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秦俑博物馆考古队对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集中在俑坑北部东段T23区域内,发掘范围涵盖了一个边洞(G11)、两个隔墙(Q9、Q10)和三个过洞(G8、G9、G10)。在G9内发现3处笼箙遗存,陕西秦俑博物馆考古队采集了G9-车2-笼箙和G9-车1-笼箙两份木炭样品,通过分析获得了三点收获: G9二号车与一号车笼箙丝织品 一、笼箙的材质 笼箙为车内配置的容器,《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辐车>‘胄甲弩之箙’ ”,说到戎车中的辐车要配置装纳杂物之器。经对一号车和二号车笼箙木炭的鉴定,笼箙的木炭为梓树属木材炭化而成。梓树属为落叶乔木,我国分布有6种,梓树(Catalpa ovata)、楸树(Catalpa bungei)、藏楸(Catalpa tibetica)、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滇楸(Catalpa fargesii)和灰楸(Catalpa fargesii)。由于梓树属木材特征差异非常微小,因此统称梓木。梓木容易干燥,无翘曲和开裂现象,尺寸性稳定,耐腐性强,抗蚁蛀,切削容易,切面光滑,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是一种优良的木材,是我国历代用材最广的木材之一,也是制作器具之良材。宋代著名大经学家陆佃著《埤雅》记载:“今呼牡丹谓之花王,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后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述说楸木(梓木)的用途时写道:“车板、盘合、乐器,所在任用。以为棺材,胜于松、柏。”商周出土的一些箱盒,多是用梓木制作。 二、笼箙的胎骨 一号车的笼箙(编号③)长88~91厘米、宽50厘米、残高25厘米,可能为斫制。其胎骨相当于现代木材工业的径锯板,壁厚不足0.8厘米,经鉴定是梓木。径锯板是指与年轮方向成45度~90度角的板面,笼箙壁面与年轮方向成60度角,属于径锯板。这样加工有两种好处,一是较容易斫成薄片;二是可以降低木材的干缩和湿胀。属于二号车的笼箙(编号②)长92厘米、宽50厘米、残高20~25厘米,壁厚0.8~1厘米,木骨经鉴定也是梓木,但从其壁面看,似文献记载的竹垒胎。主材薄,成品轻巧,利用夹紵胎工艺,以涂灰、缠绕或粘贴织物固形,以保证器物坚固不变形。夹紵胎漆器肇始于战国晚期,至秦汉已经日臻成熟,其工艺特点就是在木胎上涂漆泥,粘贴或缠绕编织物,然后再髹漆。 三、丝织品的发现 此次木炭研究有个意外收获,即在笼箙器壁的朽迹中发现了丝织品的遗存。在对一号车笼箙夹层木炭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发现一层非常薄的漆膜,用双片刀将漆皮轻轻剥离后,看到在炭块上贴附着一层规则的纵横交叉织痕,初步判断是纺织物。然后,通过体式显微镜进一步观察,确认为纺织物。纺织物由清晰交织的丝线织成,呈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约有30根经线和30根纬线。丝线由几十根茧丝合成一股,平均直径约0.38毫米。木炭夹层的丝织品应该是夹纻胎质的组成部分,在体式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丝织物内、外面分别有一层细腻漆灰,外髹漆膜,箙内壁发现的丝织品可能是内衬。一号车笼箙有两层漆层,较厚,而二号车笼箙只有一层薄漆。一号车笼箙内壁和外壁附着的丝织物炭化都很严重,二号车笼箙外壁附着的丝织物比内壁附着的丝织物炭化严重。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秦代漆器工艺弥足珍贵。 通过进一步观察,还发现丝织物的经纬线都经过捻,外观呈细鳞状,织物表面呈绉折纹状。根据这些特点,估计可能是绉纱,或者是比纱较重的縠。纱是一种组织丝织物,组织稀疏,有均匀的方孔,俗称“方孔纱”,经纬线极纤细,是丝织品中最纤细、稀疏的品种。《汉书•江充传》记载:“充衣纱、觳、禅衣。”颜师古注:“纱觳、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纱,绉者为觳。”绉纱是经纬都加强捻使纱表面形成了均匀的鳞形绉纹。觳是经纬丝均加强捻, 且捻向相反,外观呈细鳞状,质地略比纱重。由生丝织成,再经漂练处理,使加强捻的丝线在其内应力的作用下退捻、收缩、弯曲,这样便在织物表面呈绉。 按常理,丝织品原料是蚕吐出的有机质,很容易燃烧殆尽。然而,在一些考古发现中,仍然见到有关炭化丝织品的报道。例如早在1958年钱山漾遗址中就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丝织物,大部分已经炭化;秦都咸阳第1号宫殿建筑遗址曾出土一包已经炭化的丝绸衣物;北京大葆台汉墓也出土有炭化的丝织品。一号坑笼箙丝织物之所以炭化,可能是因为丝织物的里面是木材,外面是一层或两层漆膜和漆灰,具有很好的封闭功能,导致丝织物不完全燃烧所致。在丝织物上髹漆,是纺织品加工处理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古人在丝织物上髹漆,使丝织品硬度增大,变得较为坚挺,易于定形,提高制品的坚牢度和耐磨性,增加使用的耐久性。另外,涂漆层既隔绝了空气,又隔绝了水分,提高了丝织物和木材的耐腐性。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笼箙木材的鉴定和分析,对研究木材利用和加工方法、漆器制作工艺和纺织技术发展水平大有裨益,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发掘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全面揭示古代遗存文化内涵的发掘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陕西秦俑博物馆考古队) 文章原载于《中国文物报》2014年2月28日第6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