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汉文史籍中的木剌夷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钱黎勤 参加讨论

    摘要:中国元明清时代的汉文史籍称西亚里海之滨的阿萨辛派为“木剌夷”,汉文史籍记载了对木剌夷名称的不同称谓和全部的历史活动状况,包括木剌夷的由来、城堡状况、七世传人和被他们刺杀的人物状况,以及西征蒙古军与木剌夷的交锋概况。
    在中世纪的西亚里海之滨,出现过一个以山寨为堡,多事暗杀活动的阿萨辛派,它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分支尼扎里耶派的俗称,中国汉文史籍称之为“木剌夷”,为阿拉伯语al-Mura'i或Mulahid的音译,意为“假道学”或“异端”,是创始人哈桑•本•萨巴(?-1124)以波斯阿拉模忒堡为中心建立的伊玛目王朝(1090-1256)。由于木剌夷人主要活动于11世纪末叶至13世纪中叶,此时恰逢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之时,该派又为旭烈兀所灭,因此,在二者的接触与交锋中,汉文史籍,特别是有关蒙元史的史籍便有了相关的历史记载。
    一、汉文史籍对木剌夷名称的记载
    从目前可见的史籍来看,中国史学家对木剌夷的知晓与载录,最早可以从刘郁的《西使记》中觅到踪影。书中提到:“二十九过滞埽儿城。满山皆盐,如水晶状。近西南六七里新得国曰木乃奚……所属山城三百五十,已而皆下,惟檐寒西一山城名乞都不”;又说:“其木乃奚在西域中最为凶悍,威胁邻国,霸四十余年。王师既克,诛之无遗类。”[1](P2)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94《玉堂嘉话》卷2,也收有《西使记》一书,《玉堂嘉话》卷2上说:“新得国名曰穆锡……所属山城三百六十,已而皆下,惟檐寒西一山城名奇塔卜”;[2](P15)“其穆锡国在西域中最为凶悍……”[2](P16)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个以凶悍暗杀著称的山寨王国已经了解几分,记载下了木剌夷的大致概貌。
    明代宋濂等撰的《元史》对木剌夷有多处载录,其特点有二:一是不同年代所采用的音译不同;二是记载的主要是木剌夷与蒙古军队的交往与交战的概况,对其本身的记载比较少,因此人们只能够在《元史》中看到片言只语的零散记载。由于《元史》仓促成书的原因,仅对木剌夷名称的记载就有多种不同的音译。依据汪辉祖撰写的《元史本证》(下册)的提示:“木罗夷、太宗元年。没里奚、宪宗二年。木剌由、世祖至元十七年、十八年。没剌由、成宗大德二年。木乃兮、郭侃传。”[3](P560)可以看到《元史》的载录状况。
    1木剌夷《元史》卷1《太祖纪》:“十七年壬午春,皇子拖雷克徒思、匿察兀儿等城。还经木剌夷国,大掠之。”[4](P22)
    2木罗夷《元史》卷2《太宗纪》:太宗元年,“印度国主、木罗夷国主来朝。”[4](P30)
    3没里奚《元史》卷3《宪宗纪》:宪宗二年,“秋七月,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秃儿花,撒(丘)[立]征身毒,怯的不花征没里奚,旭烈兀征西域素丹诸国。”[4](P46) 4、末来《元史》卷3《宪宗纪》:二年壬子春正月,“遣乞都不花攻末来吉儿都怯寨。”[4](P45)七年丁已春,“乞都不花等讨末来吉儿都怯寨,平之。”[4](P50)末来是“木剌夷”在《元史》中出现、却又少见的另一音译,此音译按照洪钧的理解,“疑末字为木字之误,木来与木剌夷音相近也”。[5](P331)
    5、木乃兮《元史》卷149《郭宝玉传》:“从宗王旭烈兀西征。癸丑,至木乃兮。”[4](P3523)
    清代史学家在进一步研究蒙古史、元朝史的过程中,既结合、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开始收集、采用西方学者的相关资料,他们对木剌夷的了解与载录就显得更加详尽和具体了。这时的史学家大多采用“木剌夷”的音译,而且进一步统一了译名。例如,清代地理学家丁谦(1843-1919)在《〈马哥博罗游记〉补注改订》第22章提到:“勒黑忒,即木剌夷之异译,非地名,亦非人名,释义谓舍正路而入迷途,盖回教人詈之之词。”[6](P396)他在《元刘郁西使记地理考证》中,既列出有关木剌夷的音译状况,又在《西使记考证》中提示当时已经有其传记,“木乃奚国,《元史》作没里奚,又作木乃兮,洪氏有木剌夷补传,汪氏刻有木剌夷别传,纪载其事甚详。”[7](P5)对其历史活动予以简明论述。
    以“木剌夷”为译名,清代史学家已经开始为木剌夷专门作传。最早的可见清末史学家洪钧(1839-1893)的《元史译文证补》卷24“木剌夷补传”(下文简称洪本,笔者的引文首选此文)。洪钧一书的特色与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将中国人收集的史料与西方的资料结合起来,开中国学者治史融贯中西之先河,作为开拓者,他在任出使俄德奥和(荷兰)四国大臣期间,接触到了俄国人贝勒津(ипъяникопаевичбереэин)所译波斯人拉施特哀丁的《史集》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的《蒙古史》,不仅用以补证《元史》,著成30卷《元史译文证补》,贡献于元史研究,而且使中国学者从他的书中第一次间接得知了伊朗志费尼著作的一些内容(了解全书是到了1937年),从而为中国史学家在研究蒙古史时,获得了年代更加接近、内容更加确凿的史料,由此人们对木剌夷获取了更加详实的认识。
    清末史学家柯绍纔(1850-1933)撰成的《新元史》中,基本沿袭洪钧所著,记述了木剌夷共176年的历史,其卷256就有关于木剌夷的载录(下文简称柯本)。他的记载基本上承袭了洪钧所记的内容,略有小异。
    曾廉(1857-?)所撰《元书》卷98《西域传》中也有“木剌夷”条,但是比较简单,《元书》卷4《宪宗纪》中有一段:“是岁(宪宗三年)旭烈兀大王征木剌夷,破其五兵万,下一百二十八城也”。[8](P3)
    屠寄(1856-1921)撰《蒙兀儿史记》卷146更有关于“木剌夷”(下文简称屠本)的洋洋数千言,其“木剌夷”传颇有集大成之意味,不但承袭了洪钧所书,刘郁《西使记》之记录,而且拉施特等书也予以借鉴,中西对比、校订,使得人们不仅对木剌夷的历史,也包括对伊思马哀耳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为清晰,甚至可以这样讲,屠寄所书,也是中国人对伊斯兰教什叶派及伊斯玛仪派状况载录最早和相当详尽的著作。
    清朝人汪康年(1860-1911)在他辑录的《振绮堂丛书》里有清人撰“木剌夷补传稿”(下文简称汪本),所述内容与洪钧的基本相同,但是在一些人名、个别事件及文字表述上尚有差别。
    另外,《四库全书》中有关于木剌夷的文章,仅在收录《西使记》时就两次提及“穆锡”:“新得国曰穆锡”;[9](P460-925)“其穆锡国在西域中最为凶悍……”[9](P460-926)《圣武亲征录》有两处提到:“壬午春又克徒思匿察兀儿等城,上以暑气方隆,遣使招四太子速还,因经木剌夷国,大掠之。”[10](P849)“又西域之西忻都及木剌夷国主躬来朝会。”[10](P850)所记之事与《元史》所述基本吻合。
     近代学者王国维用各本加以校勘,在《古行记四种校录》中,校勘《刘郁西使记》时提到了木乃奚:“近西南六七里新得国曰木乃奚。库本作布纕齐,郭侃传作木乃兮……其木,库本作本。乃奚在西域中最为凶悍。”[11](P10)而在《海宁王忠纖公遗书》三集的《古行记四种校录》中则校为:“近西南六七里新得国曰木乃奚(库本作穆乃锡,郭侃传作木乃兮)……其木乃奚(库本作木乃锡)在西域中最为凶悍……”[12](P8)他在《圣武亲征录校注》中则校记:“上以暑气方隆,遣使招四太子速还,因经木剌奚国。刘郁《西使记》作木乃夷。大掠之。”[11](P77)之后又提到:“又西域之西忻都及木剌夷国主躬来朝会,诸本忻都作折相,木剌夷作不剌夷,今从何校改。《元史•太宗纪》元年,印度国主、木罗夷国主来朝。”[11](P80)
    二、汉文史籍对木剌夷历史活动状况的记载
    综合上述著述与校勘,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史籍所知晓并勾勒出的木剌夷的历史景况,并且借鉴西方史料,中国学者已然清楚了木剌夷的基本史实。
    (一)木剌夷的基本状况
    1、木剌夷为教派之名,而非国名
    洪钧、柯绍纔、屠寄和汪康年一致认为:木剌夷非国名也,而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指舍正路而入迷途的人,属于什叶派支派,此名是同教之人对它的称谓,“其人自称则曰伊思马耳哀”,[13](P3628)(洪本、汪本作伊思马哀耳,屠本作伊思马里哀)。洪钧等人引自拉施特书,指出,这是以教名为国名,自哈山第二在位时期“教徒始有木剌夷之名”,[13](P3629)而西方人因为对西里亚的哈施身(实际为木剌夷人)不能正确称呼,而称之为阿杀辛,以此指称从事暗杀的人,正如屠本记载:“泰西人称之曰阿杀辛。如云暗杀党。”[14](P1)
    2、木剌夷的由来
    洪钧首先论及木剌夷的由来,屠寄的记载更为详尽,指出由于阿里后第五代伊玛姆(今译伊玛目)札非而沙体(柯本作札非而沙、屠本作札非儿思撒迪克、汪本作札非而沙谛克)在继承权问题上废长(伊思马哀耳)立幼(列木沙),朝令夕改,引起异议,伊思马哀耳死后,他的追随者就奉其子(屠本记载其名为谟罕默德巴吉鲁)为伊玛姆,成为伊思马哀耳之教,“为木剌夷之所自起”。[5](P328)
    3、木剌夷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城堡状况
    汉文史籍记载木剌夷建立了山寨王国,《刘郁西使记》载木乃奚在里海“近西南六七里……所属山城三百六十”,[1](P2)而《四库全书》记载为这个新国穆锡“所属山城三百五十”。[9](P460-925)洪钧说:“其所据地皆在山隘,南北狭,东西长,约五六百里。”[5](P327)整个木剌夷人居于今里海南岸之山区,在低楞一带活动,利用险要地形,以堡寨为据点,进行宣教和暗杀活动。
    在众多城堡中,有不少比较著名而见诸于汉文史籍:
    屠本还提到了迦忒摩斯堡、马昔阿惕堡、沙迭思等城堡的名字。
    其中,阿剌模忒堡、伦白塞耳堡、梅门迭司堡为三大著名堡垒,也是最后被蒙古军攻陷的。在蒙古军的剿灭中,史书记载有一百数十堡,郭侃传言下一百二十八城。[5](P333)阿剌模忒堡是木剌夷的中心,汉文史籍指出,此堡已有很久远的历史,初建于860年(唐懿宗咸通元年),1090年9月6日即宋哲宗元佑五年秋,哈山沙巴哈(?—1124年5月23日)(即屠本作哈山盆撒巴)逐走原堡长官,夺得该堡,“乃缭垣置堞,旁寨穿渠,引巴撒儿水半环之。四郊广辟果园,间以花圃,俨然自成一山国都会。”[14](P6)成为木剌夷的大本营。其建筑坚固,依山作寨,凿岩为室,储有粮草、饮料,还藏有图书典籍,文物档案,这些极为珍贵的资料为志费尼所获,从而才使哈山沙巴哈的生平等为世人知晓。哈山沙巴哈撒巴一直居住在此堡中达34年之久,至死都未离开。1256年12月20日,“旭烈兀自至阿剌模忒,力攻始降。”[5](P333)
    4、木剌夷的七世传人
    汉文史籍统计出“木剌夷建国传七世,共一百七十六年而灭。”[14](P3631)其活动的年代按中国历史估算,起自北宋哲宗五年,其创始人哈山沙巴哈夺据阿剌模忒堡,直至旭烈兀西征灭木剌夷(元宪宗六年)。
    木剌夷的七世传人,在汉文史籍中记载为:
    木剌夷人形成组织严密、纪律森严的教派,自基牙布速而克乌米特开始,“蓄刺客益盛,杀人益多。”[5](P329)其国兵皆为刺客,从十二岁到二十岁不等,教主在伦白塞耳堡设置天堂般的场所,以哈施辛(身)酒迷惑、利诱他们,把他们训练成为“菲达伊”(即刺客)。清末史学家对刺客的训练、使用及成分均有详细的描述。
    5、被木剌夷暗杀、毒杀者
    木剌夷人在西域中最为凶悍,多行暗杀、毒杀之事,采用刺客行刺、投刀威胁、投毒等手法,阴谋行刺的主要对象是他们的政敌、教主的仇人等。
    第一个遭到木剌夷刺杀的人是尼匝姆乌而玛里克(洪本)(柯本、屠本作尼匝姆乌儿蔑里克),他是塞而柱克(屠本作辟勒主克)王朝玛里克沙(柯本、屠本作马里克沙)之相,也是哈山沙巴哈的同学,于1096年10月16日(即绍圣三年冬)被哈山沙巴哈派出的刺客刺杀。被木剌夷暗杀的人很多。在基牙布速而克乌米特时期木剌夷人杀害了报达之哈里发木司塔而舍壁拉(即柯本作穆斯台尔什德,屠本作木思塔儿沙忒),他被刺于蒙儿剌加城外,其子又被刺杀于亦思法杭之近郊。在基牙谟罕默德时期木剌夷人刺杀了赖世德。1136年拉施特壁拉(屠本作辣施特)为木剌夷人刺死。货勒自弥王札剌勒丁(汪本作花勒泽姆王札阑丁)之将鄂而堪(柯本作土而堪)也为木剌夷刺客所杀。散者耳之相阿部那昔耳(屠本作阿蒲那昔耳)被刺;当蒙古人西征,忽必烈讨伐木剌夷时,怯的不化之将布里被吉儿都苦堡中潜出之人杀害。
    除行刺谋杀之外,木剌夷人多使用投毒的方法使对手中毒致死。汉文史籍记载,第一个中毒而卒的当属塞而柱克王玛里克沙(在西历1090年),比尼匝姆乌而玛里克晚不到一个月(约三星期)。
    在木剌夷传世的七代头目中,也有被刺死或中毒死的,如哈山第二为其妻弟刺死,其子谟罕默德第二系中毒死;札拉儿哀丁哈山又为中毒死;阿拉爱丁谟罕默德在醉卧中为人所杀。(据柯本)
    木剌夷人还使用“卓刃于地,遗书于案”之法进行刺杀威胁,达到敌手不敢讨伐木剌夷之目的,这种手法竟然使散者耳“天晓见之,大恐,遂不敢遣兵。”[5](P328)柯本中同样说“散者耳见之大恐,始罢兵。”[13](P3628)
    木剌夷人在他们的讨伐者面前也经常使用诡计,以期脱逃,货勒自弥王喀塔施派兵讨伐木剌夷人时,木剌夷人以伪装请降,要求分先后行,以次出堡,结果全部逃离,“其诡谲类如此”。[5](P330)
    木剌夷人之所为,与他们的奠基人哈山沙巴哈订立的教规直接相关:“凡徒党必应奉教,杀仇人,阴谋行刺,必致死乃已。”[5](P328)
    (二)蒙古西征与木剌夷的交锋
    由于木剌夷凶悍无道,威胁邻国,在蒙古西征前,已经有人数次讨伐之,如玛里克沙派“阿儿兰阿旭就近讨之,不克”;[13](P3628)散者耳屡次遣兵攻苦亦斯单堡;货勒自弥王喀塔施两次派兵,却使之逃脱;札剌勒丁也于欲用兵,而后摄于其凶悍只好纳贡。
    木剌夷所为,对蒙古军也是威胁。当然二者并非一开始就交战,《元史》记载了十七年壬午春,皇子拖雷攻克徒思、匿察兀儿等城,还经木剌夷国时大掠之一事,拖雷经掠的就是苦亦斯单堡。
    成吉思汗大军第一次西征,渡阿母河时,木剌夷人曾经遣人输款,即是指札拉儿哀丁哈山遣使来送款(柯本)。《元史•太宗本纪》元年记载木罗夷国主来朝,则是指阿拉爱丁谟罕默德首先输款。
    蒙古军与木剌夷经历了输款——讨伐——灭国的交往经历。
    宪宗二年,旭烈兀手下大将怯的不花率一万二千人到苦亦斯单,攻下木剌夷的数座城堡,又到塔密干,围攻山高势险,“高据山巅,径绝攀援,矢石仰攻皆不能及”[5](P331)的吉儿都苦堡,此处的讨伐对蒙古军来说是颇费工夫的,损兵折将,加上病疫袭扰,竟然没有攻下,直到宪宗六年秋冬之间才降附。
    宪宗六年,旭烈兀又令怯的不花、库喀、伊而喀力攻苦亦斯单各堡,攻克枯姆城。之后,旭烈兀致力于对兀克乃丁库沙的劝降和攻取,他多次遣使谕降,兀克乃丁库沙一直不敢亲自出降,旭烈兀只得派出北、南、中军三路开进讨伐,于此年冬天,最终灭木剌夷,三大堡在久攻之下终于投降,兀克乃丁库沙最后被蒙古军在过通噶脱山时杀掉。木剌夷在西利亚的一支最终也受降。
    旭烈兀奉宪宗之谕尽除木剌夷人,仅在苦亦斯单就杀了一万二千人,“他处亦如之。”[5](P333)木剌夷人这一极端暗杀组织于1257年被旭烈兀西征之兵戬灭,但是仍然未净绝,海拉脱史云1500年此地仍有木剌夷人,但大势已去,不再称“木剌夷”。当时中国史家已经了解到,西里亚(今叙利亚)的木剌夷人最后被埃及所灭。
    三、需要澄清的问题
    1、相关史籍的成书时间
    在记载有“木剌夷”内容的汉文史籍中,由于作者为佚名,人们无法了解《圣武亲征录》和汪康年《振绮堂丛书》中辑录的《木剌夷传》的成书时间,只能够根据文字内容进行推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洪钧的《木剌夷补传》与清佚名的《木剌夷传》极为相近,但是在文本用词、城堡、人名译音上存在差别,而且有两处史料存在你有我无的现象,具体为:旭烈兀攻打兀克乃丁库沙时,洪钧讲有三路军,汪本讲还有布而干土马尔“自阿剌模忒进为西路之军”;[15](P6)洪钧讲到兀克乃丁库沙的幼子被旭烈兀遣归,汪本则没有这样的记载。对此应该作何解释,尚待考证。
    2、关于木剌由与没剌由
    汪辉祖撰写的《元史本证》(下册)有提示:“木剌由,世祖至元十七年,十八年。没剌由,成宗大德二年。”[3](P560)本文之所以没有列入,是考虑到1256年旭烈兀已经灭了木剌夷,而世祖至元十七年,十八年是1280年和1281年;成宗大德二年实际为三年,已经是1296年,那时还能够有木剌夷的存在吗?叙利亚的木剌夷已为埃及所灭。
    3、关于具体史实的敲定
    (1)旭烈兀派遣大将怯的不花西征讨伐木剌夷的时间是七月还是八月:洪本与屠本均记为“七月”,惟汪本记作“八月”,而柯本未提及月份。
    (2)城堡数目: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中收入元刘郁《西使记(及其他三种)》录为“所属山城三百五十”,[1](P2)《四库全书》也录为“所属山城三百五十”,[9](P460-925)在洪本、屠本与汪本中,作者均提出异议,怀疑是“三百其一百之讹乎”。[5](P333)但是刘郁《西使记》有王国维的校注,仍为三百六十,三百六十与“统计不过一百数十堡。郭侃传言下一百二十八城”,[5](P333)数量相差过于悬殊。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用词
    查阅《文渊阁四库全书》或从王国维的校注中均发现,关于木剌夷的名称,库本不仅与其他书有比较大的不同,而且自身的用词也不一致,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
    总之,关于木剌夷的一些历史细节,汉文史籍在记载时微有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参考文献:
    [1](元)刘郁西使记(及其他三种)[Z]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元)王恽玉堂嘉话[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3](清)汪辉祖元史本证:下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清)洪钧元史译文证补(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余士雄主编马可波罗介绍与研究[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7]丁谦西使记考证[A]浙江图书馆丛书:第2集[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79
    [8](清)曾廉元书:第20册[Z]清宣统三年曾漪堂刻本
    [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0](明)陶宗仪说郛三种[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13册[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12]王国维海宁王忠纖公遗书:第30册[Z]海宁王氏石印本
    [13](清)柯绍纔新元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4](清)屠寄蒙兀儿史记[Z]毗陵屠氏结一宦刻本,1934
    [15](清)汪康年振绮堂丛书:第8册[Z]泉唐刻本,189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