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李大龙 参加讨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联合召开的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10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64篇,大会发言26人。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展望;中国历代边疆政策及边疆开发;中国近现代边界研究。与会代表围绕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普遍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十多个邻国,不但有陆疆,也有海疆,因而边疆史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认为可以把边疆史地研究称之为中国边疆史地学,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一、中国边疆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兴起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它的产生是和当时边疆多事紧密相连的。有的同志认为旧社会大都是抱着忧国忧民的心情进行研究的,他们希望自己的著作对祖国的富强和边疆的巩固有所裨益,因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有着爱国主义和求实精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自此之后,在许多致力于边疆史地研究的学者努力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有的同志认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已经出现过两次高潮,现正处于发展时期。第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边疆普遍出现危机,激发起许多学者的爱国热情,发奋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写出了许多警世之作,其代表人物是魏源、何秋涛、丁谦等。本世纪20至40年代,一批接受资产阶级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中国学者,痛心于深重的民族危机,希望通过研究边疆史地激发国人的爱国热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代表人物是苏演存、白眉初、谢彬、葛绥成等,以及以顾领刚为首的禹贡学会。这一时期不但出版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著作,而且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造就了一批人才。目前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正处在第三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经过建国后近40年的发展而出现的,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
    建国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有的同志认为建国以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同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外关系史以及民族史、地方史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连的。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队伍的成长,为这一学科的深人发展提供了雄厚基础。目前国内出现的宽松和谐的研究环境,又为边疆史地研究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出版,表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有的同志认为当前关于历代疆域史、近现代边界史的研究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其原因是:不安全感限制了学者的思维。疆域和边界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有关现实文题研究的不安全感,使许多学者视此为禁区,不敢问津。历代疆域史、近代边界史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关于疆域、疆界的研究,我们不少邻国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鼓励学者进行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其中有些著作虽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充满着民族偏见,不能客观地反映疆域和疆界的历史真相,但仍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这些邻国相比,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如资料难以见到、著作不易发表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阻碍着这方面的研究。
    与会代表普遍希望打破禁区,取消那些束缚研究者手脚的不成文规定,为学者进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二、中国历代陆疆管理与开发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王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边疆开发,大都设有边疆管理机构。有的同志认为我国古代边疆管理机构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商朝到汉朝是边疆管理机构产生和确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是发展时期;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是进一步发展时期;明清两代则是边疆管理机构的完备时期。
    关于汉对西域的政策。有的同志认为汉经营西域是同汉匈战争密切相关的,汉对西域所采取的联姻、屯田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的措施,以及任用一批才识兼备、胆略过人的人才,是汉经营西域成效显著的原因所在。
    关于唐蕃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唐蕃关系有兵戎相见的一面,同时也有和亲、会盟友好相处。认为封建社会中的民族关系不可能是平等的,各族统治阶级之间发生争斗是必然的,友好相处则是相对的,会盟是双方争斗的补充和继续,是争斗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和亲政策的评价要适当,不应过高估计其在双方关系中的实际作用。
    关于北宋时期广西边防。北宋政府对广西边疆采取的主要是怀柔政策,推行乡兵制,防备空虚,屡遭侵犯。发言者认为两峒地区自秦汉就属中国。
    关于辽代疆域及其管理。有的同志认为辽朝极盛时的版图,北至今安加拉河,南至今河北中部、山西北部,西至额尔齐斯河,东临大海,北至外兴安岭。辽朝的统治政策是“因俗而治”,管理机构分为州县制、部族制和负责边区的军政机构等三个行政系统。辽朝在北方广大地区设官立府,派官置守,一直实行着有效的行政管理。
    关于元代岭北地区的开发。有的同志认为自成吉思汗至元对蒙古经济予以重视,采取了广泛输入和吸收其它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扶植和支持蒙古地区的农业发展;完善岭北地区的驿传等一系列措施。岭北地区政治、军事力量渐强,农业、手工业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元政府可靠的后方基地。
    关于明代的边疆政策。有的同志认为明朝治理边疆和边疆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是“天命论”和“内中华外夷狄”论,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统治者“守备为本”、“刚柔并济”、“以夷治夷”等思想和策略。
    关于清代对边疆的政策及开发。
    1.清代的边疆政策。有的同志认为清代边疆政策的思想基础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儒家学说。认为儒学中的“仁政德治”以及明代“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影响着清代的边疆政策。主要表现在清边疆政策中的恩威并用;威德并用,偏之以德,恩威并重,偏之以威。但在儒家思想与清统治者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清统治者也对儒学进行修正,如反对“严华夷之辨”等。认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边疆政策有利于清对边疆的治理与开发,但儒家思想中的保守性却使清的边疆政策缺乏开拓精神。
    2.清对藏族地区的开发。有的同志认为藏族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以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外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难以传入;加之清政府对藏区开发无暇顾及,因而清前期对藏区的开发收效甚微。清后期,清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诸如招民垦田、开办厂矿、鼓励通商、发展教育等,促进了藏区面貌的改变。
    3.清代东北的开发与管理。有的同志认为清初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不愿他族开发旗人的“龙兴”之地;杜绝汉蒙民之争;围场射猎,保持八旗尚武之风;维持旗人生计等。其实质是禁止汉族移民,以维护旗人既得利益。封禁造成了东北地旷人稀,边备空虚,为沙皇俄国入侵提供了条件。因而清政府在后期也采取了设卡、驻军、屯田、移民实边,兴利实边等措施。
    有的同志认为移民实边分为两个时期,即咸丰前旗屯和流民自发实边阶段,咸丰后开放阶段。有的同志认为清对东北的开垦主要以官垦和旗垦两种形式,可以分为招民开垦、封禁、驰禁、励垦四个时期。
    4.清代治理新疆政策。发言者指出,乾隆以来,清在新疆实行的是军府制统治,境内实行郡县制、伯克制、扎萨克制等多元化行政体制。新疆建省是清代理蕃政策的一项改革,改革包括废除伯克制,民政事务归地方政府;颁布法律,改变驻防制度;鼓励生产,开辟新农垦区,移民垦田,减轻赋税,兴办文教卫生事业等,措施基本适宜,收效明显。
    5.清代广西边防。有的同志认为清代广西边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初采取了设官建置、鼓励开垦、开放边界贸易、安兵设防、增设隘卡、勘查边界等措施;清朝中晚期采取了镇压沿边农民运动、出兵攻剿、巩固边防、设边防营等措施;中法战争后,清采取了撤军守界、整军严防、构筑防御设施、清理边界、移民实边等措施。
    三、关于历代海疆
    提交本次会议的有关海疆的论文不多,现分述如下:
    关于白龙尾岛。南海西北隅,北部湾的中心位置,有一座海岛,五十年代我国地图上标为夜莺岛,后来则称为白龙尾岛。有的同志认为白龙尾岛的原名应该是浮水洲岛。指出中国人开发此岛已有很长的历史,岛上居民也全为汉族人,越南当局称该岛属于越南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据此提出的种种领土、领海要求也是毫无根据的。
    关于南沙、西沙群岛。越南当局依据《抚边杂录》提出中国的南沙、西沙群岛就是越南历史上的黄沙、长沙群岛。有的同志认为《抚边杂录》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种类很多,其可靠性难以保证。《抚边杂录》所说的黄沙、长沙群岛不是中国的南沙、西沙群岛,恰恰是指越南中部沿海一带的岛屿和沙洲。
    关于钓鱼岛。有的同志认为隋朝朱宽征讨的地方是琉球而不是台湾,其间到达的琉球句辟屿就是现在的钓鱼岛,因而我国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应始于隋朝。
    与会代表普遍感到这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助于学术禁区的打破。代表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它真正成为全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中心。代表们还提出了建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会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