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年间有许多旨在面向全中国的边疆机构与刊物,其中主要有研究机构及所办刊物,也有非专门的边疆机构所办的刊物,还有面向边疆的银行和学校。这种与民国以前截然不同的状况反映了民国年间国人的边疆意识的增强。这些机构和刊物有明确的宗旨和方向,但未见以边防为题名的全国性机构和刊物。 关键词:民国;边疆机构;边疆刊物 民国初年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势力对我边疆地区的侵略,我国的学术界和政界对边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整体观念,为此成立了一些有关的专门研究机关,还发行了刊物。后来又有了殖边银行和边业银行。汪伪政权出于统治的需要也成立了有关机构,日寇出于侵略的需要则办了刊物。还有民国政府开设的专门的边疆学校和海疆学校。要全面地研究民国年间的边疆机构与刊物,实在是兹事体大,为了叙述有所约束,本文仅简述民国年间题名中含“边”字的,如“边疆”、“边务”及“边事”及“海疆”等字样的全国性或不带地区限定词的研究机关和刊物(如《西北边疆》及《西南边疆》等杂志即不收),以供有关学者参考;对汪伪政权的部级机构“边疆委员会”和局级机构“边务局”以及日本人创办的刊物《边疆支那》亦一并叙述;其余一概不论。有的机构或刊物尽管是全国性处理边疆事务的,如蒙藏委员会和《禹贡》杂志等,亦出于以上考虑不予收录。在排列上大致以机关和刊物的创设时间为序,也有的是以类相从的。对有关机构和刊物的主要人员的生平有的以涉及边疆为主要原则做了简单介绍。 主要的研究社团及机构 林恩显教授言:“民国以来在边疆学术教育方面,最早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商学院设边疆经济系,......于民国二十年左右私立朝阳大学设有边政学系,开有蒙文、俄文课程。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至北平也曾设有边政学系,开有日、俄文课程。……至对日抗战之民国三十三年秋,国立中央大学、西北大学都设有边政学系,兰州大学设有边疆语文学系。……在边疆研究社团方面,国民政府在内地时期有:中国边政学会(设有边政公论社)、中国边疆学会、……边事研究社、……中国边疆文化促进会、中国边疆学术讨论研究会、中国边疆建设协会、……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他说上述7个社团是受政府补助的。此外有《边政公论》、《边疆研究论丛》、《边事研究》、《边疆研究》、《益世报》“边疆”副刊、《边政月刊》、《边疆服务》、《边疆通讯》、《边声》等边疆研究刊物[1]。但更详细的情况如何,林氏未言。本文拟在此略作补充。 1.筹边协会:1924年创立,会址在北京东城大佛寺,同年5月出版季刊《边事》第1期,有74页,收文20余篇,主要言蒙藏。以后未见消息。 2.边疆政教制度研究会:1933年国民政府各部感到有必要对边疆地方的统治上进行研究而创立,参会的有参谋、内政、外交、教育、铨叙部和蒙藏委员会。所在地:南京。主管陈炳光(1932年7月25日~1936年4月24日任蒙藏委员会委员)。1934年该会刊行了《清代边政通考》。该会实际上为蒙藏委员会的下属机构,有刊物《边疆通讯》[2],1944年在巴县西永乡花房出2卷1~12号。1947年3月1日以蒙藏委员会边疆通讯社名义在南京曾公祠编辑发行该刊4卷3期。1948年出至5卷10~11期。 3.边事研究会:1934年10月17日创立,旨在唤起国人对边事问题的注意,以促进政府的边疆开发,以期巩固国防,复兴中华民族为旨趣。所在地:南京。干部人员有:常务理事:冷融(字杰生,1895年生,四川大邑人,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1943年卒[3]、赵丕廉(字芷青,别号麓台,1882年生,山西五台人,时任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1961年病卒北京[4])、朱霁青(1882年生,辽宁北镇人,1901年留学日本,留日期间曾主编《刍报》,1905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回国后在各地策动革命,辛亥革命后曾创办《东三省民报》。呼吁民主,后一度赴苏俄考察,1922年在哈尔滨主办《平民周报》,1955年病死于台湾,有《朱霁青纪念集》)、白云梯(1894年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中旗今属宁城县,字巨川,蒙古族,1947年7月任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1948年12月升为委员会长,1980年8月2日卒于台北)、唐柯三(1882年生,山东邹县人,回族,清附贡生,京师大学堂毕业,30年代任参谋本部边务组专门委员,1950年在南京病逝)。总务组:冷融。组织组:李嵩高。调查组:朱霁青。编译组:邱怀瑾。设计组:范苑声。1934年12月以该会名义在南京创月刊《边事研究》。设有论著、研究、资料、记述等栏目。研究介绍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开发边疆的途径与方法,反映中国边疆的形势及其与列强的关系。抗战期间曾迁往重庆出版,6卷4期至9卷2期为抗战特刊,1942年3月出13卷2期后停刊。 1936年3月该会改组为蒙藏委员会学术研究会,设在该委员会,旨在深入了解有关业务的知识。该委员会所出机关月刊与该研究会无涉。刊行了边政丛书,内收《边疆政教名词释义初集》等。 4.中国边殖学会:所在地:上海。据1935年12月报纸的报导:该学会为奖励边疆问题研究,以一等400元征集论文。 5.边疆问题研究会:1936年9月2日,燕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顾颉刚与冯家升出席该校学生自治会举行的绥东问题(指绥远省东部傅作义部队与日军交战事)第二次座谈会,因绥东事态日趋严重,故讲述绥东之地理形势及历来在军事上之重要性。当场顾氏又与冯氏发起成立该会,顾氏被选为该会筹备委员。同月21日,该会在燕大召开成立大会,通过简章,选出顾氏、冯氏、梁思懿等5人为理事,分主研究、调查、宣传、交际、总务。是月始,请人到会讲演边疆问题,至年底先后有:段承泽讲绥东问题及移民屯垦,唐柯三讲西藏问题近二、三十年情况,薛文波(回族)讲回汉问题及其应有之觉悟,敖景文讲一年来百灵庙之见闻,暴步云讲汉蒙合作,徐炳昶讲研究边疆问题应有之态度,王守真讲新疆民族问题,赵振武(回族,名斌,1894年生,北京牛街人,时为中学教师)讲哈萨克人的生活,白宝瑾讲西北四省现况。翌年1~6月,仍邀请人来燕大该会演讲,先后有:郑允明讲青海到西藏途中情形,段克兴讲西藏情况,白亮诚讲云南思普之民族风俗,孙绳武讲西北问题,拉铁摩尔讲新疆旅行情形,王静斋讲新疆之伊斯兰教状况。 6.边疆史地学会:1937年2月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地学系联合创立,所在地:北京。1937年6月召开了由袁复礼任主席,有40余名会员参加的会议。会上决议:鉴于边疆问题的重要性,要向校方请愿拨给奖励金。 7.中国边疆文化促进会:该地出版发行的季刊《边疆研究》1940年9月18日创刊于重庆。主编卞宗孟,副主编赵石溪。旨在“对边疆文化研究有所促进”。辟有论著、边贤遗著、研究通讯、工作报告等栏目。内容包括对边疆文化的研究与介绍报道与评论,对边疆问题的专门研究与设计。强调必须对边疆地区予以高度的重视,主张尽早收复失地。只出一期便停刊。1941年7月11日,顾颉刚为中央组织部作《中国边疆文化协会缘起》。 8.中国边疆学会:有人言该会1940年在重庆由顾颉刚先生倡导正式创建,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顾氏1939年到成都后,就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们筹建“中国边疆学会”。1940年8月开始,顾氏与韩儒林等筹备中国边疆学会,拟会章,并在筹备会上通过。顾氏于1941年2月27日在成都作《中国边疆学会宣言》,内言:鉴于边疆问题日亟“,若犹一任他人之播弄而不自为奋发之谋,则唇揭而齿寒,其不同沦胥以亡者几希。”“同人不敢避时代之使命,用自忘其谫陋,成立本会,欲以认识边疆之实际情况及其所含蕴之问题,共筹适宜之对策,唤起国人注意。会中工作,纯为学术性质及社会事业”。几天后的3月1日,顾氏到成都的华西大学礼堂参加中国边疆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长。此会为齐鲁、华西、金陵、金陵女子四大学共同发起,洪谨载(顾氏燕大同学,原在甘肃临兆任教,1938年4月21日后随顾氏)、王树民(1932年时为北大学生,后与洪氏一起追随顾氏,1979年仍在世)等为干事。该会成立时有自己的宣言和会章[5]。4月,国民党社会部以重庆已有赵守钰发起之“中国边疆学会”,令顾氏会改名,并谓总会应设重庆。这是考虑到重庆当时为陪都。赵氏生于1881年,字友琴,号式如,山西太谷人。1912年任职北京政府陆军部,后返山西,任征蒙左翼总指挥。1913年6月,任山西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二旅第四团团长。1936年8月,民国政府派其为护送班禅额尔德尼回藏专使。1943年8月,署蒙藏委员会委员,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4年2月,免署蒙藏委员会委员。1949年去台湾,1960年卒[6]。 实际上,此前马鹤天在陕西榆林也组织了这样的学会,所取名称也完全相同。马氏当时是国民党的内外蒙古问题专家,在这一地区游历活动,有游记刊布,影响甚大[7]。顾氏于1941年6月赴重庆参加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遂赴重庆该会,与黄次书、黄奋生(边疆问题专家,尤对内外蒙古问题有研究,1945年在中正书局出版《边疆人物志》,89页)等商量合并事宜。决定把三处的会合并,以重庆的会为总会,马氏及顾氏的会分别称作陕西、四川的会为分会。讨论了分会章程。顾氏被推为总会副理事长。总会会员一时共600余人,凡边疆的知名人士及内地对边疆有研究的都网罗在内。其后云南、西康、甘肃等省也都设有分会。1942年1月,总会编辑发行的月刊《中国边疆》在重庆创刊,顾先生、黄奋生主编。内容有边疆问题研究,边疆风俗介绍等。辟有边疆论著、边疆调查及资料、边地通讯、边政批评、边人之声、边疆习俗等栏目。1944年出至3卷8期后曾停刊。1947年3月在南京复刊。仍由顾、黄二人主编,卷期另起,顾氏作复刊词。1948年6月停刊[8]。有以陕西分会名义在榆林编行的《边疆》月刊。1947年,原理事长赵守钰因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职,不能到南京主持会务,改任名誉理事长,由顾颉刚任理事长。同年,该会受国防部新闻局之委托,编辑国防小丛书20余种,10月,顾氏为该丛书作总序。1948年4月,顾氏为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事作传单,彼欲在边疆代表中拉选票,故请该学会出面助之。 9.中国边政学会:该会编辑发行的以研究边疆问题为主的综合性月刊《边政公论》1941年8月创刊于四川巴县,设有论著、译述、书评、边地通讯、边政资料、文艺等栏目。刊载研究中国边疆的政治、经济、文艺、教育、宗教、民族、语言、史地诸问题的文章。撰稿人有著名学者韩儒林、白寿彝、黄文弼、吴其昌、张维华、李承三、丁肃、陶贤等。自1946年7月5卷1期起迁往南京出版,改为季刊。1948年12月出至第7卷第4期终刊。有资料言,1947年7月,同名的会在南京成立,顾颉刚被推为常务监事。 10.金陵大学文学院边疆社会研究室:该室编辑出版的双月刊《边疆研究通讯》1942年1月20日创刊于成都。“以研究中国边疆民族文化、边疆社会问题为范围。”涉及边疆史地,民族文化,宗教习俗,生活习尚,边地文献介绍等。辟有专论、资料、游记、通讯、学术活动消息、书刊介绍等栏目。主要撰稿人有卫惠林、徐益堂、于式玉等。对研究民俗史有参考价值[9]。1943年6月停刊。 11.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1940年8月在昆明成立,同时创办油印双月刊《边疆人文》,1945年复原后迁回天津,1947年12月出第4卷合刊,收有该室的调查工作表,从此结束。经费初来自石佛铁路筹备委员会,当时云南省政府要修筑由滇西的石屏通往滇边的佛海的铁路,以连结滇越铁路。该筹委会愿意提供经费,委托一个学术单位,调查铁路沿线的社会经济、民情风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供修筑铁路参考与应用。南开大学受该筹委会的信托,有了这笔经费,遂决定成立该室。当时全室人员平均年龄不足30岁。该室有自己的“章程”和“研究计划及工作步骤”[10]。 “章程”大意为: ①本室以边疆人文为工作范围,以实地调查为途径,以协助推进边疆教育为目的。 ②本室设主任一人,主持本室研究及调查工作,由校长于院长所推荐教员中聘任之。 ③本室工作暂分边疆语言、人类学、人文地理、边疆教育四组。每组指导工作由本室主任商得院长同意,约请本院或本校其他院系,必要时或其他大学教授担任之。 “研究计划及工作步骤”大意为: ①根据已有之文献于边区中选择几个关键区域,作抽样调查。 ②于选定之区域内作初步普遍调查。 ③本社区内边疆教育之专门调查与研究。 ④改进原有教育制度与内容之可能策略与途径,以及此改进策略施行后,对此边区人 群之各人的思想态度、行为上,并其整个文化上之可能发生之影响。 12.国立四川大学边疆研究会:1947年9月组成,发起8人,成立时达30余人,编行双月刊《中国边疆》,至同年底已出至第4期[11]。 13.贵州省政府边胞文化研究会:该会编行有《边铎月刊》,仅见1946—1947年1卷及1948年2卷。 部委内的机构、学校和银行 1.蒙藏院第一司边卫科:据1922~1924年的史料知当时存在,“掌疆理事项、边界卡伦事项、外人游历及护照事项、台站驿递事项、军械饷糈接洽等事”。1922~1923年任科长佥事的为祥桂,字秋圃,蒙古正蓝旗人。1924年任科长翻译官的为桂樟,字五枝,蒙古正白旗人。1922年任主事的有彭清嘉,字景孟,江苏吴县人。1922~1924年的有夏政,字仰周,安徽寿县人。应时,字雨人,浙江缙云县人。彭蠡,字禹九,江西吉安人。1924年有胡綮,字湘舫,安徽黟县人[12]。 2.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1942年3月由中央组织部在重庆成立,朱家骅任主任委员,以副主任委员韩儒林因病一时无法就职,由顾颉刚代理之。翌年1月韩氏来渝就职,顾氏即辞去该会职。 3.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1939年设立,为边疆教育咨议之需要,负责研究边疆教育之推进方案、办理原则及各项实际问题,聘请学者专家组成,直至1946年止。各边远省份也有“边疆教育委员会”之组织。 4.教育部边疆教育司:据1947年2月12日公布的《修正教育部组织法》,将该部蒙藏教育司改为该司,分置三科,以一科主管地方教育、职业学校、各校经费、设备等事项。二科主管专科学校、中学及编译研究、升学指导事项。三科主管师范学校、小学及人才储备训练等事项。同年5月凌纯声任司长,1948年7月15日免职。该司因国民党垮台而停止。凌氏字民复,1901年生,江苏武进人,1923年东南大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攻民族学,1929年获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有关边疆民族的著述较有影响,尤以赫哲族的研究知名,1944—1945年间任国立中央大学边政系教授,1945年7月25日任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司长,1949年初去台湾,1978年卒。 5.教育部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教育部曾经在南京青木关筹设“边疆文物馆”。据1946年的资料,教育部司长凌纯声在一次会议上言:“本部(指教育部)于(民国)三十三年依照各方建议,筹设边政学院,适政府通令裁减机构,筹备中辍。本年元月间复奉准恢复筹设,并更名为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筹备期间,原以半月为期,嗣因还都迟缓,延至五月初始在京开展工作,现该馆组织条例业经政府令公布,并已由部拨给基地十四亩,鸠工兴建馆址,预计明年即可正式成立”[13]。1947年该馆在南京筹建完成,1948年11月15日凌纯声任馆长。内分设研究、编译、文物等三组。并附设边文印刷厂一所,专事调查搜集边疆文物。国立边疆中等以上学校,均设专任研究员,担任研究当地文教工作,部辖边疆小学校也负责搜集文教资料,提供研究机关研究。1949年4月,该馆聘顾颉刚为研究员。 6.行宪首届立法院边政委员会:1948年5月31日首届立法院第一会期第六次会议成立,召集委员有李承新、房殿华[别号彦伯,1912年生,内蒙古雅鲁(今扎兰屯市)人,从教]、赵自齐[1915年生,热河绥东(今划入内蒙古乃曼和库伦两旗)人,从政,1948年去台湾,1984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白建民[字瑞麟,1902年生,银川人,此前任职蒙藏委员会,赴台湾,1971年卒]、杨仲华(西康人,此前以这方面的大作知名)、谭其秦、薛兴儒[字大道,1914年生,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属辽宁)人,中央政治学校附属蒙藏学校毕业,此前属蒙藏委员会委员,1969年卒于台湾]、辛崇业、李郁才(1913年生,赤峰人,北平中国大学毕业,从政,1967年卒)。专门委员白洁琛(1949年6月18日派)。 7.边疆学校:1933年中央政治学校蒙藏班改为蒙藏学校。1939年8月蒙藏学校又改名为国立边疆学校,仍附设于中央政治学校。1941年8月分建,以专科学校编制,培养边地人才,1949年随着国民党撤离内地而关闭。有五任校长,程其保(1939年8月任),时子周(1940年1月任),王衍康(1941年3月任),孔庆周(1946年7月任),柳秉正(1947年5月任)。 8.海疆学校:1944年5月,中央鉴于海疆建设之亟待展开,爰特创设该校以为培植人才,推进工作之基地。盖自开罗会议决定以台湾归属中国后,基于该地制度环境之特殊及其与祖国隔绝之久远,自不能不有相当机构以造就干部,藉为将来因地制宜,施政布教之准备,于是由教育部派蒙藏教育司科长张兆焕、特约编审周仲侠及黄景文三氏来闽准备,以张氏为主任委员。依当时部颁计划,该校共分三年制专修科及训练班两部,专修科中分师范、行政与技艺三科,每科酌设若干组,其目标实以东南海疆公教人员之训练为中心。 是年8月张氏抵闽,设筹备处于仙游县,假私立金石中学旧址为校舍,办理设校招生诸事宜。10月,部聘张氏为校长。 1945年元月,第一届新生招考揭晓。是月19日,部令张氏他调,另聘国立福建专科学校校长粱龙光为该校校长。1947年的资料言粱氏40岁,福建永春人,上海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研究生,任该校校长前历任国民党参政员、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秘书长。2月26日,粱氏到校接事,举行新生训练,正式上课,是为该校开课之始。时设行政科民政组两班,教育组一班,师范科文史组一班,共学生200人,皆闽粤籍。 7月,闽海形势紧张,粱校长假赴渝参加参政会之便,得向教育部有所陈述,奉准迁址南安县九都镇,同时决定以造就专门人才,辅助海疆建设,发展海外事业为立校宗旨。改三年制专科为二年制专科,增设五年制专科,以招收初中毕业生,设法商与师范两科,并教育组于师范科。于是该校之精神与体制一变,海疆教育雏形亦得初具。 是年秋,续招新生200人,时共学生8班,382人,教职员64人,较第一学期几增一倍。而创校伊始,设备既多简陋,物价狂涨,经费尤为支绌。孹划其间,备极难困。幸粱校长率在校同人,充实改进,不遗余力,诸种基础赖以初奠。 1946年6月,全国复原,该校奉准迁建永久校址于晋江,并改法商科为商业科,下设会计银行、国际贸易两组,于师范科下设国文、史地、教育三组,增设南洋史、经济、教育等类课程并加重外国语文训练,以英、法、荷、日为第一外国语。 该校体制于是遂定,是月15日开始迁移,暂赁城内花巷天主堂楼屋为临时校舍,勉敷校本部职员办公与旧生住宿上课之用。 另勘定晋江东北府后山公地为校址,第一期建筑校舍30间,经于是年8月20日奠基,11月底先筑成平屋课室两座,以应新生入学之需,是为新生部。另有楼房课室两座至1947年初亦次第工竣。 是年秋,招生范围遍及南洋、沪、粤各地,新旧学生共514人,分12班,教职员72人。 1947年元月,首届二年制学生四班卒业,计162人,多服务于台湾等地,是为该校有校友之始。 晋江夙称海滨邹鲁,唐、宋、元、明之世,实为中国对外贸易之要港,当时犹为闽省华侨中心区域。该校设立于此,于培养人才、沟通文化上自多便利。这时该校对于充实图书设备,搜集研究资料,编印学术书刊,提倡专门研究,以至改良教制,增建校舍,诸种应兴应革事项,无不积极进行。 1946学年度下学期并增设海疆问题研究室及毕业生辅导委员会,藉以加强研究工作及校友联系,学校规模,因以略备。唯该校性质在国内为特创,靡有成规可寻,所以当时校方认为:今后发展,实有赖海内外人士不吝指导及校友之共同努力。 该校组织规程(1945年12月20日修订,奉教育部蒙字第05217号修正)大要为: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本校定名为国立海疆学校。 第二条 本校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造就人才,辅助海疆建设,发展海外事业为宗旨。 第三条 本校设师范、商业两专修科,各分二年制及五年制,必要时得呈准教育部增设训练班。 第四条 二年制专修科招收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之学生。五年制专修科招收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初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之学生。 第五条 二年制专修科得招收同等学力之学生,但不得超过录取总额五分之一。 第三章 教职员。 第四章 会议及委员会。 第五章 附则(至全规程末尾第二十四条) 据1947年4月的资料,此前该校已有了海疆问题研究室和《海疆学报》编辑委员会,后一学报已出了两期。另外有1945年2月15日创刊于台北的《海疆月刊》,编辑发行人为欧阳可亮,但仅出了3期,至同年3月10日即停刊。该月刊与海疆学校无涉。 据1947年4月的资料,该校特约讲座安慕理,28岁,英牛津、剑桥大学毕业,此年2月到校。他是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一位当地同教的中国传教士这样回忆:“抗战胜利后,海疆学校由仙游迁回泉州(与晋江相连),英人安慕理适在这时也来到泉州。安慕理对我提出他想要帮海疆一些青年学习英语,拟在南街礼拜堂组织一个英文查经班,每周星期二下午四时半举行。那时,我认为这是对青年布道的好机会,也乐于协助,以后安慕理也因这样而被海疆延聘为英语教师”[14]。 该校1949年随着国民党撤离内地而关闭。先后共有三任校长,张兆焕(1944年10月任),梁龙光(1945年3月任[15])。蚁硕(1947年9月任[16]。蚁氏字式瓒,学名锡瓒,应为1906年生,福建莆出人,少时受教会教育,1934年春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由教育部聘任该校长,赴台湾。 9.闽粤海疆防御使:刘冠雄1923年4月3日首任,同年11月26日获准裁免。刘氏字子英,号资颖,1858年生,福建闽侯人,1886年赴英学海军,民国时任海军总长和海军上将,1927年病逝[17]。 10.殖边银行:为股份有限制,自民国元年由徐绍桢等筹设以来,中经国会停顿,历17个月之久,始行批准。1914年11月北京总行开始营业。该行采总管理处制度,因就总行中于同月22日析分一部为总管理处(北京分行亦于同日设立),综全体用人行政之权。一部为京行,专管营业事务。 上海分行设立于同年12月6日[18]。也有资料误记载总行为1915年创办,或约1916年前设立新疆分行,1916年总、分行均倒闭[19]。实际上是1915年8月2日设塔城支行年11月15日设迪化分行,翌年1月设喀什喀(尔)派办处。其他各分支机构开设的时为: 其他分行俱为1915年开设:成都,1月1日。汉口,3月1日。奉天,3月29日。哈尔滨,4月12日。张家口,5月9日。云南,7月20日。天津,8月11日。汕头,9月26日。长春,11月8日。 支行开设于1915年的有:杭州,3月15日。多伦,7月23日。吉林,8月30日。重庆,9月9日。开设于1916年的仅有沙市,为2月9日。开设于1917年的仅有宜昌。 派办处开设于1915年的有:呼兰,9月13日。宁安,9月17日。自流井,11月23日。铁岭及昌图俱为11月27日。西安,12月16日。开原(县孙家潭),12月26日。开设于1016的有:双城,2月18日。辽城(辽源县),3月6日。洮南,3月13日。绥化,4月3日。山城(县),7月1日。海伦,8月6日。三姓,11月25日。开设于1917年的有:天门,1月1日。营口,1月10日。伊通,2月1日。延吉,3月18日。朝阳,6月19日。 营业所开设于1915年的有:公主岭,12月。开设于1916年的有:山海关,7月5日。齐齐哈尔,9月。四平街,10月18日。海龙,11月14日。开设于1917年的有:东丰,1月1日。东丰,1月4日。锦县,1月7日。辽阳,2月4日。保定,3月28日。阿什河,4月10日。同江,4月23日。兴京,5月23日。辽中,6月10日。庆城,6月30日。辉南,10月10日。富锦,11月27日。1919年前年份不详者有留守营。 徐氏字固卿,1861年生,祖籍浙江钱塘,寄籍广东番禺,时为陆军上将及参政院参政,1915年6月任册封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专使,1936年卒于上海。有日记传世[20]。一般认为该行由徐氏创办,这是中国历史上开设过的两家边疆银行的首家。 该行的“设立之旨趣”言:“我国政治上最难解决之大问题即东南人满,西北空虚是也。此问题解决,则人民生计问题、国防外交问题,俱可随之解决。然欲解决此问题,非先团结资本,以谋活泼边地金融,实行其商业移民政策不可。英窥西藏,俄瞰东蒙,急起直追,时尤恐失,矧南满舆图,锓锓有变色之惧乎?此殖边银行不得不预为设立者也。” 该行的条例大意为: ①殖边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 ②殖边银行以辅助政府,调剂边疆金融,并贷款于沿边实业为业务。 ③殖边银行设总行于中央政府所在地,并得依欲设分行或代理机关于营业所在地,呈由财政部批准。 ④殖边银行股本2000万元,每股10元,其招股章程另定之。殖边银行股本招定20万股后开始营业。 ⑤殖边银行自条例批准后,须于1年以内开始营业,如过此期限,尚未开业,得由财政部将批准条例呈请取销。 ⑥殖边银行股票除60万股用无记名式外,其余140万股用记名式,无记名式股票无论何时不得超过记名式股票的1/3。 ⑦营业期限为30年,自本条例批准之日起算,如展期,得由股东总会开会公决,呈由财政部批准。 ⑧每年营业所得之净利总额内应提出2/10为公积金后,始得摊派股利。 ⑨殖边银行营业之种类如下:a.动产、不动产之抵押放款。b.经理存款。c.生金银之买卖。d.办理汇兑。e.各种期票之贴现。f.他银行之业务代理。 ⑩殖边银行得发行钞票,但至少须有4/10现金之准备及中国银行兑换券以保证准备之。 ⑪殖边银行发行之钞票数目,每月须制造发行数目平均表报告财政部。 ⑫殖边银行得受金库之委托代理金库。 ⑬殖边银行设总理1员、协理1员、董事7员、监事5员,均由股东公选,选定后呈请财政部备案,其选举法另定之,其他职员由总协理担任。前项总理非有100股以上,董事、监事非有50股以上之股东不得选充。 ⑭总理、协理任期3年,董事、监事任期2年。任内不得兼他银行或他公司职务。任满后得连举连任。 ⑮殖边银行职员对于营业上之处理,得开职员会,其组织及会议细则另定之。 ⑯殖边银行中股东总会分通常总会、临时总会2种,其会议细则另定之。 ⑰通常总会每年2月中旬于总行所在地开会1次,由总理召集之,届时须颁布上年营业成绩,并报告股东及财政部。 ⑱总协理或职员会公认为重要事件时,或股东有股份总额1/50以上者请求,均得召集临时总会。 ⑲每100股有1表决权,100股以下之股东得与他股东凑足100股,互推1人为代表,亦得1表决权,惟此项代表人不得超过20表决权以上。 ⑳殖边银行一切薄记须按月由财政部派员检查之。 (21)殖边银行一切业务如财政部认为违背本例则及其他章程,或为营业上不利事件时,皆得制止之。 该行当时规定了5条营业线:即以奉天、吉林、黑龙江达蒙古为第1营业线,由张家口、绥远、内蒙、宁夏、兰州达新疆为第2营业线。由广东、福建通南洋达新金山为第3营业线。由川入藏为第4营业线。由云南经安南达香港等为第5营业线。 1915年3月13日,新疆将军兼巡按使杨增新有向中央“呈明提款倡认殖边银行股票文”,全文如下:“案据财政厅长潘震呈称:‘窃新疆地处边荒,向受各省关协济。民国成立,协饷断绝,全赖纸币为度支,信用虽昭,而流通范围仅在新辖境内。商人由关内运货来新,售获此种纸币,不能携回作用,非交票庄汇兑不可。近因票庄停收,商贾大形困难。世界金融,人身血脉也,通则机畅,滞则病生,为一定不移之理。边地素本脊苦,如此金融阻塞,益觉艰危。本厅长职司财政,心窃忧之。正筹画整理间,适接殖边银行公函,推令刘文龙来新招股,筹设分行等因。查核附寄条例,载有银行禀由财政部呈奉大总统批准一文,叙及“设立殖边银行,其目的在辅助中国银行对于边疆金融力量之未逮。其主要则合兴业银行性质,对于边地实业,发展其所未能”数语。似此银行组织。实与新疆有密切之关系,应即立予赞同。现在招股主任刘文龙业已抵新,本厅长拟即在于库款内提银三万六千两,倡认殖边银行股票五千股,计合银圆五万圆,以资提倡。是否有当?理合呈请鉴核,呈咨立案等情。据此查新疆自民国成立以后,协饷久无来源,金融机关立滞。又兼外蒙不靖,军费浩繁,全赖纸币支持危局,今已累至九百余万,而准备金并无分毫著落,遂至纸币价格日低,诸物价值日昂,公私坐困无米难炊。若不活动金融之机关,更难维持纸币之信用。该厅长所陈提款倡认殖边银行股票,系为开通汇兑起见,可准照办。理合备文转呈,谨祈钧鉴训示施行”[21]。 看来,该殖边银行在边疆地区,至少是在新疆是大受欢迎的。 刘氏号铭三,1870年生,湖南岳阳人,清廪生,宣统年间来新疆,后被革职回籍。此次银行经省署批准后,刘氏即领取股款建迪化分行,1916年,因上海分行发生挤兑危机,危及全行,新疆分行亦受影响,刘氏失败后就留在了新疆,1933年8月任新疆省主席,同年12月因与盛世才矛盾,被软禁,1944年11月释放后至兰州落户。新疆解放后返回,1959年6月任乌鲁木齐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同年秋卒[22]。 11.边业银行(TheFrontierBank):由前西北筹边使徐树铮创办,1919年正式成立,以调剂边疆金融,发展沿边实业为主旨。1920年由潘复、章瑞廷等加入新股重新改组。嗣因营业不振,遂于1925年4月由张汉卿等另行集股,修改章程,股本总额定为2千万元,当时收足525万元,呈请财政部转奉临时执政令予以备案,设总行于天津。总董张汉卿,董事张西卿、彭贤、姜得春、梁质堂,监理孙学仕,总裁彭贤,总理姜得春,协理梁质堂。 1926年,总行移设沈阳。1929年,改聘彭贤为总裁,杜荣时为副总裁,兼总经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骤起,东北各行所有资产约6千万元悉被没收,是时关内各分行尚存余资3百万余元,遂于1931年10月将总行移回天津。1933年4月,经股东大会议决,改总裁制为总经理制,聘韦锡九为总经理。 1934年12月复经股东会决议,加入新股,资本总额改为2百万元,另行呈请财政部注册。 1936年,该行以北平分行业务清简,故于4月间将该分行撤销;同时以西安为西北军政重镇,各项实业,诸待开发,乃在该处设立分行,以遂开发边陲之本旨。更以上海为全国金融中心,乃由8月1日起,将总行移沪。统计全年纯益,共国币10977元5角9分。 这时该行的总行设在上海,在天津及西安有分行,共有行员24人。总经理为韦锡九。董事长为刘尚清。另有董事8人,其中有马占山。监察人3人,其中有张作相和万福麟[23]。 翌年抗战全面爆发,该行在上海失据;加上作为该行总后台的张学良已被软禁,遂逐渐垮台。 刊物 我们在前面讲到的边疆机构和研究社团时已谈到了他们所办的刊物,另外还有一些非专门的研究机构所办的刊物: 1.《边政》:西康边防军刊物。1929年9月创刊于西昌。川康边防总指挥部编辑出版。月刊。设有例载、专载、图表、附载等栏目。刊载西康边防军发布的文告令摘录、边务规划及章程,介绍康藏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俗等方面的情况。1932年7月出至第9期曾停刊,1943年9月复刊,卷期另起。1944年8月1日以《边政月刊》为刊名出第7~8期合刊,为夷务问题专辑,当时社址在西昌宁属屯垦委员会内。1946年8月出第2卷7~ 9期合刊。仅言宁属,即西康。自称以发扬以阐扬国策,宣传政令及研究西康文化,介绍边疆实况为目的。社长为李万华,副社长为伍柳村,主编兼研究组长为蒋虚白。1946年12月终刊。 2.《边事月刊》:青海南部警备司令部编行,仅见1932年7月2期,有96页。 3.《边疆》:半月刊,南京该社发行,仅见1936年5月号,应为蒙藏委员会发行。 4.《边铎》:半月刊,南京该社编行,仅见1卷4期,社址在南京大石桥25号,份量较大,虽未标编者,但亦应为蒙藏委员会发行。 5.《边疆消息》:月刊,蒙藏委员会编译室编行,仅见1937年8月28期和10月30期。 6.《边声》:1938年6月11日创刊于湖南芷江。曹树勋主编,重庆中央政治学校编辑 出版。月刊。设有论著、边情记述、中外大事述评、边疆消息汇志、杂俎、文艺等栏目。所载文章除一般学术论著、时事分析和文艺作品外,大多反映我国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民族、民俗、风情以及边防问题等方面的情况。1938年10月第2期起迁往重庆出版。1938年11月停刊,共出3期。 7.《边疆服务》:1943年5月创刊于成都。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编辑发行。主要内容有边疆人文、地理、经济、教育、农业、边疆大事、要闻等。初为双月刊,1947年12月迁至南京出版,并改为月刊。1948年12月停刊。1940年6月24日,顾颉刚应齐鲁大学教授张伯怀邀,作“边疆服务团团歌”。顾氏言:“成都中华基督教会办有边疆服务部,在茂县西昌等处办有医院及学校。每逢暑假即举办旅行团,就华西坝五大学学生中召集。二十九年六月将出发时,主任张伯怀嘱为作团歌一首,备朝夕歌唱,由李抱忱君制谱。听其歌声,颇为雄壮,他们到边地后唱此歌,边民听得多了,也和起来了”[24]。 8.《边声》:1944年8月15日创刊于西康西昌,社址在西昌中山南路。自称为大西南边区的模范刊物。宗旨为:阐扬政府经边理论,报道边民生活实况。号称六大特色:文字是写实的,言论是自由的,批评是善意的,研究是严肃的,内容是广泛的,篇幅是公开的。 9.《边疆建设》:1946年10月创刊于长春。月刊。以“研究边疆问题、促进边疆建设”为宗旨。设有东北论丛、蒙古研究、苏联研究、杂俎等栏目。主要研究探讨有关东北边疆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建设等问题。刊载有关研究东北历史的学术论文及建设东北边疆的设想与方案,发表有关东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讨论文章,并登载有关资料。1947年1月停刊,出至第2卷第1期,共出5期。 10.《边政导报》:康定该导报社编行,仅见1947及1948年的。 11.“边疆”周刊:1938年12月19日,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该周刊版第一期,顾氏“发刊词”作于4天前的15日,内言:办这刊物,“要使一般人对于自己的边疆得到些认识,要使学者们刻刻不忘我们的民族史和疆域史,要使企业家肯向边疆的生产事业投资,要使有志的青年敢到边疆去作冒险的考查,要把边疆的情势尽量贡献给政府而请政府确立边疆政策,更要促进边疆人民和内地同胞合作开发的运动,并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首刊为顾氏同15日所作《撒拉回》一文。同月30日,顾氏为该周刊《滇缅路线问题专号》作“引言”。但该周刊似只办到翌年2月28日,3月已改为顾氏办的《史学》周刊。1940年2月9日,顾氏作“边疆”周刊“发刊词”,原欲借成都《中央日报》办此周刊,后未果。1942年2月,顾氏以四川分会名义,在成都《党军日报》发刊《边疆周刊》,力图以此唤起国人对边疆问题的注意,以及研究讨论有关边疆的一些重要问题。至同年3月在该日报办此周刊,重作此“发刊词”。 另外《,华北日报》副刊也有“边疆”周刊。 12.《边疆支那》:英文名The Frontier China.边疆问题研究所1934年8月1日创刊于东京。日文月刊。该所为日本侵华机构官办,设在东京。该刊文章多以边疆问题研究所调查部或简称边研调查部署名。内容以蒙古族地区及新疆为主,涉及整个中国边疆。主要为日本对边疆地区的侵略作资料上的准备。1934年12月为特辑南洋号。1935年1月新年号1卷5号为民族特辑。1935年7月1日2卷7号后未见,似停刊。 结语 总观民国年间的中国边疆行政机构、研究社团及刊物,可以发现:当时的兴盛以抗战的爆发为顶点,所以这些边疆行政机构、研究社团及刊物当时多集中在国民党避居地的川滇地区。大多不是国民党政府官办,就是官方予以资助的,而且至解放前除台湾的《海疆月刊》外均设在内地。由于这些边疆行政机构、研究社团、刊物及骨干人物与国民党政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随着内地的解放不是迁往台湾,就是从此消亡。有的骨干人物不是逃往台湾即是在镇反运动中被捕,留在内地的多是在大学中任教的,亦不再有意于边疆民间社团的恢复和组织,而50年代在内地边疆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院校和兴盛一时的少数民族调查和研究很快取代了民国时期纯粹的边疆研究。 注释:[1]林恩显著《:边政通论》(台北,1989年),页17~18、252。 [2]见卫惠林《:书评〈边疆通讯〉一卷一至四期》(载《边疆研究通讯》,1943年2卷1号)。 [3]其传记见《四川文献》1968年65期及《革命人物志》第9集。 [4]其传记见余牧人《:党国名人传》及厂民编著《:当代中国人物志》(中流书店,1937年)。 [5]见《中国边疆学会宣言及会章》。 [6]赵氏的传记资料,见《中外杂志》1980年28卷2期、《传记文学》同年36卷1期及《山西文史资料》第30辑。 [7]马氏传记见奚楚明等:《中国革命名人传》(第1集)页58及厂民编著:《当代中国人物志》,页320。 [8]见刘起钅于《: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页245。但该书页361言顾氏1935年“创立边疆研究会”,恐不确;实际上是本文所言燕京大学的“边疆问题研究会”。顾氏子顾潮据大量的家藏文献及日记所成份量厚重的《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丝毫未提及此事,我们也未见另有史料记载。 [9]见《金陵大学文学院边疆社会研究室研究计划》(载《边疆研究通讯》),1942年1卷1号。 [10]见邢公畹《:抗战时期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收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另见《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章程》和《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研究计划及工作步骤》,收入《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见沈达铭1948年1月7日于该校所撰《介绍西南的新兴边疆研究团体“国立四川大学边疆研究会”》(载《边疆通讯》1948年1月5卷1期)。 [12]见《职员录》1922年4期、1923年2期及1924年2期。 [13]见《边疆教育工作报告———凌纯声司长在边政会议上的讲话———》(载《边铎月刊》1946年10月1日7~8期合刊)。 [14]见1983年《泉州文史资料》第14辑,页171。 [15]关于此前梁氏的活动,在上引《泉州文史资料》同辑页132有介绍。 [16]见《(国立)海疆学校一览》(该校编,1947年4月,1册,铅印,有图及照片)。 [17]见《福建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18]见成于1917年的周葆銮《:中华银行史》(文海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2编“特种银行”,第4章。 [19]见季鲁:《殖边银行新疆分行成立前后》(收入《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 [20]其传记资料见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页718、《传记文学》1978年33卷5期、《民国人物小传》第3册页134、《革命人物志》第3集页386及《广东文献》1984年14卷1期。另见其《学寿堂日记》(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61辑,影印本,390页,1926年)。 [21]见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壬集下),页7下~8下。 [22]见刘德贺:《经商起家的刘文龙》(收入《乌鲁木齐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参见同选辑1993年第16辑对此文的订正。 [23]见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版),页38。另见于彤编:《北洋时期全国金融机关一览》(收入《近代史资料》总86号,1988年)。 [24]《顾颉刚文集》,第1册“序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