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态势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全方位重大影响,并将继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 信息化最根本、最深远的是对自然人的影响,不仅使人手得到“延长”,更重要的是使人脑得到“扩展”。 传统工业社会中,自然人个体的创造力通常需要依赖群体或整个社会体系的支撑才能得到发挥。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创造力,由于必需的知识储备不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缺乏,经常处于被抑制状态。然而,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智能化不断提升,对其操作日益便捷、直观,更符合人们的自然习惯。尤其是社会信息化进程最近10年来的发展,使计算机逐渐成为信手可得的身边工具,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加上移动网络又给人们以极大的应用自由。所有这些,都令个体的创造潜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和极大程度的释放。 信息化对社会结构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实社会结构正遭到虚拟社会的渗透和解构。 结构的本质是关系。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现实社会结构基本上是以自然人个体为基准点,形成垂直隶属关系和水平交互关系。这种现实世界里纵横交错的社会结构,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遭到虚拟社会的渗透和解构,社会结构趋于扁平化。 虚拟社会首先出现的类型是“邮件交互型虚拟社区”,此后还出现了“游戏交互型虚拟社区”、“即时通讯交互型虚拟社区”等类型。21世纪头10年里兴起的新类型是“基于移动通讯综合交互型虚拟社区”,国外的“推特”和我国的“微博”都属典型代表。虚拟社会的基本特点包括:(1)横向辐射状网络结构,决定了虚拟空间人际关系的扁平化;(2)信息交互的瞬间同步性和留存时效的可固化性,决定了虚拟空间信息对现实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3)虚拟社会里更易于虚隐化,因此虚拟社会较之现实社会更容易发生行为人的不当之举。虚拟社会的这些特点直接冲击着现实社会结构。 信息化作用于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引发相关领域重大变革。 社会信息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总体上突出表现为结构性变革。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部门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信息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另一重大变革是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不过,信息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问题。富国与穷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强弱势群体之间、不同年龄层之间等,始终存在类型不同和程度不等的数字鸿沟,由此造成发展机遇的不公平。 世界政治领域的信息化影响,广度上表现为网络政治信息的存在和传播具有普遍性。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还是个人,都可通过互联网发布或获取政治信息,政治信息结构日益扁平化。深度上表现为电子政务的出现、实施和推广对传统政府运作的变革。 就世界军事而言,目前主要军事强国的信息化作战武器系统、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和训练系统等都有长足发展并达到实战水平。此外,在情报战线,传统的一些做法正被信息化改变。近几年兴起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成为获取情报的新信息源和途径。 信息化作用于人类科学文化,激发了创新、促进了繁荣,但文化多样性等面临挑战。 信息化使学习真正做到了“三随”:随身、随地、随时。网络化与虚拟化,公开化与国际化,自主化与多样化,已成为当代全球教育发展和学习范式转变的三大趋势。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与普及,又促成了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持续进步。如今,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界最新前沿动向。信息化进程同样深化了哲人对信息本质的思考和认知,信息哲学开始兴起。历史学界也在积极探索信息史学的可行性。网络文学作为新的表达、承载范式,冲击着传统文学殿堂。然而,英语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世界占据主宰地位,其他语言则处于边缘化境地。信息化也在世界范围给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带来很大挑战。 综观社会信息化进程,未来10年的趋势仍将是微电子计算低成本化、互联网泛全球化和基于移动通讯的个人手持综合信息处理的大众化。现实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现实化并存发展,将导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趋同并最终合一。21世纪信息社会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将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 (原载≪人民日报≫理论版 2013年1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