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考古追梦人——苏秉琦考古生涯及捐赠图书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陈 冲 方笑天 参加讨论

    六十年的工龄,从事一种甚至仅仅一件事情也是难有的机遇,这幸运让我赶上了。……“六十年圆一梦”,梦是幻想,梦想成为现实,是偶然的事,梦能圆,叫做“圆梦”,我的梦真的圆了。  ——苏秉琦《六十年圆一梦》     
    
    苏秉琦先生(1909-1997)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和考古教育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在苏秉琦先生六十余年的考古生涯中,他从一处遗址(斗鸡台)、一类古器物(瓦鬲)和一种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出发,成功地示范了如何开展考古学研究。他继而以“区系类型”为手段,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重建中国古史为鹄的,完美地诠释了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他更呼唤与憧憬“考古学的新世纪”,倡导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面对未来”,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目标,从而完整地定义了考古学科的终极使命。
    
    六十年考古,半世纪传薪,苏秉琦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桃李芬芳满天下。
    
    苏秉琦先生有科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思辨和诗人般的情怀。他是中国考古学的见证人、实践者和思想家。他献身于人民的事业,他缔造了学科的荣耀!
    
    斗鸡台与类型学
    
    苏秉琦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34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工作并参加宝鸡斗鸡台遗址的发掘。其后,他先后写成了《陕西宝鸡斗鸡台所得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新中国建立之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持和参与了陕西关中考古调查,洛阳烧沟、中州路、华县泉护村、元君庙等工地的发掘与整理,著有《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结语、《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等论著。
    
    苏秉琦先生身处中国新旧交融之际,既有良好的旧学传统,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新知识,在整理斗鸡台考古材料时,自觉地把中国的实际与西方考古学方法相结合,开创出中国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奠定了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道路。正如俞伟超先生所评价,“他三十至四十年代在宝鸡斗鸡台的研究中,首先把欧洲创立的考古类型学理论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并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通过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和仰韶文化的研究,把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提到了新高度。”
    
    苏秉琦先生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区系类型”理论,系统地构建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经过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理论建设,他对考古学文化进行历史性、全景式的考察,于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和文明演进的“三部曲”、“三模式”。苏秉琦先生考古学研究实践不停,理论创新不息,又在90年代提出跨世纪的嘱托:考古学研究要注重“古与今”的接轨,中国考古学要与世界考古学接轨,“把区系中的中国”上升为“世界区系中的中国”,考古学的终极目的是要“有利于世界各国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成绩卓著,苏秉琦先生还长期致力于考古人才的培养。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文物考古工作面临大发展,建设考古专业队伍迫在眉睫。1952年,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率先成立考古专业,并与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科学院考古所共同举办了四届考古人员训练班。苏秉琦担任授课老师,并出任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主任,在考古专业的发展和规划、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教学实习的设计和完善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读苏秉琦的考古“中国梦”
    
    1997年6月30日,苏秉琦先生逝世,遵先生遗愿,其藏书捐赠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998年4月,苏秉琦先生捐献图书运抵北大,设立“苏秉琦图书室”。现图书室收藏书刊共计2056册。
    
    为向苏秉琦先生和家属,以及为“苏秉琦图书室”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界学人表示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日前举办“考古追梦人——苏秉琦考古生涯及捐赠图书展”。与此同时,举办“解读苏秉琦的考古‘中国梦’”专题讲座。
    
    配合此次展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5月20日特邀刘绪教授作“解读苏秉琦的考古‘中国梦’”主题讲座,赵辉、吴小红、杭侃、孙庆伟和魏正中老师也受邀参加。
    
    在讲座中,刘绪老师首先介绍了苏秉琦先生的主要人生轨迹。继而引用苏秉琦先生在笔记中的自我评价,解读了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从一种器物(瓦鬲)谱系的研究,探索中国远古史;从一种考古学文化(仰韶)谱系的研究,探索中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过程;在对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结构;通过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辩证法及其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建构认识中华、振兴中华大业的理论与方法。最后,刘绪老师总结了苏秉琦先生治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考古成果源自考古本体,一定要接触实际;在博的同时,要学有所专;要勤奋;方法得当,勤于思考;要顺应学科发展之需求。
    
    刘绪老师对苏秉琦考古“中国梦”的写意解读,引发了在座老师和同学们的共鸣,赵辉、杭侃等分别从不同方面讲述了自己对苏秉琦先生及其考古生涯的认识和理解。同学们也就苏秉琦先生是否接触过西方类型学的思想、中国特色的考古学、考古学的方法与理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