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是日本在中国搜集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机构。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中国国内的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资料,是我们研究东北亚近现代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国东北地方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十年来我国的满铁文献资料,整理和出版及学术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满铁;中国学界;研究现状;历史认知 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满铁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作为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在其存在的近40年间,为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又由于满铁在其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企业的经营范畴,这就使满铁从一开始就承担了近代日本在中国进行收集、调查中国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使命[1]2-3。满铁从建立到其解体,共收集了数十万件文书档案和调查报告,并为日本大陆政策和对华进行殖民统治提供服务[2]129。 其中,满铁调查部机构庞大,分工严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情报机构之一。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中国国内的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资料,是我们研究东北亚近现代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国东北地方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另外,由于满铁资料自身的特殊性,满铁研究也成为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门显学。在中国学界,满铁资料的整理和满铁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等曾先后向有关部门呼吁整理和研究满铁资料,“满铁资料整理研究”课题先后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大项目[3]。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满铁研究现状,本文拟就史实,对我国近30年来满铁资料整理、出版和研究进行概述如下。 一、满铁文献资料整理与出版取得重大成就 二战后,国内外学界对满铁资料和满铁研究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学者。我国对满铁资料的整理和编译,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集中于吉林省和辽宁省。而对满铁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主要体现在图书目录和文献资料的编辑整理和出版两方面。 我科学规划委员会于1956年将编辑和出版“满铁史资料”作为社会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项目。当时吉林大学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承担了这一课题,并完成了130万字的书稿,油印了其中的1-5卷,后因“十年动乱”,该满铁资料出版未果[4]57。 到了1972年,吉林大学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决定恢复满铁史资料的编辑工作。1973年召开满铁史资料编辑审议会,并确定由吉林大学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各负责编辑四卷。这部《满铁史资料》全书1000万字,共计八卷本。第一卷为《综合篇》,第二卷为《路权篇》,第三卷为《交通运输篇》,第四卷为《煤炭篇》,第五卷为《农工商篇》,第六卷为《华北篇》,第七卷为《附属地•调查篇》,第八卷为《资金篇》,另外附卷还有满铁大事年表、大股东名簿、满铁人员简介和满铁出版期刊简介等。其中,第二卷《路权篇》、第四卷《煤炭篇》由解学诗担任主编,并于1979、1987年公开出版[5]。这部满铁史料的编辑出版,为国内外满铁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和线索,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1988年,共计20卷的大型满铁相关研究资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公开出版。其中,《九一八事变》卷由解学诗担任主编[6]。随后,由解学诗担任主编的《细菌战与毒气战》(中华书局,1989年版)资料集于1989年公开出版。1991年由解学诗担任主编,又公开出版了《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版)资料集。 从1993-2007年,由解学诗担当主编先后编辑出版了《“满洲国”机密经济资料》、《华北经济掠夺》等多部与满铁有关的史料集。这些资料集的公开出版,向世人展现了满铁在近代中国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调查及情报搜集的具体情况,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中国东北地方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素材。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近代日本对中国推行殖民统治的变化过程。 为了便于人们充分利用满铁资料,由解学诗主持的、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为首的有关满铁研究人员相继编辑和出版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资料馆馆藏资料目录》(共三卷)、《满铁调查部期刊载文目录》(共三卷)[7]、《满铁调查报告目录》(共二卷)[8]。《满铁调查部期刊载文目录》,主要在满铁现存的期刊中选取社科方面的67种,从中收取载文篇目近4万条,分15大类进行编辑,共计1879页。而《满铁调查报告目录》主要是编辑满铁调查报告与资料篇目12790项,其中满铁调查报告的单行本4373项,有刊号的连续出版物5936项,“保号”即非铅印报告与资料共计2481项。满铁资料图书目录作为满铁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们的公开出版,既有利于满铁资料的查找,同时又为满铁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线索。这两种满铁资料目录的出版,深受满铁研究者的欢迎。 在我国,辽宁省对满铁资料整理和出版也取得了较为注目的成就。1991年,由辽宁省档案馆和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编译的《满铁档案选译——“九一八”前后的日本和中国东北》也随即公开出版发行。其中,由辽宁省档案馆编译的《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史料》被《民国档案》连续刊登[9]7-19;《满铁“探视”孙中山病情史料一组》也刊登在《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近些年来,辽宁省档案馆还整理出版了多卷本的大型满铁资料集《满铁与移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满铁与劳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满铁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 为了系统地整理研究满铁资料,在有关单位领导的指示下,经过一些满铁资料整理和编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满铁资料研究分会”于1998年成立。“满铁资料研究分会”成立后,便联合我国数十家满铁资料的收藏单位,着手进行编辑和整理全国满铁资料联合目录。2007年8月,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了30卷本的鸿篇巨制《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这套满铁资料目录全书约3000余万字,内容包括30余万种文献资料目录及索引,有12种语言类别[3]。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多达400多人,耗时10余年。这部中国满铁资料联合目录的出版,是中国满铁资料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对满铁资料这一巨大资料宝库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以上就是近30年来我国对满铁资料编辑、整理和出版的大体情况。从上述的情况来看,满铁资料研究在我国学界受到了高度重视。有的学者还认为,在满铁资料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中国资源、铁路、港口、农业、钢铁、煤炭等方面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应科学地进行分类筛选,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今后对满铁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的目的之一[10]87。 二、满铁研究著作与学术论文成果显著 在对满铁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同时,关于满铁研究的著作和学术论文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满铁的学术专著来看,主要是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解学诗先生和吉林大学的苏崇民先生。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国内,解先生是满铁研究的专家。解先生倾其毕生经历从事于满铁资料的整理和满铁研究工作。 近30年来,解先生除了上述编辑和出版的满铁资料集外,还公开出版满铁研究专著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从1980年到2007年,解先生先后出版《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合著)、《鞍钢史1909-1948》(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历史的毒瘤——伪满政权兴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战争与恶疫——七三一部队罪行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满铁与中国劳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满铁与华北经济1935-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满铁——“国中之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目前在中国,吉林大学苏崇民先生的《满铁史》(中华书局,1990年版)是第一部满铁史专著。 以上就是我国目前关于满铁研究学术专著的大体情况,同时,中国学界有数百篇关于满铁研究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从近30年来满铁著作和学术论文研究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关满铁性质的研究;二是有关满铁与中日战争的研究;三是满铁与日本殖民地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对中国满铁研究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现分类进行综述如下: 1.关于满铁性质的研究 在我国学界,许多学术著作和论文中关于满铁的性质都进行过阐释。苏崇民先生在《满铁史》中指出:“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满蒙政策的主要经济工具,它以经营南满铁路和抚顺煤矿为重点,同时插手一切有利可图及扩大日本侵略势力的各种行业,实行所谓的‘综合经营’有‘满铁王国’之称”[11]847。解学诗先生认为,就法人资格而言,满铁是根据特定立法设立经营的特殊会社,从满铁发挥的作用来看,则是代表日本国家意志和代行政府职能的所谓“国策会社”,其机构成立和运营始终是为了图谋实现侵略扩张“国策”[12]10-11。 2.满铁与中日战争研究 第一、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说,满铁自成立之日起,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经营满洲”。这必然决定满铁在中日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解学诗先生认为,满铁参与并在“九一八”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苏崇民先生认为,满铁的设立种下了“九一八”事变的祸根[14]。郭洪茂先生认为,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实际上充当了关东军的总后勤部、兵站基地和参谋情报部,在整个“事变”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5]。郭铁椿认为,实际上在“九一八”前,满洲青年联盟就竭力地鼓动日本政府以武力解决所谓的满蒙问题,事变爆发后,满铁又不遗余力地运送关东军作战人员和军事物资,参与策划炮制伪满洲国以及为关东军提供大量情报和在满铁附属地建立自卫团[16]。宋金玲、刘素范认为,满铁从成立到解体,直接参与了“九一八”事变,并制造伪满洲国,攫取中国东北铁路的权益,是引发“九一八”事变的重要因素[17]。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和研究者也对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阐释①。 第二、满铁在“七七”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满铁在中日战争中的第二个集中表现就是满铁在“七七”事变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解学诗先生认为,“兴中公司”是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后大举入关,掠夺华北经济的急先锋[18]37,同时,解先生还认为,“华北经济陷入敌手,的确与满铁大举入侵华北有关,在日本夺走华北主要经济设施与权益过程中,满铁是先锋和主力”[12]。杨韶明认为,在“七七”事变中,满铁的作用主要是全力承担了军事运输部队、野战铁道部队、积极参与医疗部队、资金后盾、后备部队和后勤部队等,为日本侵华战争提供各项服务[19]。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满铁在“七七”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笔者在此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第三、满铁在日本大陆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学界,有的学者对满铁在日本推行大陆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苏崇民先生认为,满铁设立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它是日本侵略中国大陆的重要开端。同时,它也进一步标志着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进入到实践阶段[14]。崔明艳在《满铁调查与日本侵华战争》一文中指出,从1907年到1945年,满铁调查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向日本提供在中国进行殖民建设和大陆政策的参考资料[20]。祁建民认为,满铁经济调查会是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智囊”[21]。 3.满铁与日本殖民地政策研究 在我国学界,关于满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满铁与日本殖民地政策问题。关于满铁与日本殖民地政策研究大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满铁对中国资源的调查与经济掠夺;二是日本对中国铁路的控制;三是满铁附属地问题研究。 第一、满铁对中国资源的调查与经济掠夺。我国学界对满铁与日本对华经济调查和资源掠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体现在满铁对我国东北和华北的资源调查和经济掠夺,较有影响的著作到90年代后相继出现②,解学诗先生的《满铁与华北经济1935-1945》,是研究满铁与华北沦陷区经济的集大成者,他在该书中指出,交通运输业是满铁对华推行殖民统治的基础,同时又及于工农商各行各业,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确系以满铁为先锋和主导[12]。 杨黔云在《“满铁”与东北经济殖民地化》一文中指出,满铁自成立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经营铁路为基础,逐步控制了东北的矿产资源、大豆业、盐业、棉纺业、水电业和屠宰业等各行各业,使东北的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2]20-71。另外,有的学者还对满铁与中国南方资源的调查有所论述。 第二、满铁对我国铁路的控制。关于满铁对我国铁路的控制,除了上述的满铁资料类编著中进行了充分阐释以外,也有很多学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如我国社会科学院的丁英顺在《试论「满铁」在朝鲜的铁路经营及影响》,任松的《“满铁”与日本独霸东北铁路权益》,庞慧茹的《“满铁”线上的破路斗争》,张景泉的《“第二个满铁线”——图佳铁路的建筑及影响》等。 第三、满铁附属地问题研究。我国当前学界对满铁附属地研究主要表现在满铁附属地城市规划问题和满铁附属地的文化教育问题。在我国,对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研究和附属地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并未出现大型的鸿篇巨著。但是,有的学者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李百浩在《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历程及其特征分析》一文中指出,从1907-1931年满铁在其铁道沿线上共对瓦房店、盖平、熊岳城、大石桥、海城、辽阳、奉天、铁岭、长春、四平、开原、抚顺、安东、本溪、凤凰城、苏家屯等15个附属地进行规划,以此来加强对我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曲晓范在《满铁附属地与近代东北城市空间及社会结构的演变》一文中认为,满铁附属地作为一种空间载体在体现日本殖民侵略罪恶的同时,因国际移民大量侵入和日本在附属地的巨额资本投资,也给东北带入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市政管理手段和西方科技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向和发展,造成了附属地所在的东北南部城市在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上的急速转变[24]155。 另外,关于满铁附属地移民研究也是当前我国学界对满铁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乐才先生在《满铁“附属地”“除队兵”移民述论》一文中指出,满铁在经营过程中,采取霸占、兼并、抢购等手段,占领土地,形成了独立于中国法权之外的满铁“附属地”,为了实现日本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在“附属地”内推行对华移民政策[25]17。 在我国,有关附属地文化和教育的研究也受到了学界和研究者的重视。在这一研究领域当中,主要是对满铁图书馆、满影(满洲电影)和学校教育进行阐述。如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的李娜、王玉琴在《满铁图书馆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一文中,对满铁图书馆的设立及其职能进行了阐释。 第四、满铁与劳动力问题研究。 满铁与劳动力问题是我国学界满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声振先生的《1931-1937年间满铁土建工程中使用华北打工民夫的基本状况》,郭洪茂的《东北沦陷时期的满铁铁路中国工人状况》,赵光锐的《满铁昭和制钢所的劳动力招募问题研究》等,对满铁与劳动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上就是我国学界近30年来对满铁资料整理研究与满铁研究的大体情况,无论是从对满铁资料的编辑、整理出版和研究现状来看,还是从有关满铁的学术专著及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我国学界对满铁的研究确实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来看,还是从史料的运用和研究理论来说,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这对进一步研究满铁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三、满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79年《满铁史资料》第二卷《路权篇》公开出版至今,我国对满铁资料的整理、出版和研究,以及对满铁的学术研究虽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有关满铁文献资料的挖掘与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满铁的研究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和满铁的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等三方面。 1.满铁文献资料的挖掘与利用亟待深入 满铁从成立到其解体,存续期长达40年之久,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据满铁文书课编写的《满铁的文书》统计,到1938年仅“满铁文库”保存的文书档案就有174356卷,账表164076卷,再加上收藏的资料,数目就更大了。这些满铁资料大部分保存于我国国内数十家图书馆中,而我们目前所利用的只是这些浩繁的资料中的一部分。所以,关于满铁资料的挖掘和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满铁的研究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满铁自成立之日起,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满铁在中日关系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从当前我国国内满铁研究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于满铁与中日战争、满铁与日本大陆政策、满铁与对华殖民统治等方面。满铁作为当时日本的“国策会社”,可以说,满铁的调查深入到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铁路、矿山等各个方面,并为日本国策提供服务。所以,满铁的研究领域尚需进一步深入,如满铁与日本财阀的关系、满铁与日本陆海军的关系、满铁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关系、满铁与中国军阀政客的关系、满铁的技术管理、财务与人事管理都有待于认真研究。 3.满铁的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长期以来,满铁史研究方法很少运用新的史学方法,如比较史学③、社会史学等。这些新的史学研究方法还有待于在今后满铁研究领域中与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不断地提高满铁研究的理论水平。因为加强新史学方法的应用,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是进一步推动满铁史深入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从1979年《满铁史资料》第二卷《路权篇》公开出版至今,我国满铁史的研究走过了风风雨雨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满铁研究无论是从满铁资料的整理、编辑和出版,还是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著作。同时,也不断有新的学者从事满铁资料的整理、编辑和研究,而且,还有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开始把满铁研究作为其毕业学位论文④。所以,今后满铁的研究必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注释: ①在中国,阐述满铁与“九一八”事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赵路的《从一件文物谈满铁与“九•一八”事变》(《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李娜的《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情报活动与宣传》(《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张劲松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关东军与满铁关系述评》(《日本研究》,1999年第3期);李援朝的《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情报活动》(纪念“九•一八”事变70周年学术论文,《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王玉琨的《辽阳满铁附属地和九.一八事变》(《城建档案》,2001年第6期)、宋金玲的《满铁与“九一八”真相》(文史月刊,2002年第6期);宋金玲、刘晓钟的《满铁侵略活动与“九•一八”事变》(《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刘亚静、高峻的《从“九一八”事变看“满铁”的职能和性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10期)等。 ②对华北沦陷区经济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居之芬主编的《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掠夺与统治》(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居之芬、张利民主编的《日本在华北经济统治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戴建兵的《金钱与战争——抗战时期的货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戴建兵的《罪恶的战争之债——抗战时期日伪公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黄美真主编的《日伪对华中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与统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等。 ③作为殖民统治机构,满铁可以同东印度公司进行比较研究。 ④目前在中国国内,共有三篇高校硕士生把满铁研究作为其学位论文:一篇是侯丽波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EBX的满铁资料授权使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3月),一篇是王影的硕士学位论文《“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在中国东北的经营及对大豆出口的控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6月),一篇是房忠婧的《满铁与东北殖民地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6月)。 参考文献: [1]解学诗.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解学诗.“七七”事变前后的满铁华北经济调查[J].社会科学战线,1998(6). [3]吴建中.填补近代重要史料空白——《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简评[N].人民日报,2007-8-26. [4]赵云鹏.满铁、满铁档案资料和满铁史研究[J].档案学通讯,1994(5). [5]解学诗.满铁史资料:第二卷《路权篇》、第四卷《煤炭篇》[C].北京:中华书局,1979、1987. [6]解学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C].北京:中华书局,1988. [7]解学诗,高全书,宋玉印,等.满铁调查期刊载文目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8]解学诗,马万里,陶统绣.满铁调查报告目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9]辽宁省档案馆.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史料、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史料(续)[J].民国档案,1994(2)、(3). [10]厉莉,高健.满铁资料及有关研究概况[J].图书情报工作,2000(1). [11]苏崇民.满铁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解学诗.满铁与华北经济1935-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解学诗.九一八事变与满铁[J].社会科学战线,1991(4). [14]苏崇民.满铁设立是日本经略中国大陆的重要开端[J].东北亚论坛,1998(4). [15]郭洪茂.“九一八”事变中的满铁[J].社会科学战线,2005(5). [16]郭铁椿.满铁与九一八事变[J].抗日战争研究,2007(2). [17]宋金玲,刘素范.“九一八”前后的满铁[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8]解学诗.兴中公司与七七事变述略[J].社会科学战线,1987(3). [19]杨韶明.“满铁”参与七七事变述略[J].抗日战争研究,1997(3). [20]崔明艳.满铁调查与日本侵华战争[J].民国档案,1998(1). [21]祁建民.满铁经济调查会: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智囊”[J].社会科学辑刊,1998(5). [22]杨云黔.“满铁”与东北经济的殖民地化[J].曲靖师专学报,1995(3). [23]李百浩.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历程极其特征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8(1). [24]曲晓范.满铁附属地与近代东北城市空间及社会结构的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3(1). [25]高乐才.满铁“附属地”“除队兵”移民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