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呈现的关于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胶州的历史专著曾在1998年以汉学专业的博士论文名义提交给柏林自由大学,后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加工修订,在2000年由慕尼黑奥尔登堡出版社出版了德文本。本书的基本观点是以下列考虑为基础的,即必须从德国和中国两方面来写作殖民史。单方面的观察方式无法对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作出公正的判断。在胶澳租界或者说今日的青岛内部和它的周围地区,德国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最终相互交织在一起,两个社会相互交叉,相互纠缠,难分难解。这个现象此间在国际讨论中也被称作“纠缠的历史”entangled history。然而,胶澳租界只是许多可以证明不同的民族历史相互纠缠的历史场所之一。其他的中国城市,如上海或者天津,在19和20世纪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特征。在20世纪,这个进程以多种方式超出殖民地范围并随着全球化而扩展到全世界。自然,在不同的地方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殖民形势让位于别样的关系,但是不同的、先前被分隔开来的历史之间的融会合并却可以经常地并且在许多方面被观察到。这一过程绝不否定在所有这些接触区域——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存在着冲突和紧张关系。这些冲突,以及对例如中国人的歧视和虐待同样属于共同历史的一部分,正如人们乐于称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积极成果一样。恰恰是双重角度的观察方法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决不描绘一幅黑白图画,而是要说明实际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如果现在重新写作,我可能会对本书的个别段落作别样的表述,但决不会对其基本观点作任何改动。本书应当开启有关殖民地历史的双重角度,因此,在写作时我始终考虑着两方面的读者。我过去和现在都希望德国的读者可以以特别的方式从中国的角度获益,而中国的读者也可以从德国的维度得到有用的东西。我衷心希望本书的翻译对于理解各自的、他者的历史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我来说,中文本的出版是一个莫大喜悦。 如果没有许多同事和朋友的支持,本书的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我必须向孙立新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从一开始就对本书的翻译计划予以积极支持,亲自承担了翻译工作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的翻译是杰出的,值得赞许。德国Intcr Nationes基金会为翻译工作提供了部分资助,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将中译本收入《编译丛刊》并从多方面保障了它的出版,对此我深感荣幸和感激。对于德国奥尔登堡出版社和中国山东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我同样十分感激。本人的博士导师罗梅君教授最先提出了将本书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倡议,对此我铭记不忘。至于书中的缺点和错误,我本人理应负全部责任。 余凯思 2004年8月19日于芬兰土尔库 资料来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书《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