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演变为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寻求对外扩张,掠夺他国资源。为强占他国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属于战胜国一方,不但没有收回德国攫取在山东的各种权益,反而被日本侵略者夺去。不仅如此,日本政府还强迫北洋军阀政府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对战胜国来说是奇耻大辱。10多年后,日本帝国主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它的直接目标首先是吞并中国,实现甲午战争的未竟之业。为此,先是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东北地区和不断蚕食华北诸省。随后又在1937年7月7日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此相呼应,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燃起战争大火,第二次世界大战陆续展开,中国的抗日战争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中国抗战不仅是为中国而战,也是为世界而战。 ◆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央政府为抗战时期的国家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自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以后,中国国民党就领导着中国这个国家。当然,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动专制统治,残酷屠杀革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是不承认这个政府的,为此,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革命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提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不继续进行反共内战,中国共产党愿意承认国民党领导的中央政府。1937年9月22日中央政府授权媒体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本人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国民党领导的中央政府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国家代表,在总体上坚持了抗战到底。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积极表现,可以归结为这样四个方面: (一)国民党军队主导的正面战场进行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大会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主导的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进行了四大战役。首先是“八一三”淞沪会战,集中70万兵力,顽强阻击日本侵略者。这次会战历时3个月,歼敌4万余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二是忻口战役。1937年10月中旬,日军向忻口主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国民党守军顽强抵抗,军、师、旅长等在前线督战牺牲。三是台儿庄战役。1938年三四月间,国民党军将士在台儿庄地区对孤军深入的日军和前来增援的日军,进行英勇顽强的阻击和外线迂回包围,歼敌1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首次最重大的胜利。四是武汉会战。1938年6月到10月,日军从东线向武汉进攻,继而从北面和南面实行包围,战场延及徽、赣、豫、鄂、湘5省,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此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 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当局虽然表现出对日妥协、进行秘密谈判和“溶共”、“防共”、“限共”乃至“反共”的两面性,但也继续进行了一些重要战役。如南昌战役、随(县)枣(阳)战役、第一次长沙战役、桂南战役、绥西战役、中条山战役等,给予日军以相当大打击。特别是在1940年5月开始的枣(阳)宜(昌)会战中,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与日军的激战中率部冲杀,壮烈殉国。这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此后的第三次长沙战役和长衡会战,分别毙伤日军5.69万人和6万余人,是抗日战争中歼敌最多的两次战役。 (二)国民党军队直接参加了盟军在南亚的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苏德战争爆发。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于次日正式对日本宣战,同时对德、意宣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一方。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西方反法西斯战场连成一片,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国民党军先后组成两批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1942年2月,国民党军以3个军10万人的精锐组成第一批中国远征军,为保卫美英援华的国际交通要道滇缅公路和支援英军进入缅甸。4月中旬取得仁安羌大捷,救出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被围英军7000余人和被俘人员500余人。5月,在东瓜地区作战的第5军戴安澜师长率部与敌血战10余天,歼5000余人,他本人身负重伤殉国。此后,远征军一部赴印度整训,成为中国驻印军。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修筑中印公路,为缅北反攻作战进行准备。1944年5月,国民党军又组成第二批中国远征军,进行滇西反攻作战。是年8月,中国驻印军占领缅北重镇密支那;次年1月,打通中印公路。在滇西作战的远征军,经过高黎贡山渡过怒江作战,到11月陆续攻克腾冲、龙陵、松山等日军重要据点。1945年1月底,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畹町会师。至此,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胜利完成缅北、滇西作战任务。这两支部队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历时17个月,解放缅甸国土13万平方公里,毙伤日军4.8万余人,是中国军队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三)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导的外交争取到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积极支持和援助。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中国不仅得到了苏联政治上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它的大量军事和技术援助。特别是派遣航空志愿队来华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包括轰炸机大队长库里森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在内的200多名飞行员,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日本南下将侵略矛头直指美英在太平洋的属地后,美英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批准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帮助中国与日本空军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全面合作,成为坚定盟友。1942年10月,美英政府同时表示,废除在华治外法权,使中国至少在法理上获得了平等地位。随后,宋美龄代表蒋介石国民政府赴美访问7个月,对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慷慨捐款,推动美国政府加强援华起了积极作用。 (四)国民政府代表中国赢得了在二战时期的大国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那天,反德意日法西斯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开会,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声明一致对抗德、意、日,决不与敌国单独媾和。中国外交部长出席会议,在签字国的顺序上,中国排在美、英、苏之后的第四位,成为《联合国家宣言》的四大领衔签字国之一。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蒋介石出席。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战败后的处理问题,发表《开罗宣言》,强调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霸占的一切岛屿,将日本霸占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明确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1945年4月下旬至6月下旬,根据雅尔塔协定,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中国政府派出首席代表,中共元老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共产党为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实际核心 中国抗战有巨大的特殊性。由于历史原因,除了国民党领导的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和主导正面战场作战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抗日民主根据地也肩负着抗战历史重任,中国抗战实际上是两个中心。过去常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个形象性的表述,是毛泽东在1941年5月最早讲的。他说:“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为了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我认为可采用1937年8月洛川会议决定的说法。它指出:“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把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纵观8年抗战历史全局,中国共产党在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程中践行了这个诺言,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实际核心。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8年抗战中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实际核心,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对凝聚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实行全民族抗战起了本应当由国民党中央政府所起的但没有起的指导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宣言,冀以民族革命战争抗击日本侵略军;并且号召全国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来。“七七事变”次日,中国共产党迅即通电全国,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相比之下,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后,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派重兵“围剿”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西安事变后,在全国上下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才不得不改变政策,同意合作抗日。这样,历史的发展就让中国共产党高高地举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既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实际载体,又为实行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理论是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基础。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提出持久战理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该著作充分地论证这场中日战争是持久的而不是速决的,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的结论,有力地批判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观点。为了实现持久战这一总的战略方针,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作战方针:即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实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在具体战斗中,我可集中优势兵力,由弱者变为强者,由劣势变为优势,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积小胜为大胜,将逐渐改变总的敌我形势。这个持久战理论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和解放区战场起了战略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也有重大影响。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白崇禧,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经蒋介石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是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基础。 再次,促进民族觉醒、振奋民族精神,是坚持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还在华北危机加深之际,共产党员作家和作曲家就创作了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立即成为唤起民族觉醒、激励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全面抗战爆发后,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支援前线,参军参战的热潮蓬勃兴起。连工商界也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散居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热烈地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在武汉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中心后,中共中央代表团领导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8年“七七献金活动”将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推向了高潮。媒体形容献金的热情说:这捐献的不是钱,是中国人对敌军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复兴!”武汉抗战宣传是全国抗战宣传的缩影。当时,只有共产党开展广泛的抗战宣传活动,而国民党不开展。8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唤起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同仇敌忾,对凝聚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起了巨大指导作用,为赢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奠定了深厚群众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进行人民战争,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胜利起了举足轻重的中坚作用。共产党在抗战路线和军事战略上有三大法宝,对打击日本侵略者起了这个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进行人民战争,是发挥中坚作用的一大法宝。国共合作后,两党的抗战立场一致了,但两党的抗战路线却相反。中国共产党主张全民总动员,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始终坚持这条路线,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将一切青壮年男女组织在自卫军中。他们同主力部队一起,分别在所属战区参加作战,对国民党军队予以积极配合;或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有利战机,独立自主地进行作战。到抗战中后期,尽管日军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但侵略者及其培植的汉奸政权只能控制一些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附近地区,广大农村始终掌握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解放区军民最后承担了对日全面反攻作战的任务。与共产党相反,国民党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有比较积极的抗战表现;另一方面,又反对武装民众,十分害怕人民抗日力量发展壮大,始终不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军队虽打了很多大仗,但有些打得不好,军队损失很大;到抗战中后期,正面战场还出现大溃败。这除了战略部署不当和战争指挥不力等原因外,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配合和支持,也是重要原因。 其次,中国共产党将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始终实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广泛而又持久的游击战争,是发挥中坚作用的另一大法宝。毛泽东说:“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八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是“人民武装队伍为了战胜武装的敌人、创造自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争形式。”在华北地区正面战场的作战基本结束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造成对日、伪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从抗战全局看,它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呼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这个敌后战场,不仅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直接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而且钳制大量日军,迫使日军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兵力转用于防守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战略进攻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在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基本形态。到1943年,解放区军民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至抗战结束,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对日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毛泽东说:不管现在我们的正式军队比起国民党现存的军队来在数量上要少得多,但是“按其所抗击的日军和伪军的数量及其所担负的战场的广大说来,按其战斗力说来,按其有广大的人民配合作战说来,按其政治质量及其内部统一团结等项情况说来,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敌后根据地作为坚持人民战争的基地,是发挥中坚作用的第三大法宝。在山西抗战期间和其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同时,开辟敌后根据地。到1938年底,八路军各部在日伪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在皖南、苏南等地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这些根据地的发展,成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依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扫荡”为主的毁灭性打击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承受着空前巨大军事压力。中共中央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从1943年起,各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先后扭转。1944年,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部分沦陷区还变成了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遭遇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后,党领导的敌后军民抗战的战略作用更加凸显。各抗日根据地不仅得到完全恢复和巩固,还开辟了一些新的解放区。到1945年春,包括原有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内,全国已有18个解放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近100万,还有民兵220万。这为对日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根据两国三方关系不断变化的特殊格局,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对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起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作用。 首先,深刻分析不断变化的中国抗战形势,正确处理两国三方关系,对引导中国抗战胜利起了领航性主导作用。随着抗战深入展开,中国的抗战形势越来越错综复杂。如果说日本政府是企图吞并中国的疯狂侵略者,那么国民党顽固派则可称为国共两党关系紧张局势的麻烦制造者。处理不好这内外多方关系,中国抗战随时都有中途妥协乃至失败和重新爆发内战的危险。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相忍为国的民族团结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使中国抗战不断克服困难乃至危机。国内方面,国民党军队虽然进行了不少有影响的会战,但抵挡不住日军的强大进攻,在一年零三个月内丢失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大片国土。与此相反,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既有效地打击和牵制了日军进攻,且自身得到很大发展。两条抗战路线,两种抗战结果,必然影响两党关系。政府当局对于共产党力量的迅速和巨大发展忧心如焚,不断制造事端,乃至挑起局部严重冲突,至抗战结束两党关系时好时坏。从国际方面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政府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叛国投敌后,日本继续对蒋介石集团开展诱降活动。到1940年10月,国际上诸多力量对蒋介石或拉、或诱、或援,令他感到身价陡增,开始飘飘然了。这是他发动反共高潮的一个重要背景。这样,如何处理两党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共产党就成为一个棘手问题。这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成熟的党,对于抗战形势的逆转和两党关系的恶化,以及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已作了充分思想准备,并有相应的对付措施,因而两次打退反共高潮时,一方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另一方面又密切关注抗日战争的发展走势,不仅没有因两党关系恶化对两国三方的特殊格局失去掌控,而且迫使国民党政府回到继续抗日的正确方向。 其次,深刻分析不断变化的国内阶级关系,对增强最大的抗战力量,起到了凝聚性主导作用。这非常突出地反映在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变化上。毛泽东在他的著作和讲话中,将亲日派大资产阶级与欧美派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与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加以区别,指出大资产阶级在抗战问题上分为三派:(1)右派,投降派;(2)中派,即顽固派,包括蒋介石,阎锡山,他们又要反共又要抗战,又抗战又准备投降;(3)顽固派中的左派,是可变派。我们对投降派要打倒,完全孤立他们。对中派要团结,同时斗争。对左派要团结,要帮助。并且强调“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一切还在抗日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是全民族联盟”。在抗日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在根据地内,“除汉奸外,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一打一拉政策,拉其抗日,打其反共反民主,但目前拉还是主要的,打是辅助的,打是达到拉之手段。”对大资产阶级认识上的这个重大变化,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不仅如此,党还对“中间势力”作了深刻分析,不断扩大中间势力的争取对象。在打退两次反共高潮过程中,中共中央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要求逐渐地扩大属于中间势力的对象范围,以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共同抗日。这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也无论对打退两次反共高潮还是在共同抗日的斗争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再次,深刻分析国民党政府不断变化的对日立场和对共产党的态度,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反对”等一整套政策和策略,对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起了督促性主导作用。择其最主要者有:一是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方针。自1939年始,国民党统治集团与我党的摩擦和冲突事件越来越频繁。中共中央指出:抗战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但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同时存在着团结抗战和分裂投降两种可能。党的任务是既要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又要竭尽一切可能维护团结抗战局面。这一年7月和10月,党一再强调这“三个坚持、三个反对”的方针,且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基本方针。二是揭示了又团结又斗争的多层次多侧面关系,强调以斗争求团结。1940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高干会上就团结与斗争关系的不同情况作了具体分析,指出:1、我们历来是强调团结的,今后还是一样——对付一切抗战派;2、我们历来是强调斗争的,今后还是一样——对付一切投降派;3、我们又强调团结又强调斗争——对付一切又抗日又反共的顽固派;4、有时强调团结,有时强调斗争——依顽固派的态度是抗日为主还是反共为主而定;5、斗争为了团结——为了延长合作时间;6、不论哪一方面(政治、军事、文化),目前时期都以团结为主,但不论哪一方面都同时斗争,因为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是没有变化的;7、即在目前时期,某些地方,反摩擦斗争还可表现为地方高涨。整个抗战期间,党坚持这些原则,既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又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提出了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1939年12月,党正式提出这个原则。毛泽东解释说:“有理”是自卫原则,体现了斗争的防御性;“有利”是胜利原则,体现了斗争的局部性;“有节”是休战原则,体现了斗争的暂时性。“我们始终站在团结国民党抗日的立场上,但遇到反共摩擦则要同它斗争,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日本又不能大举进攻共产党,将国民党引导到对敌斗争一个目标上去。”党的“三有”原则,为坚持两党合作抗日确立了准绳。正因为如此,两党才最后共同夺取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历史的巨大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先是在东北地区进行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到抗战结束,中国反对法西斯的战争已进行了14年之久。完全可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动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无以出其右的。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又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抗战长期打击并牵制日本侵略军队,使其不能轻易冒险地北攻或南进,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盟国的军事压力,延缓了世界大战的全面展开。中国全面抗战展开后,日本侵略者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完全破灭。它要将战争继续下去不能不大量投入兵力。从1937年至1940年,日军在中国的兵力占其全部总兵力的85%以上。这首先阻止了日本北攻苏联的战略计划。从1905年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就有侵占俄国远东地区的野心。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面临着德、日法西斯东西夹击的严重威胁。正是由于中国抗战牵制大量日军,才使其无力配合德国一再希望它同时进攻苏联的请求。这对苏联是极大的援助。中国的抗战也延缓了日本“南进”的战略计划。日本早在1936年就制定了与欧美国家争夺东南亚地区的战略。1939年德国发动欧战后,日本有多次南进机会,但由于日本多数兵力被束缚在中国战场上,才使它不敢贸然开辟太平洋战场。即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投入东南亚战场的陆军兵力也不及侵华兵力的五分之一。因此,中国抗战对于日军的巨大战略牵制作用,延缓了世界大战的全面展开,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少受法西斯侵略的战争苦难。 (二)中国抗战的持久性和艰苦性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妄想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图谋。欧洲战争爆发后,德、意、日三国为进一步扩大在欧、亚的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先在东京举行谈判,随后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既对战时三国军事扩张行动作了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明确规定,也对战后如何瓜分欧亚“建立新秩序”,确认了各自分别称霸世界的领导权。但是,在欧洲由于苏联对德国侵略的顽强抵抗、艰苦反攻和英美第二战场的开辟,希特勒的“德国梦”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梦”破灭了。在亚洲,由于中国持久又艰苦的抗战,使日军难以分兵,不仅破灭了日本的北攻战略,也使其南进战略乏力展开。并且,中国还两度派远征军参与缅甸作战,直接援助英军打击日本侵略者,使其在南亚无立足之地。日本侵略军这头“野牛”最后被活活烧死在中国战场的熊熊烈火之中,其“大东亚梦”灰飞烟灭。德、意、日法西斯妄图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黄粱梦之破灭,中国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发生了深刻影响。中国既是个大国,同时又是个弱国,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一直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侵略和蹂躏。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穷凶极恶、野蛮成性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它既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极大地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重任。中国抗战的胜利,加快了实现这一梦想的步伐。抗战胜利4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崭新的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新中国艰苦探索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将终结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 (四)中国抗战的胜利为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了榜样。近代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如毛泽东所说: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的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正因为如此,美英等国在中国抗战期间就宣布废除历史上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重新与中国签订新条约。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军力、经济力的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和范例。这就促使了同中国具有一样命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觉醒。二次大战的发生,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争夺殖民地。德、意、日法西斯的失败,既为深受这三国压迫的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重要前提,也有力地唤醒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意识。二次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起了重要的榜样作用。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84周年,是“七七事变”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的78周年,更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隆重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既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极其郑重地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圣果的坚强决心。同时教育人民勿忘国耻,牢记刻骨铭心的惨痛教训,去持续接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