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去陕西参加考古讲座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搜狐博客 newdu 参加讨论

    专业讲坛首次走基层 听专家论道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考古报告过分数据化,枯涩难懂。通常一份考古报告只能印一两千册,能看懂的只能是专家中的专家。”高蒙河说。
    高蒙河是谁?他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曾主持、参与多项考古发掘。同时,在这个盛行“做考古普及是不务正业”看法的领域内,他开博客、上电视、编写普及读物,开办公众考古学课程,堪称圈中另类。
    12月4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文博讲坛”大型系列讲座,将首次深入基层,在临潼区举行第十三期讲座。高蒙河和另一位嘉宾,上海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郭青生一道,站在公众需求的角度,做题为《公众考古面面观》与《博物馆教育的教育学视野——关于博物馆教育如何提升的思考》的讲座,深入解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公众考古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工作。
    《历博讲坛》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办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圈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声望。据论坛组织者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处杨瑾博士介绍,为了满足公众对于历史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社会公众教育的职能,近几期的《历博讲坛》也做了一些调整。开始从博物馆的报告厅走出去,走进高校,走进展厅,包括这次首次深入基层,首次邀请两位嘉宾同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而本次讲座又恰逢“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14年陕西省‘秦陵杯’讲解员职业技能大赛”举行,邀请高蒙河、郭青生这样的专家,也是希望陕西文博届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新的理念,更好的让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活起来。
    
    对话另类考古家:因《盗墓笔记》去盗墓毕竟少数
    前一阵,媒体热议陕西商洛一青年上交战国青铜剑,仅被奖励500元是否过少。某媒体就这一话题采访了高蒙河,却在成稿时断章取义,说高蒙河认为“不该奖励”。这也让他莫名其妙的被围观的网友骂了一顿,“躺着中了次抢”。
    这些年为了普及公众考古,高蒙河上电视、开专栏、做讲座、开博客……积极的态度和丰厚的学识,让他成了记者们做文博类稿件,首先想到采访专家,当然也增加了他“躺枪”的概率。
    当然这些年高蒙河跨学科学到的,绝不仅限于这些“雕虫小技”。在12月4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举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文博讲坛”上,高蒙河做了题为《公众考古面面观》的报告,他给在座的陕西文博机构工作人员,博物馆志愿者分析《盗墓笔记》为何热销,讲解专业的文博杂志排版设计出了什么问题,博客如何被推荐……
    对话高蒙河:有人看了《盗墓笔记》去盗墓
    西部网:媒体求快、希望抢独家,但考古求慢,专家不希望在研究时被打扰,这样的矛盾该怎么处理?
    高蒙河:考古发现,应该尽快转化出结果,这就需要和媒体保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在这一点,我们过去做的不够,很多专家缺乏这方面的素养,面对媒体不知道该说什么。
    但另一方面,媒体自身业务能力也需要提高,希望有更多考古专业的人才进入媒体,既掌握了媒体的规律又明白考古的规则,建立起畅通的渠道,这一矛盾自然就可以解决。
    西部网:您做公众考古,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但媒体跟踪热点,比如热炒各类盗墓小说,在很多专家看来,甚至是助长“歪风邪气”,这样的状况您怎么看。
    高蒙河:很多人都和我谈盗墓小说,我觉得现在流行的各类盗墓小说,首先是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是允许想象、允许发挥的。其次盗墓这一行为,古今都有,现在有人用文学的形式把他表现出来,又没有违法,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
    比如《盗墓笔记》,就有人因为看了这本书,才干起了盗墓的行当。但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觉得应该还是极个别的。
    但这个个例有些被夸大了,媒体有责任,当然专家也有责任。
    公众考古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
    西部网:向您这样的“另类”考古家,应该遭受过不少非议吧。
    高蒙河:公众考古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受到非议是正常的。其实从事任何科学研究,只要你有新的探索或者新的观点,都会或多或少存在非议。
    过去觉得做公众考古离题万里,是歪门邪道。但自从国家把“社会文化效益”当成考核科研项目的一项内容后,我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坐在库房里搞研究了,而是要吸引公众了解、参与,从而来履行自己的职能。
    成了考核内容,非议就少了许多。
    西部网:如您所说,这些年关于公众考古的非议少了,大家都在搞,那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高蒙河:十年前没有形成气候,那时根本没有机会在文博讲坛这样的场合讲公众考古。但现在,大家基本已经形成共识了,就是要搞公众考古,大方向已没有问题。
    我们已经找到了路口,但接下来怎么走?各地都在摸索、实践,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缺少一个成体系的东西,应该是现在搞公众考古最大的问题。(摘编自西部网-陕西新闻网,编辑泽昊)   
    
    (全文来源:高蒙河 搜狐博客 http://gaomenghe.blog.sohu.com/307019279.html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