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至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西南约500米的于家沟内,是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群中的一处重要地点。 1995年-1998年的发掘面积总计120平方米,出土了石制品、陶制品、骨制品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1万余件。 遗址分为六个文化层。最上部为黑褐色砂质土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距今约5000-8000年,出土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尖状器、石镞、磨光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钻孔蚌饰品、陶纺轮和一些陶片,并发现一座墓葬。 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下为细石器文化层,距今约8000-14000年以前,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均有细石器工艺制品,此外,上层包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烧骨、鸵鸟蛋皮、蚌片、锥形石核、楔形石核、磨光石斧等。在其中下部发现了两片陶片,一件是夹砂灰陶,另一件为夹砂夹云母片的黄褐陶,胎厚约0.64厘米,表面饰有刻划纹,经测定年代在距今11700年左右(图一);中层遗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以楔形石核技术为代表的细石器制品量大增(图二),仅有个别柱状石核存在。该层出土陶片大多是小块的夹砂黑褐陶与夹砂黄褐陶,有的还夹杂云母片、蚌屑或石英粒等羼和料,质地粗糙,表面不平,保留有捏压刮抹痕迹,胎厚多在0.7-1.1厘米之间。由于烧成温度不高,胎质疏松。出土的装饰品有几十件,多用贝壳、螺、鸵鸟蛋皮及鸟骨等材料,经打磨钻孔制成。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近圆形的蚌饰品,直径仅1厘米,是用蚌壳磨制而成,周缘被切割成齿轮状,中央有一穿孔,四周点缀19个未穿透的细小锥窝,器型十分精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图三)。 此层中还发现肢解动物、烤肉进食及小范围的石制品异常密集区域,说明这里可能是一处临时的石器加工场所;下文化层发现的细石器制品依然比较多,但材料相对劣质。 于家沟遗址文化遗物埋藏在桑干河支流的第二阶地堆积中,文化层总厚度约7米,年代跨度约为距今5000年到14000年,层位清晰、内涵丰富,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更新世末期——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为我们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科学的地层和文化依据。遗址下部出土的陶片,为目前华北地区最古老的陶片,它的发现,对于探索我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陶器的起源的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书目: 1.泥河湾联合考古队,1998,《泥河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15日第一版。 2.谢飞:《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91年10卷4期 3.梅惠杰、谢飞:《华北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泥河湾盆地阳原于家沟遗址》,《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2000年。 附图: 图一:距今1万年前后陶片出土情况, 图二:楔形石核及相关石制品, 图三:于家沟出土的蚌制装饰品, (上述三张图均引于梅惠杰、谢飞:《华北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泥河湾盆地阳原于家沟遗址》,《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2000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