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三代考古人,58年持续发掘,让二里头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享誉全国。随着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奠基,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探寻“最早的中国”。这里到底有着怎样惊人的发现?几十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请您跟随《洛阳晚报》记者一起走进二里头,感受华夏第一都。 周延及其妻子和赵芝荃(中)合影 (记者翻拍) 核心提示 “许队长,回来啦,吃饭了没?”近日,刚拉着拉杆箱走到二里头村村头,许宏就被老乡们热情地招呼着。 许宏有两个身份常被提及:一个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这个头衔属于北京,是国内的顶尖专家;另一个是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现任队长——这个头衔属于洛阳,是乡亲们口中的好伙计。 一座遗址,将来自北京的专家和偃师夹河滩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晃已近60年。 1 一个故事 埋头洛阳考古,留下一段父子情 去年深秋的一天,市民周延来到二里头,田野里的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和几十年前一样。不过,这里对他来说已经物是人非,二里头考古工作队办公区的大门让他怅然若失。 故事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说起,当时的周延还在洛阳建机厂职工学校读书。每天中午到食堂吃饭时,一位风度翩翩的先生经常和他同坐一桌。“他谈吐不凡,当时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周延回忆道。后来他了解到,这位先生就是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首任队长、著名考古学家赵芝荃先生。 由于当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就在周公路上,那里的工作人员经常来这个食堂吃饭。出于仰慕,也是因为对考古的好奇,周延经常主动找赵芝荃聊天,向他请教一些知识。曾在清华大学跟随周一良、冯友兰等名师学习的赵芝荃让周延大为钦佩;赵芝荃也十分欣赏这名外形俊朗、上进好学的年轻人。 “有一天,赵老对我说:‘以后你能管我叫声爸吗?’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周延说。从此之后,赵芝荃成了周延的干爹,二人以父子相称。赵芝荃常带周延到考古发掘现场参观,向周延传授知识、教他做人的道理。1985年,周延旅行结婚时还到了北京,在赵芝荃家小住了几天。 赵芝荃退休回到北京后,和周延还有书信往来。“后来联系慢慢少了,这是因为当年我在的厂效益不好,不想让他老人家担心。”周延感慨道,这也成了他的一大遗憾。 2016年10月24日,赵芝荃因病去世,享年88岁,《洛阳晚报》对此进行了整版报道。周延看到报道后,无数往事一下涌上心头。他来到偃师,想去寻找当年赵老工作过的地方,但已经物是人非。后来,在记者的帮助下,他见到了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现任队长许宏,了解了干爹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也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 2 一点惊叹 近60年时间,才见到冰山一角 在二里头考古工作队办公的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上书十四个大字——“朝天蜀圭植洛璧,镇中磐石定乾坤”,这些字的作者是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第二任队长,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的郑光。 郑光是地道的四川人,在大学毕业不久来到了北方的这个小村庄,埋头一干就是几十年,石头上刻下的那些字表明了他扎根河洛的决心。那件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铜爵,就是在他在任时发现的,那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二里头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些学者前赴后继,穷尽一生去研究? 您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3000多年前,在伊洛河北岸,有一座宏伟的城市,城中道路纵横,路上人来人往,还有牲畜拉着的车辆;城中的宫殿庄严肃穆,有几进院落,沿中轴线布局;青铜器铸造作坊火光冲天,打造着“国之重器”…… 那些城市的干道路网、二轮车、沿中轴线布局的宫殿、青铜器铸造作坊,都是中国最早的。这几句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的话,其实概括了二里头遗址几十年来的发掘成果。“考古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活儿,通过剥开一层层土去寻找那一丝丝的线索,这也是考古队长们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原因。”一名工作人员这样感慨,“然而,我们见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二里头都邑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近60年时间,发掘4万平方米,仅占1%多一点儿。 3 一些影响 是考古队长,也是畅销书作家 “许老师,您能给我们签个名吗?”前不久,“一带一路”大遗址保护论坛在我市举行,两名女生来到许宏面前这样问道。她们来自我市回民中学,课余时间参加了学校的考古社,是许宏的小粉丝。 说起来,受到中学生如此爱戴倒不是因为他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的身份,而是因为三本书——《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和《大都无城》,它们被称为“解读早期中国”三部曲。到6月初,三本书的总印刷量超过了10万册,这在考古类书籍中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大都无城》也入选了三联书店的“2016年度十本好书”。 是拥有36万粉丝的微博“大V”,是“网红”节目《一席》的演讲者,频繁参加面向公众的讲座……和一味埋首研究的专家不同,许宏身上少了一些傲气,多了点儿亲和力。无论面对老乡、考古爱好者还是媒体,他总能不厌其烦地,用生动的语言去阐释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考古人应该乐于为公众普及历史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二里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等到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落成后,就能让世界看到“最早的中国”。 “前些年我去看过赵芝荃先生,告诉他二里头要建博物馆了,邀请他等到建好的时候来看看,结果老先生没等到这天就驾鹤西去。”许宏唏嘘道。2019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落成时,许宏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三代考古人为这片土地付出了最美好的时光,新来的考古人将继续探索。 (原文刊于:《洛阳晚报》2017年7月5日第A17版)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