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藩属”与“宗藩”辨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四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刘志扬 李大龙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从学界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藩属”的含义和使用,“宗藩”的含义和使用等三个方面,对古今“藩属”、“宗藩”二词的用法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藩属”一词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用于指称清朝和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政治隶属关系,但这种关系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称为“藩臣”、“外臣”与“属国”。“宗藩”一词则早在《史记》中就已经出现,是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或宗族成员分封于地方者。现代学者用“宗藩”一词指称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明清和邻国关系的做法并不科学,其“宗藩”的含义和用法不仅与古人对该词的用法明显不同,而且容易形成更多的误解,故而应该改用“藩属”才准确。
    关键词:藩属;宗藩;中国历代王朝;边疆民族;周边邻国
    “藩属”和“宗藩”是在有关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论著中经常可以见到的词语,但二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等,却没有学者进行过专文探讨。从“藩属”和“宗藩”两个词的使用状况看,二者在中国古代是经常使用的词语,且有着相对明确的含义,并与今天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分清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历代王朝与边疆民族乃至邻国的关系,也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古人对“藩属”与“宗藩”的不同用法入手,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并兼及今人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界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
    关于“藩属”和“宗藩”二词的关系,虽然学界没有专文进行过界定,但对于二词的具体含义却有一些学者做过程度不同的界定。
    对“藩属”一词的含义,早在20世纪中期即有学者论及。如钱实甫先生《清代的外交机关》一书认为“藩属”是藩部和属国的合称。[1]21世纪初期,张永江先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一书专列一节“藩属与相关概念辨析”,认为“藩属指与中央王朝保持宗藩关系的异民族或属国。清代可以理解为藩部和属国的合称,当然既包括藩部,也包括属国在内”,并对清代“藩部”、“属国”的含义进行了阐述。[2]后者是笔者见到的对“藩属”一词进行考述最为详细的论著,但遗憾的是作者不仅对“藩属”、“宗藩”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而且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藩属”、“宗藩”混用的情况。
    对于“宗藩”一词做出较全面界定的是赵炎才、魏开方先生。二人在《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传统宗藩制度基本特征述论》一文对“宗藩”有如下界定:“宗藩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它涉及国内皇帝与宗亲、功臣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国际上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传统关系。而狭义的宗藩制度实乃围绕皇帝处理皇权与宗亲、功臣等地方实力集团关系而确立的重要行政机构。”但遗憾的是作者所论没有详实的史料作为支撑,其所论述的基本特征也并不是针对广义的“宗藩”而言的,是围绕作者自己认定的“狭义宗藩”展开。二人认为“狭义的传统宗藩制度主要是围绕皇帝处理皇权与宗室、功臣等地方实力集团关系而设立的重要行政机构,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四:制度设置上迷恋家族与偏爱国家并举,制度内涵表现为内在传承与外在发展互动,制度工具体现为一定理想与浓厚致用结合,制度运作归于目标合理与具体合理统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在演化规律,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黄清根、陆妙春先生《中越宗藩关系简论》一文则从“宗”、“藩”二字的字义入手,对“宗藩”的含义做过考述,认为:“在宋代以前的经籍中,‘宗’、‘藩’二字的本义,互不相涉,更无厚薄统属之殊。‘宗’,是指景仰、尊崇的意思。‘藩’即‘藩篱’,与‘屏蔽’、‘藩屏’、‘藩翰’一类词含义相同,用现代汉语来表述,都是指捍卫、保卫的意思。到了宋代,‘宗藩’二字始连用,最早见于南宋诗人陆游的《送大宗函诗》:‘宗藩虽旧识,莫遣得亲疏。’之后,‘宗藩’一词广为应用,直至进人明清,成为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关系上一种常见的用词。”[3]这是笔者所见到的对“宗藩”一词的形成和含义进行系统阐述的惟一专论,遗憾的是作者的观点并不正确,不仅对“宗”、“藩”二词的词义解释有误,而且对“宗藩”一词的形成与发展的阐述也毫无根据,是作者想当然的结论。
    除上述这些研究性论著之外,一些辞书也有关于“藩属”、“宗藩”二词的解释。如《汉语大辞典》对“藩属”的解释是:“旧指属国或属地”;[4]《中文大辞典》则认为是:“服属之地也。如朝鲜、安南、琉球、缅甸诸国,本皆我国藩属”;[5]《现代汉语词典》将“藩属”解释为“封建王朝的属地或属国”。该辞书同时对与之相关的“宗主国”有如下解释:“封建时代直接控制藩属国的外交和国防,从而使藩属国处于半独立的状态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时代,殖民国家对殖民地也自称宗主国。”[6]
    上述这些论著或辞书对“藩属”或“宗藩”的界定应该说是综合了学界的用法或通过简单的考述而得出的结论,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认为“宗藩”代表着古代国际关系的观点较为普遍,这反映着学界在使用“藩属”、“宗藩”两个词汇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
    为了深入了解学界对“藩属”、“宗藩”两个词汇的使用情况,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对1994年至今的所有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发现“藩属”、“宗藩”的使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用“宗藩”来阐述明清和越南、朝鲜、缅甸、琉球等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是学界最为普遍的用法,笔者检索到的95%以上的论文都用“宗藩”来称呼明清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如林龙飞先生《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认为“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封建宗藩体制的解体,是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琉球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都与这个问题有直接联系。”[7]该作者在《清代宗藩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初探》一文中还认为“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国力的悬殊,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8]郑正伟先生《论中法交涉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的实质》探讨的是中、法围绕越南问题的交涉,也是用“宗藩”来描述清朝与越南的关系。[9]苏苑先生《清韩宗藩关系的解体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则是用“宗藩”来描述清朝与朝鲜的关系。[10]郭渊、王静先生《从郑和下西洋看明王朝的宗藩思想》则是用“宗藩”称呼明朝和周边各国的关系。[11]此外,论及清朝和缅甸、琉球等国关系的论文也多是采用“宗藩”来表示。由此可知,在不少学者看来,“宗藩”的含义就是用来指称明清与邻国的关系。
    二是认为“宗藩”和“藩属”相同,是指东亚的国际关系,并和册封朝贡制度相联系。如张世明先生《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从宗藩关系的发生学分析、清代宗藩关系的语用学分析、清朝与属国宗藩关系的法理学分析等三个方面,对清代宗藩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宗藩关系又称藩属关系,有时亦称之为朝贡关系或朝贡制度,是在亚洲地区源远流长的国际关系制度之一”。[12]该文并引用了张存武先生《清代中朝关系论文集》[13]的相关论述来说明问题。吴宝晓先生《清季藩属观念调适与边疆政策变化》一文认为,19世纪70至90年代,面对列强侵略,清朝在传统体制框架内对藩属政策进行了调整,重心是扶持属国强大,以抵御侵略并巩固中国边防,并据此对属国采取不同对策,或强化宗主权,或采取消极政策;强化对朝宗主权及在越南、缅甸寻求建立缓冲区是这种政策变化的产物。[14]可知作者虽然标题用的是“藩属”,但内容中屡用“宗主权”一词,反映着作者也是将“藩属”等同于“宗藩”的,并用其指称清朝和邻国的关系。
    三是认为“宗藩”是指古代王朝内部册封的地方王侯。如张民服、徐晶先生《明代河南宗藩浅述》认为:“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河南是分封藩王较多的地区之一,自洪武十四年始,先后有周王、唐王、伊王等陆续到此就藩。明代其他皇帝的子孙许多也都被分封于河南。至明中后期,河南各地藩府林立。这些宗藩违制越轨,广占土地,擅杀人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15]赵全鹏先生《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文所论及的“宗藩”也是明朝册封的地方同姓诸侯王。[16]
    四是认为“藩属”是中国统一王朝地方政权的另类构成形式。如黄松筠女士《中国藩属制度研究的理论问题》认为:“藩属是统一王朝地方政权的另类构成形式,它与王朝直属郡县之间实行一朝两制,于藩属政权内部实行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因此,藩属制度属于国家政体的范畴。”[17]作者则将“藩属”一词指称的范围限定在了中国统一王朝的内部。
    五是认为“藩属”是在清代才形成的概念,具体含义是指“奉朔朝贡之国”,但该词是“藩臣”、“属国”等词语长期发展的结果,清代之前对边疆民族政权或邻国多用“藩臣”、“属国”来称呼。笔者在《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18]《不同藩属体系的重组与王朝疆域的形成》[19]等论著中都持此种观点。
    上述诸多解释和各种不同的用法,反映着学者们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一方面说明学界对“藩属”、“宗藩”两词的形成与发展缺乏准确、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相关历史现象缺乏深入探讨的结果,由此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带来了许多疑问。诸如“藩属”和“宗藩”二词是何时形成的?其含义是否存在变化?二者的关系如何,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对于中国古代王朝和邻国的关系是称之为“宗藩”还是“藩属”?“藩属”是专指历代王朝和边疆地区政权的关系,还是包括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藩属”和“宗藩”二词的具体含义问题,也涉及到如何准确认识历代王朝与边疆地方政权乃至周边邻国的的关系,因而也是很有必要加以正确界定和区分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试图从古人对“藩属”和“宗藩”两词的用法入手,以探求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二、“藩属”的含义及其使用
    “藩属”一词,据笔者通过《四库全书电子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数据库的检索,最早出现在《明实录》之中。《明神宗实录》卷497有“琉球列在藩属,固已有年”之语,但《明实录》对“藩属”一词没有明确的解释,而对“藩属”做出明确解释的是《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该书卷68在介绍《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时说:“次藩属三卷,皆奉朔朝贡之国。”所谓“奉朔朝贡之国”,《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44—46三卷列有如下民族或政权:左部哈萨克、右部哈萨克、东布鲁特、西布鲁特、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罕、拔达克山、博洛尔、布哈尔、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从史书的记载判断,这些民族或政权多是属于清朝的“属国”,那么清代的“藩属”是否专指“属国”?从“奉朔朝贡之国”的含义来理解的话,“属国”并不是有清一代“奉朔朝贡之国”的全部。从《清实录》、《清史稿》等记录清代历史的史书记载看,“奉朔朝贡之国”不仅包括诸如左部哈萨克、右部哈萨克、霍罕、朝鲜、缅甸、越南、琉球等被称为“外藩”、“藩臣”的“属国”,也包括被称为“外藩”的蒙古各部、回部等接受清朝直接管辖的边疆民族。按照《清高宗实录》卷131乾隆五年十一月甲午条的记载:“新修大清一统志书成。议叙总裁、纂修、等官有差。御制序文曰:惟上天眷顾我大清,全付所覆,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列祖、列宗德丰泽溥,威铄惠滂。禹迹所奄,蕃息殷阜,瀛炎岛,大漠蛮陬,咸隶版图。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六合一家……圣祖仁皇帝特合纂辑全书,以昭大一统之盛。卷帙繁重,久而未成。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初,重加编纂,阅今十有余载,次第告竣。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寄。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星野所占。坤舆所载,方策所纪,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表以识之。书成,凡三百五十余卷。”引文中所谓“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应该是“奉朔朝贡之国”所涵盖的范围,当然这是乾隆时期的情况。此外,从引文阐述的顺序看,“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寄”是指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清朝直辖的区域,在18省之外,分布的则是“外藩属国”。此即清人所用“藩属”一词涵盖的范围,它不仅涵盖了称为“外藩”的众多民族或政权,也包括了“属国”以及“朝贡之国”。之所以称为“藩属”,是因为这些民族或政权分布在18省之外,对18省的安全起着“藩卫”、“藩屏”的作用,一如中原地区卫护家之安全的篱笆,此乃也是“藩”的根本词义。
    尽管清朝将“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都视为“藩属”涵盖的范围,但是否所有的“外藩属国”、“朝贡之国”都可以被称为“藩属”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清朝受到传统“天下观”的影响,有些和清朝并没有政治隶属关系的国家也被纳入朝贡国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称呼一些在地理分布上并不邻近的民族或政权为“藩属”似乎也不合乎“藩属”的本义。
    为了搞清楚清人“藩属”一词的具体使用情况,笔者选择了《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清史稿》、《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皇朝经世文编》、《皇朝续文献通考》等电子文献进行了检索,发现“藩属”指称的对象大致包括如下民族或政权。
    一是用于指称朝鲜、越南、琉球、缅甸、暹罗、东西布鲁特、左右哈萨克等周边民族或政权。在清人的观念中,朝鲜不仅被视为清朝的“藩属”,而且也被认为是前代的“藩属”。《清德宗实录》卷344有“谕内阁,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一语,此话出自皇帝之口,自然代表着清朝朝廷的认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20《礼部》藩属饩廪条下列有:“崇德二年定,朝鲜国王子弟来朝,每日给鹅一、鸡二、鱼四、猪肉八斤、粳米二升、酒一瓶、细粉三斤、葱二斤、菜韭及酱各一斤、清酱八两、醋三两二钱、镫油六两。随从每人日各给猪肉一斤,并给盐米。”反映着在礼仪和具体接待制度方面清朝也是将朝鲜视为“藩属”的。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对此学界的认识较为一致,无需一一例举。
    越南在清人的观念中也是位列“藩属”的。《清史稿》卷446载有清人寿恒疏言,其中有“法以传教为事,今乃思辟商务,取径越南。越固我藩属,万无弃而不顾之理”一语。《清德宗实录》卷144有:“辛亥。谕军机大臣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法越兵端已起,亟宜通筹边备以弭后患一摺,据称张树声函报二月十四五等日,突有法国兵船由西贡驶至海防进口,声称攻取东京等语。越南孱弱已甚,如果法人意在并吞,该国万难自全。论藩属之义,中国即应派兵救援。”可知越南也是清人所用“藩属”一词涵盖的对象之一。
    称琉球为“藩属”见于《皇朝续文献通考》卷331:“琉球,在日本萨峒马之南,东洋小国也……自前明以来世为中国藩属。”
    称缅甸、暹罗为“藩属”见于《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85《兵政十•六海防下》:“……查缅甸、暹罗、越南三国,皆濒于海,为我藩属,世修职贡。华人旅居其地者,多至数十万众。诸国亦与华人相习,不分畛域……”
    称左部哈萨克、右部哈萨克、东布鲁特、西布鲁特、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罕、拔达克山、博洛尔、布哈尔、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等为“藩属”见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上已引述。
    从这些例证看,被称为“藩属”的多是分布在大清周围的民族或政权,并和清朝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册封朝贡关系。也就是说,并非所有被称为“外藩”的朝贡之国都被视为“藩属”,其中地理分布上的邻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皇朝经世文三编》卷53《兵政九•兵机三》载:“嗟乎,今之世一防务着紧之世也。昔者藩属拱卫,固如复壁重墙,今则琉球夷于日,越南并于法,暹罗、缅甸沦于英。四顾茫茫,藩篱尽撤,以致唇亡齿寒。海陆并重,盖防务之不可忽也非一日矣。”由此记载或许可以推知清人确定“藩属”指称对象时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二是用于指称被称为“外藩”或“内藩”的蒙古各部、回部、西藏、索伦等边疆民族或政权。在清代,“外藩”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张永江先生在《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一书中对其含义及范围有过考述,认为“涵义是广泛而不确定的”。[20]笔者则认为“外藩”指称的对象是以理藩院所辖民族或政权为基础的所有“朝贡之国”。但是,从“藩属”的用法看,也并非所有的“外藩”都被称为“藩属”,被称为“藩属”的除上述周边民族或政权之外,还有蒙古各部、回部、西藏、索伦等边疆民族或政权。
    《清德宗实录》卷301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德使巴兰德来署面称,紫光阁为筵燕藩属之地,见诸记载。同治十二年以来各国使臣于此觐见,在圣意固属优待。而道路传闻,总疑视与国使臣等于藩属,于体面有碍。坚请代奏,另定处所。依议行。”可知紫光阁被外国使臣认为是清朝专门宴请“藩属”的地方。
    《啸亭杂录》卷10《理藩院》载:“王会司掌朝贡、会盟、聘享、武备诸政。令藩王凡充补近侍者岁一朝,余则三岁一朝,各于岁终分班入觐,分其名位,给以廪膳。凡朝,郎官领入大内,位宗室王公下,朝见如仪,元旦、上元复如之。岁朝上宴诸藩于紫光阁,郎官领进,自阳泽门入,宴于阶次,奏乐,拜谢如仪。……典属司掌外尼堪四部落,北入瀚海,西绝羌、戎,凡青海、西藏诸土属焉。……徕远司掌回部疆土分封、朝会、聘享诸政。嘉峪关外回部有十,曰吐蕃,曰丕占,曰沙兰,曰昆辰,曰鄯颜,曰班,曰武始,曰韩干,曰叶羌,曰和阗,尽统属之。其旧疆建诸王二,咸如蒙古诸藩,余则置伯克司之……外藩如布特、韩萨、安集延、爱乌罕诸属国,皆置译使以通其语,朝聘宴享,悉如朝鲜、琉球仪制。理刑司掌蒙古诸刑名,自斩绞外,罪止鞭朴,不及流徙,而以牛马作赎刑焉……至若本朝,威德伟然,毡庐月窟之长,无不匍匐庭除,争为臣仆。故列圣裂土封之,世畀其守,作我藩服,朝聘宴享,比隆三代,王者守四夷固如是也。岂汉、唐孱弱之主所能及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20《礼部》藩属饩廪条列有:“东方索伦、萨哈尔察、虎尔哈、库尔喀等部落,贡貂来朝。头领每日各给猪肉二斤、酒一瓶、镫油二两、盐一两、每三日给蒸饼一次。”
    《清德宗实录》卷534载:“庚午。谕军机大臣等,西藏为我朝二百余年藩属。”
    综合这些记载,则“藩属”指称的范围不仅包括了朝鲜、琉球等“属国”,也包括了理藩院管辖的蒙古各部、回部、青海、西藏等众多边疆民族或政权。
    三是用于指称清初的地方势力。
    清初的“藩王”也是被称为“藩属”的,《清圣祖实录》卷96有如下记载:“广东巡抚金儶疏言:平南藩都统王国栋,职居藩属,心在朝廷。每恐尚之信恣肆横行,与臣密商参奏,逆藩就絷,祸患削平,讵逆党李天植诱胁不从,反将王国栋攒杀支解。报国孤忠,临难不屈,允宜赐恤,以慰忠魂。”由此可证,地方势力也被称为“藩属”,但只是限于清初期,其后再无此种称呼出现。
    四是用于指称大、小政权之间的隶属关系或是属下的代称。
    清人有时也用“藩属”来指称大、小政权之间的隶属关系或属下。如《清史稿》卷525载有驻藏大臣文泰的奏疏,其中有:“隆吐山南北本皆哲孟雄地方。英人虽视为保护境内,其实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藩属。”此外,《清史稿》卷254载:“十六年三月,上命舒恕留兵守赣州,而授莽依图署江宁副都统,代舒恕佩镇南将军印,帅师规复广东,以额赫讷、穆成额参赞军事。自南康进南安,再进南雄,三桂所遣守将皆出降,之信亦率藩属归顺。”前例“藩属”似可以理解为哲孟雄、布鲁克巴与西藏有隶属关系,后例“藩属”则应该是指称尚之信的属下。
    在清代“藩属”的上述几种用法中,第一、二种从使用的频率看应该是较为常见的用法,也反映着“藩属”一词在清代的基本词义。也就是说,清代的“藩属”既用于称呼朝鲜、缅甸、越南、琉球、哈萨克等属于“属国”的周边民族或政权,同时也用于指称蒙古各部、回部、青海、西藏以及东北地区的边疆民族。这一用法基本上和秦汉时期“藩臣”与“属国”的用法相同,取“藩”之“藩卫”、“藩屏”的含义,目的是在直接管辖区域18省之外建立一个缓冲(保卫)区;不同的是秦汉时期的“属国”是指称内迁到郡县区域内的边疆民族,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周边地区民族或政权则被称为“藩国”,面对中央王朝则自称为“藩臣”。
    通过上述,笔者认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将“藩属”看作是用于专指国际关系或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认识都不是正确的,其含义在清代是用于指称邻近的“属国”和部分边疆民族或政权。应该说,“藩属”一词虽然是在明清时期才最终出现,但其指称的对象却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史书以“藩臣”、“属国”、“外臣”等称之。自秦王朝实现对中原地区的统一之后,在中原汉人心目中的“天下”真正成为了由“夏”和“夷”分布区域构成的“二元”结构,而为了保护“夏”的分布区——中原郡县的安全,继秦之后的汉王朝开始主动经营边疆地区,试图在郡县外围构筑“藩屏”区域,由此降服于汉王朝的边疆民族政权也有了“藩臣”、“外臣”、“属国”等称呼。[21]当然,“藩臣”在用于指称边疆民族政权的同时,也有指称中央王朝内部分封的同姓或异姓诸侯王乃至地方势力的含义,不过随着分封制度的逐渐衰落,“藩臣”更多的还是前一种用法。也就是说,“藩属”一词是在明清时期才最终定型,但却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在历代王朝经营边疆乃至邻近地区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词语。
    三、“宗藩”的含义及其使用
    与“藩属”相比,“宗藩”一词形成的时间要早得多,在西汉时期成书的《史记》中即有“宗藩”一词。《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汉既谲谋,禽信于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强淮泗,为汉宗藩。戊溺于邪,礼复绍之。嘉游辅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此被称为“宗藩”的楚王乃西汉皇帝册封的刘氏同姓诸侯王之一。另据《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胜》载:“赵王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附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说明汉代分封的刘姓诸王对天子也自称为“藩臣”。此“藩臣”即是取“藩卫”朝廷之意。
    “宗藩”虽然是因分封制度的实施而出现,但笔者在有关先秦时期的史书记载中却没有查到该词。以周代为例,在周王朝王畿之外存在着诸多的侯国和蛮夷国。对于诸侯,《国语•郑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翟、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翟之人也。”吴人韦昭在其下注曰:“荆蛮,芈姓之蛮,鬻熊之后也。申、吕,姜姓。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邓,曼姓陈妫姓也。卫,康叔之封;燕,邵公之封,皆姬姓也。翟,北翟也。鲜虞,姬姓在翟者。潞、洛、泉、徐、蒲,皆赤翟隗姓也。八国(指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引者),姬姓也。虞,虞仲之后。虢,虢叔之后,西虢也。齐,姜姓。鲁、曹、滕,皆姬姓。宋,子姓。薛,任姓。邹,曹姓。莒,己姓,东夷之国也。王支子母弟,姬姓是也。甥舅,异姓是也。蛮荆,楚也。戎翟,北翟、潞、洛、泉、徐、蒲是也。戎或为夷。”之所以册封诸侯,按照后人的解释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2]也就是说,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为维护周王室安全,虽然周代的诸侯对王室起着“藩屏”的作用,但并不称为“宗藩”,而是多称为诸侯,“宗藩”的称呼在汉代才开始出现,用于指称内部分封的诸王。
    汉代“宗藩”的这一用法在晋代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依然是用于指称地方同姓诸侯王或皇室后裔。如《晋书•五行中》载:“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后中原大乱,宗藩多绝,唯琅邪、汝南、西阳、南顿、彭城同至江东,而元帝嗣统矣。”此“宗藩”是用于指称皇室后裔。而《晋书•赵王伦传》载:“光熙初,追册曰:‘咨故大司马、齐王:王昔以宗藩穆胤绍世,绪于东国,作翰许京,允镇静我王室……’子超嗣爵。”此处的“宗藩”则是地方同姓王的含义。
    由于自汉代之后分封对于中原王朝来讲已经不是一项普遍采取的政策,所以“宗藩”之词在有关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史书记载中并不常见,但自宋代之后,伴随着王朝内部分封制度的重新兴起,“宗藩”一词开始频繁见于史书记载。
    宋代“宗藩”一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用于指称受封的同姓王或皇帝即位之前的状况。如《宋史•王博文传》载:“陛下起自列邸,光有天命,然而祖宗基业之重,天人顾享之际,所以操心治身、正家保国者,尤在于勉强力行也。陛下昔在宗藩,已能务德好学,语言举动未尝越礼,是天性有圣贤之资。自疾平以来,于兹半岁,而临朝高拱,无所可否。”此“宗藩”是指宋英宗在即位前作为“藩王”的情况。
    二是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成员。如《宋史•宁宗纪四》载:嘉定十三年(1220)五月,“史弥远等上《玉牒》及《三祖下第七世宗藩庆系录》”。《宋史•百官志》宗正寺条载:“宗正寺,卿、少卿、丞、簿各一人。卿掌叙宗派属籍,以别昭穆而定其亲疏,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凡修纂牒、谱、图、籍,其别有五:曰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凡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之事载焉。曰属籍,序同姓之亲而第其服纪之戚疏远近。曰宗藩庆系录,辨谱系之所自出,序其子孙而列其名位品秩……”此处所谓“宗藩”则是指称皇室宗族。
    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但在记录元代事迹的《元史》中“宗藩”一词也出现过。如《元史•明宗本纪》有:“帝谓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曰:‘朕至上都,宗藩、诸王必皆来会,非寻常朝会比也,诸王察阿台今亦从朕远来,有司供张皆宜豫备,卿其与中书臣僚议之。’”《元史•雷膺传》也载:“成宗即位,毅疏请早正东朝尊号,以严孝养……又请建立储贰,敦睦宗藩,选任台谏,教习亲军,勿事西南夷,而专备北边,凡十余事,上皆嘉纳焉。”此处的“宗藩”指称的是皇室宗族成员。
    进入明代,由于分封制度重新成为明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宗藩”一词也开始频繁出现于相关史书。据笔者对《明史》和《明实录》的检索,在《明史》中“宗藩”一词共出现了49次,无一例外的都是指称皇室成员或同姓诸王。而之所以有大量“宗藩”的存在,主要原因即在于“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23]这些被分封到各地的朱氏诸王都称为“宗藩”。在《明实录》中,“宗藩”出现了263次,也全部是指称受封的朱氏诸王。如《明宣宗实录》卷20载:宣宗遣兵征讨高煦,“遣书谕高煦曰:‘人言王反,朕初不信,及得王奏,知王志在祸生灵危宗社。朕兴师问罪,非得已也。王太宗皇帝之子,仁宗皇帝之弟。朕嗣位以来,事以叔父礼,不亏毫发,今何为而反耶?……今朕师已压境,王能悔祸,禽所倡谋者来献,朕与王削除前过,恩礼始终,王不失为宗藩,而子孙永保封国,善之善者也。’”
    清朝废除了宗室分封地方的制度,但“宗藩”一词一直沿用,只是此时的“宗藩”只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成员。笔者在《清实录》中检索到“宗藩”一词共出现72次,其用法除作为名字之外,都是用于称呼皇室宗族。如多次出现的“赐宗藩宴”、[24]“赐皇子皇孙宗藩等宴”[25]等等。
    以上是“宗藩”一词在正史或编年史史书中出现和使用的情况,应该说基本上反映了古人对“宗藩”一词的使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数种数据库相关史书的检索,笔者没有发现出现很早的“宗藩”一词有指称邻国或边疆民族的用法,其指称皇室宗族或地方分封的同姓诸王的用法从汉到清没有发生过明显变化,由此可以认为“宗藩”是一个出现较早、有特殊含义且含义相对固定的词语。
    对于“宗藩”一词的形成,笔者也认为是“宗”、“藩”二字结合的结果,但并不赞同上引黄清根、陆妙春先生的见解,因为二位先生的考述存在着较多问题,为避免认识的错误,实有辨明的必要。
    其一,“宗藩”一词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如前所述,在《史记》中已经有了这个词,且含义明确,其后《晋书》也有该词的不同用法,认为该词在宋代才出现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其二,“宗藩”之“宗”的含义并不是“景仰、尊崇的意思”,而是“宗族”的意思。“宗”在古籍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其含义大致有祖庙、祖先、宗族、宗主、嫡长子、派别、根本、尊崇、归向、先秦时期诸侯夏日朝见天子、官名、祭祀名、帝王庙号、量词等多种含义和用法。“尊崇”虽然是“宗”的含义之一,但从各类史书对“宗藩”的使用看,“宗”不可能是“景仰、尊崇的意思”,而应该是指“皇室宗族”,因为“景仰、尊崇”起不到保护帝王江山的作用。
    其三,“宗藩”之“藩”也是一个古老的词,史书中又写作蕃或番,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其含义大致有八种,但本意是指篱笆。此外,领域、屏障、护卫、包围、遮掩、车帷等都是该词所具有的含义,同时,该词还用于指称王朝分封给诸侯、王的土地,或称臣的其他政权,或称臣的边疆民族或政权,如《汉书•食货志》有:“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宗藩”之“藩”的含义,应是“藩”之“篱笆”、“屏障”等词义演变而来的“藩卫”、“藩屏”之意,一如颜师古注《后汉书•陈胜项籍传》“长城”是曰:“以长城扌干蔽胡寇,如人家之有藩篱”。即称边疆民族或政权为“藩”是希望它们对中原地区起到保卫作用。
    其四,“宗藩”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指册封宗室、藩卫朝廷之意,也即“宗藩”是“宗”之“宗族”与“藩”之“藩卫”、“藩屏”之意相结合而出现的词。因此,“宗”和“藩”不仅不是“互不相涉”的,而且二者关系紧密,二者的含义结合构成了“宗藩”的基本内涵。至于“宗藩”一词形成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度。在先秦时期,为保卫王权,夏、商、周三朝普遍采用了册封宗族成员、功臣等的制度,如周朝即“选建明德,以藩屏周”,[26]其中对同姓的即皇帝宗族的成员册封即是后代“宗藩”一词指称的对象。
    其五,“宗藩”一词在明清时期并没有“成为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关系上一种常见的用词”,这一认识不仅是错误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如前所述,“宗藩”一词随着皇室宗族成员被册封到地方而出现,之后随着各朝对册封制度的废与用,“宗藩”一词或消失于史,或频繁出现,但迄至清代其基本词义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根本就没有指称“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关系”的用法。相反,是在今人的一些论著中“宗藩”一词被用于指称“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关系”。也就是说,用“宗藩”指称“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关系”并不是明清时期的用法,而是今人的用法。[27]
    总之,学界现在用于指称中国古代王朝和周边民族或国家关系的“宗藩”一词,与古人所用的“宗藩”一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的含义是明显不同的,个别学者试图通过主观臆测将二者捏合在一起的做法不仅是不科学的,无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相反却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带来了许多麻烦,乃至混乱。
    四、几点余论
    通过对古人“藩属”、“宗藩”两词用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今人的用法和古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宗藩”一词的使用方面更是差异甚巨,几近南辕北辙。且不管学界目前广泛使用的“宗藩”一词来源如何,但因为该词在我国历史上有特定的含义,所以似有必要对“藩属”、“宗藩”的用法提出愚见,供相关学者参考。
    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东亚地区,其历史发展有着鲜明的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由此也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专用词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的基础。关于“藩属”、“宗藩”二词的来源,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认为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度,但实际上二词形成于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沃土之中,不仅受到了古代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影响,也与传统的治国观念、夷夏观、政权结构模式,乃至由此产生的册封朝贡体制、羁縻统治方式等有着密切关联。二词的出现及用于指称边疆民族与周边民族或政权则是在秦王朝实现对中原的统一之后。尤其是汉王朝,为维护皇室而实施了秦王朝废弃的分封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及先秦时期服事制理论的有关原则施用于边疆地区,构筑起了相对完善的藩属体系,以保卫中原郡县地区的安全,由此导致了与“藩属”、“宗藩”二词密切相关的“藩臣”、“外臣”、“敌国”、“属国”等诸多概念的先后出现。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以及处理与周边地区民族或政权关系的一些政策和原则对后代各朝形成了重大影响,其中藩属体制的构筑即是其中之一。尽管历朝各代在边疆治理和处理与周边民族或政权关系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通过采取以羁縻统治为核心的不同政策、措施来维持与边疆民族或政权乃至周边邻国的关系,进而维护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直接管辖区域的安全,则是历朝各代尤其是统一王朝在边疆治理方面的共同之处。历代王朝尤其是统一王朝与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这种关系由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藩属关系。
    “藩属”、“宗藩”二词虽然有着相同的形成背景,且其具体指称对象也都有着“藩卫”、“藩屏”的性质,不过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指称的对象不同,“藩卫”、“藩屏”的目标也不相同。前者指称的对象一般是边疆民族及其外围民族或政权,历代王朝和这些民族或政权建立藩属关系的目的是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进而保障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代王朝尤其是统一王朝的统治者多将中原地区视为立国之本,即史书所载“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28]而后者指称的对象却是皇室宗亲,将皇室宗亲分封到地方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保持家族对“天下”的控制。遗憾的是,从其具体实施效果看,将宗亲分封到地方以保护皇权的稳定不仅少有成功的例证,相反这些“宗藩”在很多朝代却成为导致皇权不稳的重要原因,乃至成为皇权的竞争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一些王朝不再沿用宗藩制度,其中清朝即是一个代表,虽有封王等做法,但不再册封于地方。
    基于此,正确区分“藩属”、“宗藩”二词的差异,不仅有助于认识藩属、宗藩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历代王朝治国观念及边疆治理等诸多历史现象。
    二是用“宗藩”来指称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仅是不科学的,也容易让人对历史产生误解。
    今人对历史的描述和研究,运用现代的理论和概念是一个正常现象,但笔者认为要想准确描述一个历史现象,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利用固有的一些词语,不然的话不仅难以准确地描述一些历史现象,反而会造成更多的误解。学界对“藩属”、“宗藩”二词的混乱使用即是如此。应该说,用“藩属”来描述历代王朝与边疆民族乃至周边民族或政权的关系是很形象的,但以“宗藩”代之则不仅混淆了历史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制度,而且也由此出现了许多误解。一个明显的误解是,一般人多将“宗藩”与“宗主国”相联系。但所谓的“宗主国”往往被赋予了不平等乃至殖民地的色彩,如前述《现代汉语词典》对“宗主国”的解释,《中文大辞典》则更是直接认为:“一国使他国从属之,且有干预其内政外交之权力者,曰宗主国。”[29]从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或政权的关系看,运用武力来建立和维持与周边民族或政权的关系并不是历代王朝经常采取的政策,相反,周边民族或政权主动与历代王朝建立臣属关系的记载却不绝于史。也就是说,周边民族或政权与历代王朝建立臣属关系更多情况下并不是被迫的行为,更与近代的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用“宗藩”来指称古代中国和周边民族或政权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并不恰当,不仅是不科学的,也容易让人对历史产生误解。
    三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乃至邻国的关系是一种“藩属”关系而非“宗藩”关系,这一观点的确立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疆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也有助于认识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的发展。
    由前述对古人使用“藩属”、“宗藩”二词的情况看,“藩属”涵盖的范围远比“宗藩”宽泛,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或政权之间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用“藩属”来描述这种关系远比“宗藩”要科学,如此不仅可以完整认识藩属体制及其相关观念,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中国古代疆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藩属”是在中国古人夏、夷二元结构“天下观”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概念,同时也是自秦汉时期始历代王朝处理与边疆民族乃至周边民族或政权关系的一种体制或方法。受到中原地区为“天下本根”观念的影响,边疆地区一直被视为附属区域而长期处于羁縻统治状态,这也是“藩属”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不过,在“藩属”状态下边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联系却日益密切,而历代统一王朝的直辖区域也在不断向边疆地区拓展,尤其是清朝,云南、广西等边疆民族地区已经不再属于“藩属”涵盖的范围,在统治者的眼中已经称为王朝的直辖区域。笔者称这种现象为“边疆内地化”。遗憾的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疆域的这种自然凝固过程为列强的入侵所打断,“藩属”与中国的关系也由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
    一是处于边疆地区的“藩属”融入了中华民族,其活动地域则成为了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一是具有较强“独立性”的“藩属”先是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之后与中国的关系发展成为了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朝鲜、越南、缅甸、哈萨克等都是如此。
    总之,笔者认为用“宗藩”来描述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民族或政权的关系并不恰当,一方面“宗藩”在中国古代有其特殊的含义;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民族或政权的关系是“藩属”含义的组成部分,用“藩属”来称呼这种关系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见该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页。
    [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2页。
    [3]《江汉论坛》1996年第11期。
    [4]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9册第609页。
    [5]台湾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2667页。
    [6]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4页、第1672页。
    [7]《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8]《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9]《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0]《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1]《求索》2005年第6期。
    [12]《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5]《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6]《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7]《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18]参见马大正、李大龙等:《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20]第32页。
    [21]相关情况,参见拙著:《西汉时期藩属体制的构筑和维系》,《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22]《惠氏春秋左传补注》卷2。
    [23]《明史》卷82《食货志六》。
    [24]《清高宗实录》卷158。
    [25]《清高宗实录》卷1222。
    [26]《左传》,定公四年。
    [27]今人用于指称明清和邻国关系的“宗藩”一词,很显然和我国清代以前所使用的“宗藩”一词没有继承关系,至于其来源,笔者在清人乃至民国时期的文献中广泛查找,也曾经向习惯使用“宗藩”一词的学者多方请教,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果,只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位学者倾向于认为该词有可能来源于外来词“宗主国”和本土词“藩属国”的合称。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将另文进行探讨。
    [28]《新唐书》卷99《李大亮传》。
    [29]第390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