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试论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发展阶段及特征(4)

http://www.newdu.com 2018-05-20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姚惠娜、黄民兴 参加讨论

    第七,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严重制约了巴勒斯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以色列的长期军事占领及其采取的掠夺性的经济政策,造成巴勒斯坦经济结构失衡,被占领土农业萎缩,工业落后,成为以色列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来源,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以色列。同以色列经济的紧密联系和事实上的一体化,成为巴勒斯坦经济的主要特点。现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曾指出,“巴勒斯坦经济同以色列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几乎可以说完全从属于以色列经济”。[36] 这使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实际上等于是前者的殖民地。自治后,巴勒斯坦的经济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以色列仍然控制着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所有边界和关税征收,掌握着主要的资源、能源及劳动力和商品的流动,加之原有基础薄弱,巴勒斯坦经济仍无法摆脱对以色列的依附。以色列转交的代征税款是巴自治当局的主要财政收入,如果不算国际援助,占财政总收入的60%还多。能否按时接收到这些税款不仅决定着巴自治当局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还直接关系到自治当局本身的存在。[37]  以色列控制着巴勒斯坦的经济命脉,实际上掌握了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命运。
    第八,巴解组织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甚至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占领后,巴解组织没有可以建立基地的领土,其主体和领导机构都依靠其他阿拉伯国家提供栖身之所,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弱小的地位使其不得不依赖其他阿拉伯国家。而犹太人对处于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的巴勒斯坦的占领,也使阿拉伯国家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从而使巴勒斯坦民族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但各阿拉伯国家根据本国利益制定的政策影响和制约了巴解组织。巴解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往往招致报复性军事打击,威胁到所在国的安全,因此军事行动受到与以色列接壤的各阿拉伯国家的限制。对巴解组织最早、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埃及。1964年5月,纳赛尔通过阿盟成立了一个温和的巴解组织,从而控制了整个巴勒斯坦运动。埃及对以色列的军事实力有充分了解,不希望轻启战端,使地区失去战略平衡。约旦原属巴勒斯坦,后来更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地区,对巴解组织的影响尤其大。在约旦河西岸的主权问题和当地巴勒斯坦人的代表权问题上,约旦与巴解组织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约旦授予西岸巴勒斯坦人公民权,使巴勒斯坦人占约旦总人口的60%。巴解组织在当地的发展壮大威胁到了约旦的国家主权和内政稳定,最终遭到镇压,不仅力量受到削弱,其武装斗争也完全依赖在黎巴嫩的基地。由于叙利亚与黎巴嫩之间的特殊关系,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叙利亚对巴解组织的影响。伊拉克和其他富有的阿拉伯产油国对巴解组织也拥有重要影响,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慷慨援助是巴解组织的重要财政来源。叙利亚和伊拉克对闪电和阿解阵的分别支持是巴解组织内部分歧的原因之一。耶路撒冷在伊斯兰教中占有崇高的圣地地位,不仅是阿拉伯世界,整个穆斯林世界都关注和影响着巴解组织对耶路撒冷的政策。围绕着作为约旦河西岸一部分的耶路撒冷的权益,巴解组织和约旦也存在着冲突。
    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两国对巴解组织的影响最大。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对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战争中的惨败使英、法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在中东的势力急剧下降。苏联由于在战争期间“有力而果断的干涉”,在阿拉伯世界获得巨大声望,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迅速增长。而美国的直接反应就是1956年12月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它公开宣称中东地区的最大威胁是“国际共产主义”。中东从此进入了两个超级大国激烈角逐的时代。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支持者自居,尤其是在与埃及关系破裂后,加强了对巴解组织的支持,从1973年十月战争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初双方经历了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和巴勒斯坦分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支持以色列,对以色列取得阿以冲突历次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只是在1977年卡特出任总统后,美国的巴勒斯坦政策才发生明显变化,积极促使巴以和谈。在冷战结束后的中东和平进程中,美国也起着主导作用,只有美国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从而使阿以和谈产生结果。但是美国一贯执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使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在和谈中处于不利地位。2000年以来,美国全力投入反恐战争,大大减少了对巴以冲突的参与及对以色列的压力,这成为巴以冲突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地的范围内逐步形成,属于国家民族主义,以建立巴勒斯坦国家为目标。与犹太复国主义争夺土地斗争的失败使巴勒斯坦丧失了建立民族国家的机会,领土被占领,民众被迫流亡,形成了包括本土和流亡等不同群体的独特民族。由于无法胜任反抗委任统治和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双重任务,传统精英对民族主义的领导地位逐渐被新兴的知识分子等小资产阶级取代。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主义组成多元,主流思想是世俗的民族主义。巴勒斯坦民族主义主张武装斗争,在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将世俗国家和政治主权的思想与大众政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巩固和加强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认同,初步实现了巴勒斯坦的民族构建。在此过程中,巴勒斯坦的国家构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巴解组织就是巴民族国家组织的雏形。然而,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以及阿拉伯国家甚至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和美国偏向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严重限制了巴勒斯坦民族独立运动和建国事业的发展。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是中东民族主义潮流中一种相当特殊的类型,其罕有经历不但反映了本地区独特的政治、社会背景,而且反映了当代大国政治的复杂性。
    注释:
    [1] 参见Rashid Khalidi, Palestinian Identity: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Haim Gerber, Remembering and Imagining Palestine:Identity and Nationalism from the Crusades to the Present,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Baruch Kimmerling& Joel S.Migdal, Palestinian: The Making of A People, The Free Press, 1993; Muhammad Y.Muslih, The Origins of Palestinian Nation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John Amos, The Palestinian Resistance: Organization of a Nationalist Movement,Pergamon Press, 1980; Helena Cobban, The 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People, Power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ShaulMishal, The PLO under Arafat: between Gun and Olive Branch,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Barry Rubin, Revolution Until Victory? The Politics and History of the PLO,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Amal Jamal,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Politics of Contention, 1967-2005,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Y.Porath, The Emergence of the PalestinianArab National Movement,1918-1929, London: Frank Cass, 1974; Y.Porath, The Palestinian Arab National Movement:From Riots to Rebellion, 1929-1939,Frank Cass, 1977; Ann MoselyLesch, Arab Politics in Palestine, 1917-1939: The Frustration of a Nationalist Move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9;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Nels Johnson, Islam and the Politics of Meaning in Palestinian Nationalism,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82。
    [2] 参见赵克仁:《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巴勒斯坦民族的成长历程》,《世界民族》2007年第1期;刘中民:《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20世纪上半叶巴勒斯坦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与转型》,《西亚非洲》2011年第7期;杨辉:《试论巴勒斯坦民族构建问题——本土与流亡民族主义的磨合与分歧》,《西亚非洲》2006年第9期。
    [3] 关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参见黄民兴:《20世纪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特点》,《西亚非洲》2001年第3期。
    [4] 大叙利亚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以色列,它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起源地。
    [5] Muhammad Y. Muslih,The Origins of Palestinian Nationalism, p.218.
    [6] 参见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09—210页。
    [7] 艾兰•佩普:《现代巴勒斯坦史(第二版)》,王建、秦颖、罗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91页。
    [8] 艾兰•佩普:《现代巴勒斯坦史(第二版)》,第110页。
    [9] 阿拉伯语“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逆序首字母读音,法塔赫的军事组织即“暴风”突击队。
    [10] Yehuda Lukacs ed.,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A Documentary Reco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419.
    [11] MostafaRejai and Cynthia H.Enloe,“Nation-States and State-N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13, No.2, 1969, p.140.
    [12] Haim Gerber, Remembering and Imagining Palestine:Identity and Nationalism from the Crusades to the Present, pp.42-79.
    [13]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p.667.
    [14] IlanPappe,“The Bridging Narrative Concept”,in Robert I.Rotberg,ed.,Israeli and Palestinian Narratives of Conflict:History’s Double Helix,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p.197.
    [15] 艾兰•佩普:《现代巴勒斯坦史(第二版)》,第131页。
    [16] Glenn E. Robinson, Building a Palestinian State:The Incomplete Revoluti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2.
    [17]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p.607.
    [18]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p.607.
    [19] Glenn E.Robinson,Building a Palestinian State:The Incomplete Revolution,p.16.
    [20]《哈马斯宪章》第27条。该宪章收录于耶路撒冷媒体新闻中心(JMCC)网站:http://www.jmcc.org。
    [21]《哈马斯宪章》第8条。
    [22] 哈马斯宪章》第11条。
    [23]《哈马斯宪章》第13条。
    [24]《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政治声明》,载尹崇敬主编:《中东问题100年》,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68—70页。
    [25] 1969年7月12日阿拉法特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载尹崇敬主编:《中东问题100年》,第66—68页。
    [26]《巴勒斯坦国民宪章》第16条。载凯马尔•H.卡尔帕特编:《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想》,陈和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27] 关于巴解组织各派的思想,参见ShaulMishal, The PLO under Arafat: between Gun and Olive Branch。
    [28] Mordechai Nisan, Toward a New Israel:The Jewish State and the Arab Question,AMS Press,1991,pp.96-97.
    [29] 阿布•伊亚德:《不回故乡,毋宁死亡》,阎瑞松译,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印,1983年版,第87—88页。
    [30]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p.667.
    [31]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pp.195-196.
    [32]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p.665.
    [33] 讲话全文节录收入凯马尔•H.卡尔帕特编:《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想》,第342—348页。
    [34]《巴解组织关于建立独立国家的文件》,载尹崇敬主编:《中东问题100年》,第127—130页。
    [35] YezidSayigh, Armed Struggle and the Search for State: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1949-1993, pp.98-99.
    [36] 马哈茂德•阿巴斯:《奥斯陆之路——巴以和谈内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37] 参见姚惠娜编著:《巴勒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155页。
试论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发展阶段及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