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台湾海峡的形成约在距今1万年前的地球冰河期结束的末期,而在大约距今2.5万年的更新世晚期,太平洋西岸的岛弧,自然也包括台湾,绝大多数同亚洲大陆连接在一起,人类至少在1.5万年以前就已经在宝岛生活了。在1994年版《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台湾等所属的东南与东北、甘青、西南等为继“我们的远古祖先”、“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之后,与牛河梁等均屈居第四章“周边地区的远古文化”。三国东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被认为是古代文献对于台湾住民的最早的可靠记录。而一般认为较为可信的文字记载从17世纪中叶开始,台湾考古就以此为界限划开为史前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前者又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四个主要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大坌坑文化为代表,据研究大坌坑文化可能和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长浜文化并存了一段时间,从文化面貌上分析,大坌坑文化也不是从长浜文化发展而来的,其陶器特征说明可能是距今7000年以来在大陆东南沿海形成的、以适应海岸和海洋环境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之一。出现稻作农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体上分为早晚两段:早段距今5000-3500年,主要包括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等;晚段距今约3500-2000年,主要有植物园文化、营埔文化、卑南文化、大湖文化和麒麟文化等 。台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比较复杂,与目前大陆考古学界不同,由于文化类型划分过细,反而导致共性因素突出不明显。另外,一味地依赖碳十四测年数据,也因为数据本身的误差而迷茫。如对于卑南文化绝对年代的上限认识就存在不同的意见,如连照美坚持距今约5000年,而臧振华等史语所同仁则认为明显偏早。 虽然圆山文化已出现玉器,但是最具代表的是位于东海岸的卑南文化。1985年连照美曾例举了台湾地区出土玉器遗址19处;1998年陈仲玉收集了台湾地区遗址出现玉器的种类及文化共41处遗址;刘益昌认为“多于此数甚多,至少在百处以上”;前些年洪晓纯将收集的108处地点统一标注。尽管台湾玉器出土的重要地点另有如芝山岩、大马璘等等,然而诚如臧振华所言,卑南是“台湾史前时代玉器的重镇”。约至公元前后,台湾地区进入铁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十分兴盛的玉文化与玉工业却显然随着新石器时代的结束而中断了”(连照美P162) 一 卑南玉器的发现 台湾史前玉器的发掘可以追溯到1931年当时日本殖民时代“台北帝大”移川子之藏等在屏东境内日人称“垦丁寮”附近的发掘,编号A10和B13各出土了“铃形玉珠”和所谓的“垦丁型玉坠”。台湾考古研究的前辈和同行多认为台湾史前玉器的研究是以日本战败之前鹿野忠雄为肇始。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台湾大学人类学系黄士强在卑南大规模发掘之前洋洋万言对玦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东亚玦研究真正的先导者,在最为简短的“结语”中,他写到:“本文写作,承蒙宋文薰师多方指导、赐正,并提供若干有关资料,复蒙高去寻师审阅,在此敬向二师致至诚的谢意”,可见之后台湾考古师友对于卑南遗址的发掘及后来对于玉器的关注和学术敏感都不是偶然的。1980-88年由宋文薰和连照美负责带领的台大人类学系师生为主的考古队对于卑南遗址进行了十三次发掘(另1989-90年遗址公园范围内试掘一次),发掘面积近一万平方米。 卑南遗址位于台东卑南山的东南麓,“原以地表上具有高大、成排的板岩立石为主要特征,是日据时代最早被注意到的东部史前遗址”(连照美,P71),曾在1929-1937年先后到卑南十次的日人鹿野忠雄存世的论著中主要是将此作为“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但是关于玉器却未见报告 。1945年初日人金关丈夫和国分直一也仅是“选择遗址石柱系列中最大一根的附件,进行小范围的试掘”(连照美,P71),虽未有玉器的注意,却在“也认为这是台湾东部‘巨石文化’的代表遗址之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测遗址主人可能是采用石板棺埋葬”(连照美,P71-72),后来在1980年发掘中得到了印证。1980-90年卑南的十三次发掘,其实都是台大考古队结合假期进行,尽管铺石地面、石板棺等均为硬遗迹发掘,但是堆积层次复杂,野外工作甚为艰辛。而且由于工程基建的问题,“怪手”就在考古队的边上,连照美题图为“学术考古发掘与挖土机工作中”,更甚至附照1980年台大首次发掘前,遗址遭受严重破坏而旁边竖立的“不具作用的政府公告板”。,还不断面临盗挖等严峻情形。不过辛苦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回报,卑南遗址的发掘也为台湾培养了一批考古人才。 2001年,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在卑南落成 。 尽管目前已知台湾玉器发现地点不少,遗址文化属性也庞杂,但就玉器而言,濒临太平洋的台东卑南遗址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卑南玉器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就是台湾史前玉器的研究(不过客观上评价,卑南目前的发掘报告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而且颇有云里雾里之感),这不仅体现在用玉的数量、种类和规模,而且其他地点,哪怕暂时不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存所出土玉器,大致均可以作为比较,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关注或热心于玉器的交换体系、玉器的资源控制等课题研究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二 石板棺中的陪葬品——卑南玉器 卑南遗址除了玉器的鲜明特点之外,也被誉为台湾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聚落遗址,其最大面积广达90公顷(约0.9平方公里),包括铺石地面、直立板岩和砾石结构、小住屋、砌石圈以及陪葬或不陪葬玉器的石板棺墓葬等,是“台湾史前遗址中最具体的住居遗存”,卑南清理的石板棺据臧振华估计已仅两千座 。 卑南玉器主要出自墓葬——“石板棺”,石材取之于当地中央山脉的粘板岩。至于日常生活堆积或文化层中出土的主要是相当多数属于玉器制作过程中少量废弃的玉料,其中据称最大宗玉器废料的出土所在地在花莲平林,不过文化归属还多有讨论 。由于卑南聚落形式的构成是以板岩、砾石等石构所组成,在野外作中对于聚落形态的判读和考古最小单元的确认应该带来了一定的方便,卑南考古队一开始就意识到卑南的先民是将石板棺挖坑设置在他们的生活面之下,第11-13次发掘的最大收获还在于认清了建筑类型与墓葬间的关系,所谓的“小住屋”、“立石结构”、“铺石地面”等三类建筑类型之下皆分布有非常密集的石板棺墓葬(卑11-13,P37),可见硬遗迹的多层次堆积在地层把握和判读上实际上也并非易事(图01)。 …… 全文阅读下载 原文发表在《岭南考古研究(9)》 (方向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