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罗婉娴:一个多世纪前香港的护士培训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文汇学人》2017年05月1 newdu 参加讨论

    “护士”在现代医疗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护士除了是医生的助手外,亦是病人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照料者和关怀者,为病人提供合适的护理,观察病人的身心变化,让他们可以安心接受治疗。
    早年,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护士”的职责一般由家中的女眷承担。与西方医院体系不同,中国人患病时,多是在家中接受治疗和休养,所以护理病人的工作由家中的女性担当。“护士”作为一种职业,是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被引入的。以香港为例,“护士”专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香港已有西医医院,但这些医院缺乏护士,对病人的护理亦较为忽视。从当时医官的报告来看,1850年,虽然建立了一所公立医院,但院中照顾病人的工作是由华人工人负责,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护理训练。
    直至1887年,伦敦传道会在华人何启的资助下,开办了雅丽氏纪念医院。雅丽氏纪念医院为香港华人提供免费的西医治疗,推动西医在香港的发展。华人妇女关太在雅丽氏纪念医院任护士长,关太即关黎氏——华人牙医关元昌的妻子,懂得英语。她任护士长期间,培训了另一名华人黄太担任其助手。不过,这里所谓的培训并不正规,缺乏卫生常识的教授。后来,关太因健康理由离职,伦敦传道会委派接受专业护理训练的史蒂芬夫人(H. Stevens)到港,接任雅丽氏纪念医院的护士长之职。
    史蒂芬夫人到任后,在雅丽氏纪念医院和其“姐妹医院”那打素医院开设正式护士训练课程,对香港护理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让华人有机会接触西方的护理专业,为西医在香港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位接受训练的见习护士是华人妇女阿桂,后来她还前往英国接受妇产科的训练。不过,由于华人对“护士”的认识不多并且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所以报读见习护士专业的人数有限,至1897年仅为4人。
    除了委派培训,港英当局还直接从英国聘请护士长到香港,在医院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至1895年,医院共聘请了9名英国护士长。她们实行三班制,在正常情况下运作良好,但若其中一人请假或离职,即出现工作量增加、人手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当时十分常见,因为根据合约规定,护士长在完成为期6年的合约后,将享有半年的有薪假期,所以医院实际上长期面对护士长不足的问题。护士长们也常投诉休假的时间太短。她们在休假时通常返回英国,而如果扣除往返的交通时间,她们实质上只能在英国逗留4个月。
    于是,港英当局开始训练18至19岁的本地欧亚混血女孩担任护士,月薪为5元,以暂时代替休假的护士长,协助其他护士长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减省人力成本,而且欧亚混血女孩一般都懂英语和中文,可以方便与病人沟通。再者,训练本地的护士,从长远看有利于香港医疗体制的发展。但部分医护官员和英国护士长却反对在港训练护士,他们认为当地医院设施不足,未能给予见习护士足够的训练。她们的护理资格和水准,都不及英国的护士,所以必须在英国护士长的监督下工作,故此不能减少从英国聘请护士长的数目。而且,从薪金角度看,给私人护士的酬金相对较高,可能导致一些受训的欧亚混血女孩中途停学,或者毕业了也未必愿意留在公立医院工作。
    最终,港英当局在1895年5月批准了训练本地护士的计划。首位见习护士是一名欧洲药商的遗孀,其后共有16名见习护士接受训练,但只有5人继续学习。其中,仅3人完成了3年的实习,她们中的1名为华人,后在港当私人护士,另外2名为英国人,分别前往伦敦深造及前往马尼拉从事护理工作。虽然见习护士流失率高,但港英当局仍然继续开办护士训练课程,以便在将来增加香港护士的数目,并增加这些女孩的就业机会。同时,为了吸引护士留任,当局决定根据年资加薪和升职,同时改革护士的训练课程,提升护士的专业资格,还提供护士宿舍,以吸引更多人从事护理行业。
    踏入20世纪,香港本地护士人数渐渐增多,充实了香港的医疗体系。例如,在1911年,雅丽氏纪念医院与那打素医院共4名见习护士毕业,其中2人获港英当局聘用,1人任私人护士,1人在东华医院当护士(此人是东华医院首位华人女护士)。随着护士增多,雅丽氏纪念医院于1912年兴建护士宿舍,以便招收更多的见习护士。而且,医院训练将护士课程与助产士课程结合,护士受训2年后,再前往妇产科医院接受助产士的训练。如在1915年,雅丽氏纪念医院共有16名见习护士受训,其中8人接受了妇产科训练。到1931年,医院有25名见习护士受训,其中6人是妇产科护士,19人是普通科护士。
    当时,也有男士从事护理工作,但人数不多。1922年的何妙龄医院报告指出,医院迫切需要男护士——那时香港的护理工作深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难以打破,导致华人妇女不肯照顾陌生的男性病人,而男性病人也不愿接受女护士的帮助。然而,懂得英语的华人男性可以在港从商,赚取更多的金钱,很少有人选择从事护理工作。加上华人医院同样急需男性护士,而那些男性护士不需要经过培训就可以入职,薪金又比何妙龄医院的高,所以何妙龄医院要聘用受训的男护士极为困难。
    至1931年,香港通过了《护士登记条例》,成立了护士局负责执行此条例。条例规定,凡在港执业的护士,均须登记,而其资料如实习的医院、毕业日期等,将会在《香港宪报》刊登。护士局负责审核申请者的资格,及惩罚未经登记就执业的护士,以此提升护士的素质,提高香港的护理水平,使病人的生命更有保障。
    从1934年和1937年《香港宪报》刊登的注册护士的资料,可以发现香港的护士人数增加,从1934年的214名护士,增加到1937年的254名。从事护士工作的男性人数也有所增加,如1934年只有16名男护士,至1937年增至18名,但总体占比仍很低。大部分注册的护士都是在港英当局的医院、雅丽氏联合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医院接受训练,也有一部分在私人医院接受训练,如养和医院和山顶医院。在注册的护士中,除了在港受训的之外,还有在广州、加拿大、英国、澳洲等地受训再前往香港执业的护士。
    (作者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