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直挂云帆济沧海----有感于第十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袁靖 参加讨论

       2010年8月,有幸参加第十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开眼界,长见识,启发思路,收获颇多。总体上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点认识。
    首先,此次会议报告的内容十分丰富。收到的论文摘要近80篇,近60位代表做大会发言,涉及到遥感考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环境考古学研究、人骨研究、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古DNA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锶同位素研究、残留物分析、冶金考古、陶器制作工艺、多种瓷器的成分分析、古玻璃的研究、玉的使用、虚拟复原技术、铁质文物保护、壁画保护和文物的病害调查等等。上述内容涵盖了科技考古的绝大多数领域及文物保护的诸多领域。仔细想来,唯一遗憾的是此次会议缺乏碳十四测定年代研究的报告。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考古学中开展碳十四测定年代是中国科技考古起步的象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夏鼐所长作为中国考古学界的学科带头人,带领中国考古学界紧紧跟上国际考古学界发展的步伐,组织实施在当时还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考古研究所筹建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邀请仇士华和蔡莲珍两位先生到考古研究所工作。夏鼐所长敏锐地意识到,通过应用碳十四测定年代方法,全世界的史前考古学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几十年过去,考古研究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和北京大学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及其他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共同努力,逐步构筑起中国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绝对年代框架,为我们开展各种研究提供了统一的年代标尺,功不可没。其实,这些年来,在国内碳十四测定年代研究领域里出现的新方法、新进展和新成果是整个考古学界有目共睹的,希望在下一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能够听到从事碳十四年代研究的科技考古工作者的精彩报告。
    其次,考古学文化的含义正在拓宽和深化。现在,学术界对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人工遗迹和遗物的物质形状的探讨,要有绝对年代的框架,要包含古代人居住地的地貌特征、气候状况,要有人骨研究的内容,要包括当时获取食物资源的方式,要有当时制作各种器物的工艺特征,甚至要包括对社会组织、礼仪制度、丧葬习俗、祭祀特征等方面的探讨。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含义开始涉及特定时间段和地域内一群古代居民的历史的方方面面。因为科技考古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进行鉴定、测试和分析,揭示当时的绝对年代、自然环境的特征、人类生存活动的多个方面,开拓传统的考古学所不能涉及的多个研究领域;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确认遗址、遗迹的位置、面积、布局,对各类考古资料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极大地提高考古学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所以考古学文化研究内容的拓宽和深化,为科技考古大展宏图搭建了一个大舞台。这对于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员而言,是鼓舞、是鞭策、是压力、更是希望。有希望就意味着有灿烂的明天。
    其三,在大会发言过程中,很多代表做完报告后都要回答提问,不少提问都是出自同行,有些提问甚至是比较尖锐的,这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术现象。我们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有一批研究人员在从事相关研究,学术性的提问、争论对于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强化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学科建设及加强学风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学术讨论永远是学科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不容否认,有些学术领域的讨论一开始就失之偏颇,而后愈演愈烈,完全超出学术的范畴,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希望我们的科技考古今后能够在学术讨论方面继续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加强研究人员的相互切磋,共同推动中国科技考古的不断进步。
    其四,在这次会议上欣喜地看到一批年轻科研人员的报告内容新颖,条理清晰、结论可信,出手不凡。年轻科研人员现在的研究条件相比当年的柯俊先生、仇士华先生、蔡莲珍先生、陈铁梅先生、潘其风先生、王昌燧先生从事科技考古时的状况要好许多。国家为年轻科研人员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经济在不断发展,科研条件水涨船高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前辈学者也为年轻研究人员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扶植,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年轻科研人员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考古学对你们也提出了相比当年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科技考古要做到与考古学的有机结合,强调要以实现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为己任,强调研究的结论要经得起考古学的推敲,甚至强调要真正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开创性的作用。任重而道远,相信经过年轻科研人员的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今后一定会比老一辈学者做的更好,做得更精彩。
    在会议结束时,王昌燧先生与大家相约,在2012年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再见。新的研究历程又开始了,就像扬帆起航一样,只要把稳舵、撑好杆,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一定可以到达向往的地方。
    本文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10-12-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