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孔祥吉:《惊雷十年梦未醒——档案中的晚清史事与人物》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二十世紀微信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作者:孔祥吉
    出版时间:2017年5月1日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对晚清时期历史事件与人物做了梳理研究,涉及发生在晚清的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等重要历史人物。研究的领域也涵盖政治、军事、外交、教育、新闻出版等领域。
    作者简介:
    孔祥吉,历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是清史和近代史专家。作者在戊戌维新研究方面颇著声名,其学术研究注重发掘大量的档案史料和私人函札,重新解释若干史实,新见迭出。著作有《晚清史探微》、《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清人日记研究》、《从东瀛皇居到紫禁城————晚清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等。
    自序
    如果从1963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算起,我的历史研究生涯已经半个世纪了。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影响外,其余的时间,我都是在这个领域里耕耘,虽无大的收获,却也志在书中,自得其乐。1978年,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硕士研究生,拜戴逸与林敦奎先生为师,从事晚清史研究。由于研究所位于北京东城张自忠路3号,距离故宫和北京图书馆都近在咫尺。于是,我经常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图善本室等处,养成了寻觅原始档案做研究的习惯,坚持多年,颇有些许心得。
    近年来,我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迫感。总觉得,如果不把以前搜集的档案史料进行消化,写成文章,便是失职,便对不起那些帮助我搜集史料的专家学者。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耿来金先生等,早已作古。而他们所提供的史料,我已经消化的,可能连一半也没有。这大约是我感到紧迫的重要原因。
    概括来说,我搜集的晚清档案史料可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官方保存下来的档案。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各个门类的清代档案,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德国国家历史档案馆等所保存的与中国近代有关的档案史料等。
    还有一类是私家档案。此类档案,大多由清朝的王公卿相,或封疆大吏个人所收存。在清王朝垮台前后,一些旧时的高官或封疆大吏相继过世。他们的后人继承保存的私家档案,大多被各级图书馆,或者是个人收藏家陆续购买庋藏。如翁同龢、李鸿藻、阎敬铭、张之洞、袁昶等私家档案,有不少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还有一些私家档案流落到海外。我在东京的一些图书馆中,曾看到很有系统的清代官员的私家档案。这些档案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一些日本富商在我国购买运往东瀛。这些颇具史料价值的档案,长期流落异国他乡,无法充分利用,很是可惜。
    在私家档案中,我受益最多的是翁同龢的家藏档案。这批档案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盖因翁同龢出身于江南世家,本人又是状元,贵为帝师,两任军机,屡当政要。翁氏本人又是琉璃厂的常客,特别喜好收藏。他所保存的档案,包括奏章、书札、电报、日记、图册等,可谓门类繁多。这些档案,由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兵荒马乱之际,由天津至常熟,再从上海由轮船运至纽约,漂洋过海,颠沛流离,却保存得十分完好。
    1989年春,我应孔飞力(Philip Kuhn)教授之邀,前往哈佛访问。翁万戈先生在参加一次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学术研讨会时,从我的老朋友汤若杰(Roger Thompson)教授那里,听到我在哈佛访问的消息。于是,翁先生便给他在抗战时期于重庆结识的老友费正清教授打电话,说是要找一位研究晚清史的孔先生。费正清先生便将他的同事孔飞力的电话号码给了他。翁先生接通了电话后,才知道闹出了大笑话。孔飞力教授说,你要找的是“真孔”,我是“假孔”,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孔祥吉的电话和通讯处。于是,我同翁先生建立了直接联系。
    翁先生来美多年,长期致力于中美友好,曾任华美协进会会长,久住纽约。退休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莱姆郡的山区购买了20英亩土地,自己设计、建造了住宅与书房各一幢,名曰:莱溪居。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夜深人静之时,可以听到门前小溪哗哗作响,颇有一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韵味。
    当我在这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莱溪居,看到恭亲王、醇亲王等皇亲国戚、军政要员写给翁同龢的亲笔信札,翁氏日记手书原稿,以及军机处工作记录“随手记”等珍贵文献时,真是喜出望外。翁万戈先生看到我将这批档案视若珍宝,很是高兴。他告诉我,在纽约居住时,曾邀请著名留美历史学家、明清史权威学者房兆楹先生看过这批史料,房先生称“史料价值一般”。这与我的惊喜形成了鲜明对照。后来,翁先生投入了许多精力,整理他们家族收藏了五六十年的档案史料,出版了《翁同龢文献丛编》八卷,我为其中两卷撰写了序言。
    一般说来,用档案史料解读历史,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此项工作可以纠正错误,填补空白,颇受学界重视。只是搜集与鉴别是要花不少气力的。然而,我觉得,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必定能有收获,有时还会喜出望外。
    2008年,我在整理旧档时,发现30多年前抄录的“朱智遗折”内容颇为感人。于是,在网上检索有关朱智的信息,发现在杭州市网上,有一位研究杭州历史掌故方面的学者曹晓波,写有一篇名为《寻找元宝街一号的主人》的文章。主人者,朱智也。读罢此文后,我颇受启发。同时也觉得因年代久远,杭州人对朱智事迹并不全面了解。于是,我在《博览群书》发表了《清档中的朱智与杭州六和塔》。文章发表后,即收到主编陈品高先生转来的读者来信。写信的是我国“航天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朱正。朱先生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早年即投身国防科技,曾负责主持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和模拟计算机的研制,建成我国最早的模拟机房。他还参加了早期地空导弹制导系统的总体设计。70年代后,又从事计算机技术卫星照片数字处理、导弹实时数字仿真等研究,退休前任航天部某单位的总工程师。朱先生在读完拙文后,迫不及待地同我联系,并且很快安排我和内子一起,与他们的家族几代人的聚会。这次聚会,有来自厦门大学专门研究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成果累累的应锦襄教授,和她的夫君翻译家芮鹤九教授等远道而来的客人等。朱正先生还让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画家玉舟,即席为我画了一幅肖像。一篇数千字的短文,何以激起千层波浪?
    朱正先生告诉我,自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国防科研工作以来,由于家庭成分关系,他几乎不敢与杭州老家有联系。改革开放后,情况有所改观,但对于祖上情况仍是知之甚少。拙作提到朱智在离开人世前所递“遗折”中称:“臣子早经即世,臣孙应鹏,尚在孩提。现在塘塔工程,幸已及半,惟有遗属、家属,悉心经理,早竣全功,了微臣未竟之志。”朱先生看到“臣孙应鹏”四个字后,简直惊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朱智遗折中提到的朱应鹏,竟是自己的生父。据清宫档案记载,朱应鹏继承祖父遗志,主持完成了六和塔与钱塘江塘堤的兴修工程。浙江巡抚聂缉椝向皇帝上奏销案时谓:“所有塘塔两项工程,共用工料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零”,“查是案工程,历时将及十年,需款数逾十万。故绅捍卫桑梓之功,洵堪历久不朽。该职(朱应鹏)善继善述,克竟先志,尤属难得。应请准予销案。此系独力捐办义举工程,断无不实,且始终未动公款。”
    对于先辈们捐出十万两银子,用十多年的时间,兴修钱塘江河堤及六和塔的历史贡献,朱正先生感到无比自豪。此次会见后,朱先生一方面根据我提供的线索,让玉舟先生到北京故宫西华门内,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帮助,收集了朱智生前的奏折;另一方面他还将拙作及档案资料一并寄给杭州市政府,建议为他的出生地杭州元宝街一号,这所古色古香的院落正名。杭州市政府负责人看到清宫档案与相关材料后,从善如流,很快将此院落由原来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源丰祥茶号旧址”,改名“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朱智故居”,并对院中的假山、门廊等建筑整修一新,成了杭州市一个颇有名气的处所。
    朱正先生已于2013年作古。他利用生命终结之前的每一寸光阴,昼夜兼程,苦思焦虑,终于编写出版了《朱智史略》。这一切都是因看到“朱智遗折”而引起的。朱先生在去世之前,给我写了一封信,兹将文字标点照录如下:
    孔先生:敬悉阁下已见到《朱智史略》,愿得到阁下指导!!先生是清史专家,对朱智史迹的研究是国内第一人。能为朱智事迹得到宣扬,是先生功劳莫属。我辈能被确认为朱智后代,也仅凭朱智奏折中的一句话而矣!!我辈都终生感激着先生的。
    面对朱先生的赞扬,我真的是觉得十分惭愧。因为这本来是应该做的,而我做得实在太少了。像朱先生这样,把终身献给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科学家,居然连自己父辈的业绩都不清楚,说明我们史学研究存在着很多不足。许多晚清有名人物的后代,至今还活跃在各个领域。我们这些从事研究与教学的史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重要人物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些研究应该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此项工作可以从整理档案入手,多写出一些可信的历史篇章。
    汉朝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曾说:“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此语说得可谓入木三分。具体到我们这些史学工作者而论,我们所做一切历史研究的结论是否正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恰当,都是要经过时间考验的。笔者知识浅陋,深知收入本书的论文,虽然大多是用各类档案史料写成,但错误与偏差在所难免,故敬请读者,不吝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