽茧绪于毫端。”所谓“曩篇”,即“前人作品”之意。他认为在唐代的篇章中,早已用“蝴蝶”作过“托兴”了;感到唐人的“短赋”写得不够“工巧”,过于“简陋”,所以选取了塞外的“五色蝴蝶”,写成了这篇《赋》,以补唐人之不足。从这几句可以看出:性德的《五色蝴蝶赋》,继承和发展了唐朝某些作家的作品。
    那么,所谓“曩篇”或“唐人短赋”,指谁的作品?什么作品?
    性德所佩服的唐朝诗人,有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等。“赋”字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赋”专指一种散文诗体,如屈赋、汉赋等。广义的“赋”泛指咏物的抒情诗。李商隐的诗集中有几首咏蝴蝶的短诗,就是性德所说的“曩篇”和“唐人短赋”;而在李氏这几首短诗中,大多是用蝴蝶来象征后妃的,这就是性德所说的“托兴”了。李商隐《蝶》诗云:“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冯浩注云:“以香魂比之。”西子是吴宫的妃嫔,昭君是汉宫的妃嫔。按照李商隐这首诗中的说法,蝶是西子和昭君的“香魂”变化的。蝴蝶飞来飞去,是古代妃嫔们在寻找她们的故居。李商隐在另一首《蝶》诗中云:“轻涂汉殿金。”冯浩注引《汉书》云:“赵昭仪居昭阳宫,……而殿上髹漆(即涂漆),切(指门限)皆⋯⋯黄金涂。”按:原文出自《汉书•外戚传》。赵昭仪,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的妹妹,也是成帝的宠妃。按照李商隐这首诗中的说法,赵昭仪所居宫殿,看起来是用黄金涂抹的,实际上是用蝶翅上的粉涂抹的。
    纳兰性德把上述两种说法综合了起来,在《五色蝴蝶赋》中写道:“假有绘于紫茸云气之帐者,必谓赵后香魂之变化”。把性德《赋》中这两句和李商隐的两首《蝶》诗相比较,继承的痕迹显然。这样,在性德的《赋》中,蝴蝶也就成了后妃的化身和象征了。
    二、两种“蝴蝶”的区别
    性德笔下的“蝴蝶”与“曩篇”(李商隐诗)中的“蝴蝶”,不是没有区别的。有两点重要的区别:
    第一,产地不同。
    《五色蝴蝶赋》云:“余因感徼外之有五色者,乃为之抽茧绪于毫端。”李商隐诗中的“蝴蝶”,无论是西子、昭君、赵飞燕姐妹,都是产自中原地区的。性德笔下的“蝴蝶”,产生于塞外,而且是“五色”的,意谓五光十色的、丰富多彩的。
    《赋》又云:“曩余奉出塞,⋯⋯经途万里之远,径涉大荒之隅。⋯⋯绝漠固阴之薮,太蒙冱寒之区……”
    把以上两段合起来看,性德奉出塞的地方(也就是“五色蝴蝶”产生的地方),是塞外的“绝漠”,气候严寒,但却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后妃。这是什么离奇古怪的地方?不会是别处,只能是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在清朝初年是专为朝廷“输送”后妃的地方,是清廷“满蒙联姻”政策的重点对象。据《清史稿•后妃列传》:太祖(努尔哈赤)的寿康妃,太宗(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与敏惠恭和元妃,世祖(顺治皇帝)的废后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都是科尔沁的女儿。魏源《圣武记•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云:“科尔沁从龙佐命,世为肺附,与国休戚。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孝惠章皇后,皆科尔沁女。”
    科尔沁是山海关外的蒙古牧区,故性德称之为“徼外”、“绝漠”、“太蒙冱寒之区”;科尔沁出了很多位后妃,性格、姿容彼此不同,各有千秋,所以性德称之为“五色蝴蝶”。所谓“抽茧绪于毫端”,也就是“描绘各位后妃的形象”之意。
    让我们看一下性德笔下的“五色蝴蝶”吧:“或玄如阆风之鹤,或赤若炎洲之雀,或黄如金衣公子,或缟如雪衣慧女,或彪炳如长离之羽,或错落如孔爵之尾,⋯⋯或青如木难之珍,或红如守宫之殷,或绿若雉头之毳,或晃如鹦鹉之背,……或炯炯如银睛,或辉辉若金星,或紫似河庭之贝,或蓝同琼岛之瑛。……”真似写不尽的五彩缤纷、说不完的奇珍异宝,不但是光辉夺目,而且是动人心弦了!
    这段描写中的思路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科尔沁草原上的蒙族少女就是这样千姿百态、特色鲜明的;而宫中的科尔沁后妃,是从她们中间涌现的啊!
    另一种理解是:宫中的科尔沁后妃都是姹紫嫣红、仪态万方的;而草原上的蝴蝶,是她们的“芳魂”变化的啊!
    第二,出身不同。
    《五色蝴蝶赋》云:“夫唯昆虫之羽化兮,俨离俗而登仙。矧彩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伊蝴蝶之微物兮,久托兴于曩篇。”
    蝴蝶本是微物、昆虫,但却可以“羽化”(即“变化飞升”)、“离俗而登仙”。这样,出身微贱而又入宫得宠的女子,就在“曩篇”中(李商隐的诗中)被比喻成蝴蝶了。
    据《吴越春秋》,西施本是“鬻薪之女”,后来受宠于吴王;又据《汉书•匈奴传》,昭君本是“良家子”,也就是出自于清白的民家,在汉宫中很不得志,后来成为匈奴的阏氏(王后);又据《汉书•外戚传》,赵飞燕姐妹“所出微甚”,后来成了后妃。李商隐诗中的这几只“蝴蝶”,都是由“微物”离俗而“登仙”的。
    但性德笔下“徼外的五色蝴蝶”,却不是出自“微物”,而是出身于“珍族”的。《五色蝴蝶赋》云:“意谓是域也,远接昆仑之丘,遥连星宿之海,……故为珍族所诞生,而有此文虫胥之可爱者欤?”清初宫中来自科尔沁的后妃,都是王公贝勒的女儿,出身于高贵显赫的家族,所以性德就说她们“为珍族所诞生”,格外显得“可爱”了。这是吴宫中的西施或汉宫中的昭君绝对比不上的⋯⋯
    三、《赋》的主角、写作背景和特点
    根据《清史稿》、《圣武记》等史籍的记载,在清初的后宫中,有过四位皇后和几位妃嫔都是来自科尔沁的。其中出类拔萃的,是太宗的孝庄文皇后,也就是演义小说和电视剧中艳称的“庄妃”。她的才能、品德、贡献,都是第一流的。《五色蝴蝶赋》就是以她为主角的。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次女,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皇太极。皇太极(太宗)称帝之后,封为永福宫庄妃,后来又成为皇后。生一子三女,子福临,继承皇位,是为世祖,即顺治皇帝。
    孝庄文皇后进宫达60年,身经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她先后扶立过两个幼君(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她把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满族传统的“至诚观念”融合起来,教育两位君主,使他们圣德日新。她在晚年还辅助康熙皇帝进行统一事业,平定三藩、抗击罗刹,不断取得胜利。她为了巩固、捍卫新兴的清王朝,充分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孝庄文皇后是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顺治皇帝尊她为皇太后,康熙皇帝尊她为太皇太后。康熙对于这位祖母是十分尊敬、孝顺的。
    康熙二十一年(当时太皇太后尚未去世)的春天和秋天,一等侍卫纳兰性德两次率兵抵达科尔沁草原。第一次是伴驾巡幸过程中的临时派遣,第二次是正式的奉使宣抚。
    性德是词臣,能诗善赋,不同于一般的侍卫。既然奉使出塞到太皇太后的家乡,回京后不能沉默,要写一篇颂扬文字,向太皇太后表示敬意。《五色蝴蝶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其中有“曩余奉使出塞”之句,可见是从塞外回京后的作品。
    那么,性德在《赋》中是怎样颂扬太皇太后的呢?性德具有三重身分,因而,这篇《赋》也就具有三个特色了。首先,性德是使者。他是以朝廷特使的身分到太皇太后的家乡科尔沁草原去进行宣抚的。他亲自看到了科尔沁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这样,《赋》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既写“人杰”、又写“地灵”,既颂扬太皇太后,又颂扬她的家乡。其次,性德是侍臣。作为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他要按照皇帝规定的模式来称颂太皇太后。这样,《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君唱臣和”。某些研究者对于这篇《赋》的某些句子加以曲解,就是因为切断了“君唱”与“臣和”之间的联系。再次,性德是诗人,而且是个“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诗人。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无论写人、写物、写事,都要对其本来面目无限忠实。当时的人们对于庄妃的种种诬蔑,他不能容忍。因而,《赋》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辨诬存真”。这篇《赋》通过以上三个特点突出了孝庄文皇后的形像。下面几节将顺次加以论述。
    四、地灵人杰
    按照传统的“地灵人杰”的信念,性德对于太皇太后的家乡作了多方面的颂扬。表面上写的是“地”,实际上写的是“人”。
    (1)科尔沁草原是充满生机和春意的。
    性德在《赋》中说:“⋯⋯讵知绝漠固阴之薮,太蒙冱寒之区,葱菁乔陵,匪乘春而燠若,逶迤深谷,不吹律而阳舒。”按照传统说法,节令是和乐律相配合的,不同的乐曲、旋律适应于不同的季节。所谓“吹律”,就是“吹动暖律”,也就是“奏起催春的乐曲”。“阳舒”,即“阳气上升”之意。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片草原虽然是严寒的沙漠,然而又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还没有来,已经有了暖意,用不着奏乐催春,阳气就上升了。科尔沁草原哪有这么暖和呢?性德这种写法无非是为了烘托太皇太后的光辉形象罢了。
    (2)科尔沁草原是人才辈出的。
    《赋》中云:“于斯益信宇宙之广大,造化之绸缪。地何生而非美、物何处而无尤!”造化(上帝)是公正无私、决不偏爱的。科尔沁草原虽然是严寒的荒漠,造化却不断地在这里降生人才。不然怎么能诞生出才德兼备的太皇太后呢?
    (3)科尔沁草原上有“珍族”。性德在《赋》中把草原上产生的五色蝴蝶称为“珍族所诞生”,前文已引用过了。照字面上讲,“珍族”也就是“高贵的家族”。就这一意义说,任何蒙古王公的家族都可以称为“珍族”。但是,康熙皇帝对于内外蒙古各部的态度却是复杂微妙的:表面上一视同仁、一律宣抚,实际上区别对待、分化防范。对于厄鲁特蒙古和青海蒙古,就防范得更严了。如果把朝廷视为“心怀携贰”的蒙古王公的家族称为“珍族”,是会触怒皇帝的。只有科尔沁是太皇太后的故乡,是皇帝的“父皇”顺治的“姥姥家”。把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贵族称为“珍族”,皇帝是不会嗔怪的。所以,可以断定:《赋》中的珍族只能是指科尔沁部的王公贵族,而“珍族所诞生”的“五色蝴蝶”也只能是指以孝庄文皇后为代表的来自科尔沁的各位后妃了。作为“地灵人杰”信念的延伸,性德在《赋》中还作过“南北对比”:用别人口中的南方佳丽来衬托自己所讴歌的北地英秀。
    他在《赋》中写道:“说者谓南方朱鸟之乡,位属离明之地,故其山川卉木,悉炫菁华,鸟兽虫鱼,咸彰绮丽。曩余奉使出塞,吉日脂车。……经途万里之远,径涉大荒之隅。……其中乃有同心并蒂之葩,含英而翕赤色,四照九衢之萼,吐秀而扶疏。遥而睇之,初疑百阵文禽之翔集,迫而观之,乃识千群锦蝶之飞。”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某些“说者”总是炫耀南方的山水虫鱼,而我却见到了北方“大荒”上产生的如花似鸟、无比美丽的蝴蝶!
    性德所结交的汉族朋友,多是江南文士。他们免不了在性德面前吹嘘江南是山明水秀之乡,钟灵毓秀之地,历代著名的后妃多是来自江南的。所以性德在《赋》中批驳了这些南人的偏见。所谓“说者”,即指某些饶舌的江南文士。性德对他们说:“不要总是夸耀你们南方的美景佳人,北方的绝漠上也有物华天宝,国色天香!”不把“灵秀钟于江南”的偏见驳倒,就无法捍卫太皇太后的尊严!
    五、君唱臣和
    在歌颂太皇太后本人及其家乡时,性德却常常遵循、效法康熙皇帝定下的调子,表现出词臣特有的谨严与小心;在遵循和效法中又有所发展,因为性德毕竟是个创造性很强的作家。康熙皇帝十分尊敬太皇太后,常常亲自撰文颂扬太皇太后,这就是“御制颂圣文字”。二月初八日是太皇太后圣诞。在每年的二月,康熙皇帝都要亲撰表文或诗篇,恭贺太皇太后的圣诞。
    把御制颂圣文字和性德的《五色蝴蝶赋》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御制颂圣文字在手法、措词、取材上有以下一些特色,都被《赋》所继承和发展:
    1.把太皇太后比成“南极”和“北斗”。南斗和北斗都是福寿的象征。古代有“南斗掌生、北斗掌死”的传说,可见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都是司命之大神。北斗还是权威的象征。所谓“泰斗”,指的就是泰山与北斗。据《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八年二月初十日,康熙御制的圣诞表文云:“瑶池称北斗之樽,宝册上南极箓。”
    性德《赋》云:“曩余奉使出塞,吉日脂车。晓背阳乌而车历辘,宵瞻玄武而驰驱。”阳乌,即太阳,代表皇帝。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包括斗宿。性德用它泛指南斗和北斗,代表太皇太后。所谓“晓背阳乌而车历辘,宵瞻玄武而驰驱”,意思是:“离开皇帝的京城,奔向太皇太后的家乡”!
    有人用这两句话证明性德曾有“西北之行”,而且还曾率兵到西北去征伐或侦察噶尔丹;并把这两句译成“背了太阳,迎向北斗”。如果性德真曾率领王师征伐西北,怎能自称“背了太阳迎向北斗”呢?难道噶尔丹是“北斗”吗?“北斗”一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褒义,是只能适用于太皇太后的。
    2.在祝颂词句中并列各种方向,显示出太皇太后的光辉普照四面八方;因而,各方的祯祥也都聚集在她的周围。
    据《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七年二月初八日,御制庆贺表文云:“……伏以慈德同天,五福集箕畴之盛;遐龄配地,万方腾嵩祝之声。……南极光连宝婺,隆名永戴重闱;东风庆入韶年,佳气恒瞻二月。”康熙十八年二月初十日,御制圣诞表文云:“山川献瑞于慈宫,八方同庆;河汉呈祥于内殿,四海咸清。”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皇帝亲撰元旦庆贺太皇太后表文云:“……伏以圣慈垂裕,启万年光大之图;景运维新,极四海尊亲之戴。……高厚难名,至道永符于覆载;祯祥骈集,遐龄常并乎升恒。”上面几段颂圣文字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是:四海、八方、祥瑞、祯祥。
    性德效法御制颂圣文字,在《赋》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意惟是域也,远接昆仑之丘,遥连星宿之海。元圃群玉之恒储,碧水九芝之常筏;女床鸾鸟之攸栖,丹穴凤皇之是萃。”一系列神话性的地名、物名出现了,把御制诗文中的写法由抽象转化为具体了。
    “星宿海”,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是一片仙海。既是星星休宿的地方,又是黄河发源的地方。它不是位于人间,而是位于天。又据《山海经》:“昆仑之丘”位于西海之南,“女床”是西方的仙山,“丹穴”是南方的仙山。又据《海内十州记》(托名东方朔撰):碧海(碧水)在东海之东。性德把天上人间、东南西北的名海仙山罗列在一起,描绘太皇太后的家乡,无非是暗示出太皇太后的功德“光被四方,格于天地”,与御制颂文遥相呼应。
    九芝(即“九茎灵芝”)、鸾鸟、凤凰,在传统信念中都是“祥瑞”的象征,哪里出现了这些,哪里就有“祯祥”。性德写出太皇太后的家乡有这么多的“祥瑞”,不过是把御制颂文中“山川献瑞”、“河汉呈祥”、“祯祥骈集”之类的说法具体化、物象化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白:性德《五色蝴蝶赋》中很多写法,都是有出处的,是继承了御制颂圣文字中的写法又加以丰富、变化而成的。性德用汉族典籍中的许多神话传说来充实康熙皇帝歌颂圣祖母的种种写法,又一次显示出“满汉融合”的功能!
    六、辨诬存真
    孝庄文皇后是一位泼辣而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在政治舞台上长期活跃。她为了大清的帝业,曾经对于某些男性的重要人物作过团结争取的工作。因此,关于她的流言蜚语很多。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太宗率师攻打锦州,生擒了明将洪承畴。最初承畴不肯归降。孝庄文皇后亲自出面会见了他,晓以利害,说服承畴降清。后来就有了一种传说:孝庄文皇后为了诱惑承畴归降,不惜委身侍寝。
    睿亲王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幼主福临(顺治)的叔叔,掌握兵权,累立战功。孝庄文皇后对于多尔衮委曲求全,尽量笼络,无非是为了使他不生贰心,扶助幼主。某些人竟编造出“太后下嫁”的故事。
    性德《赋》中说:“假有绘于紫茸云气之帐者,必谓赵后香魂之变化,若有绣于冰绡雾之裙者,必非汉宫赤凤所能留!”
    所谓“汉宫赤凤”,指的是赵飞燕姐妹私通宫奴的故事。李商隐《可叹》诗云:“梁家宅里秦宫入,赵后楼中赤凤来。”冯浩注引《飞燕外传》云:
    “后(飞燕)所通宫奴燕赤凤,雄捷能超观阁,兼通昭仪。……后谓昭仪曰:“赤凤自为谁来?”昭仪曰:“赤凤自为姊来,宁为他人乎?”
    性德指出:大荒绝漠上的蝴蝶“必谓赵后香魂之变化”,却“必非汉宫赤凤所能留”,意思是说,孝庄文皇后像赵飞燕一样的聪明美丽,却不像赵飞燕那样淫荡,绝不会作出失节淫乱的事。显然,性德是在替孝庄文皇后辨诬。
    性德奉使出塞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性德逝世于康熙二十四年。《五色蝴蝶赋》当作于康熙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之间(1682-1685)太皇太后逝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这样,《五色蝴蝶赋》写成时,太皇太后尚未去世。性德在孝庄文皇后生前就作赋为她辨诬。性德是最早为她辨诬的人,是孝庄文皇后的第一个知己。
    满蒙联姻是清初各位英主巩固国基、凝聚各民族的重要政策。孝庄文皇后是清初蒙古族后妃中英风盖世、政绩赫然、千古传名的佼佼翘楚。她的贤愚贞淫、是非功过,也就成为衡量“满蒙联姻”的重要尺度了。
    《五色瑚蝶赋》告诉人们:草原沙漠上可以产生巾帼英才、蒙古族女子可以母仪天下,热心从政、广交英俊的哲妇也可以守身如玉!这一切都说明了:“满蒙联姻”是必要的、正确的;这种必要性和正确性,是由草原上的才女佳人的优秀资质来保证的。
    《五色蝴蝶赋》是“满蒙联姻”的一首颂歌、一篇证词、一面镜子。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价值就从这里显示出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