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学发展的早期,人们视过去为一个由许多基本稳定时期构成的时间序列,单个人类社会的状态变化极少,一旦变化就非常迅速而且深刻。稳定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解释的是变化。在考古文献中通常称之为文化变化“楼梯”模型。 在20世纪的下半叶,进化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变化永远在持续不断地发生,如果没有变化,倒是需要解释。比如我们可以认为权利主导社会,抑制了变革。大约1980年以来,许多考古学家关注的研究领域出现另一种方法,应用日益广泛,它把上面的两种立场合二为一。按照这种观点,变化并不总是按部就班、匀速进行的。缓慢的渐变可能与迅速变化或是停滞期交替出现。稳定速率的变化可以用数学上的直线来表示,相反加速和减速的变化只能用曲线表示,于是我们称之为“非线性”。 伦福儒与库克首先把这种思想引入考古学中。他们利用数学家勒内•托姆的研究来描述突然的变化,它是多种缓慢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托姆的研究我们现在称为“复杂系统理论”,他是先驱之一。这种方法假定绝大部分社会系统都是不稳定的,因为许多同时发生的社会过程它们相互作用,突然的结构改变可能不期而至。它以动态的方式将“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重新概念化,现象只是暂时看起来是社会的稳定基础,实际上和其他事物一样都在变化中,不过此时的速度稍稍慢一些而已。 这种方法还有什么其他标志呢?首先,它强调社会制度能够不断革新。在此过程中,社会调整自身以适应内部变化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变化。这也是社会与社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与社会制度都是弹性的,这种弹性对其存在不可或缺。社会通过改变而生存,而非逃避与压制变化。因此研究的重点通常放在起源、结构变迁与断裂等所有与社会有关的事物上。同时,这种对变化的强调导致更多关注差别而非相似性。 变化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它通常是内外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从概念上讲,系统的历史发展道路都是系统与多个环境“吸引子”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系统周期性地在两个或多个“吸引子”之间变换。 把复杂系统理论运用于过去社会系统的研究暴露出当前考古学研究方法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缺陷,从我们进行器物分类的时候开始,我们整个推理环节的固有习惯是过于简化的。我们亟嘘研究更多考古材料的变化范围,而非简化之,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所研究系统的所有可能的行为。由于考古材料的贫乏与特性,这注定困难。但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一种强大的、研究许多过程复杂性的强大工具:计算机模拟。 参考文献:[英]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主编 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