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作为制陶工具的卵石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葛 人 参加讨论

    考古中经常会发现卵石,尺寸不一,多非常光滑,可能经过人工长期的抹挲;有的上面留有某种敲砸痕迹,显系人工作业的产物。加之这些卵石多发现在房屋、灰坑甚至墓葬之中,卵石本身虽然是河流长期冲刷的结果,但这样的卵石显然是人类搬动和使用过的文化遗物。近年来出版的不少考古发掘报告,对这类遗物多有描述,有的直接称为卵石,有的则称之为“卵石器”,但功能如何却罕有研究。我们参照民族考古学的材料,确认某些卵石是制陶工具,是拍打器壁时垫在陶器内部的“托子”或“垫子”。
    这里只举几个例子。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过很多卵石,多是在遗址出土的,但也有在墓葬发现的,报告者把它们都归入石料一类。可惜只报导了几个墓葬发现的卵石,描述也非常简略。比如,M342随葬河卵石共6件。5件长条形,1件方形,除1件一端有敲击痕外,其余都没有人工痕迹;M369:2为一件稍大的河卵石;M486:3 为绿色砂岩河卵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卵石,都发现在女性墓葬或成年女性与少儿的合葬墓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45页)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共发现过9件“卵石器”。均直接利用自然卵石,器身有摩擦或锤击痕迹。一类形态较窄长,一类略呈圆形。比如T0412(8)A:64,略呈灰褐色,圆形,微有摩擦痕,直径9、厚4.3厘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69页。)
    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据报道发现卵石4件,都出在墓葬中。M363:1深黄色半透明,长5.4、宽3、厚1.6厘米,标本M189:2,浅黄色,长7.8、宽5.6、厚1.8厘米;标本M117:2,灰黑色,上有暗红色条纹,长5.6、宽3.4、厚0.8厘米。(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苏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
    因为描述非常简略,也无从观察上述卵石的使用痕迹,我们无法断定这些卵石是否都是制造陶器的工具,某些卵石显然也不是单一用途的结果。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给予这类“卵石”更多的注意并加以详细的观察和报导。
    所以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陶器民族考古学的调查中经常看到作为“托子”的卵石。即便在使用快轮的某些陶器作坊,也还能见到卵石。在云南傣族、台湾兰屿雅美族、花莲太巴塱阿美族、中原汉族等的制陶作坊中,均可看见这类卵石。
    比如,“傣族制陶所用的鹅卵石一般都是从江边捡来,格外规整圆润,直径在4.5~10厘米之间。使用时一手握住卵石衬于器壁内,另一手则持木拍拍打器壁,利用内外的合力,可以使器壁更加致密结实,并形成制造者想要的弧度和形状。”(张海超:《曼斗傣族慢轮制陶》,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台湾太巴塱阿美族的托子,也是使用卵石,这“是一种圆形的鹅卵石,大小不一定,只要适于手的把握就行。它的功用在抵抗陶拍拍打的力量,不因陶拍的拍打而使器形有所改变,陶坯加大时,器形也因托子的衬托而随托子的形状加大。W.G. Solheim II 称这种拍打的技术为拍托术(Paddle-and-anvil technique)。这种技术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右手持陶拍,左手拿托子,陶拍在坯外,托子在坯内,托子托住坯壁,陶拍在外拍打;打一下,转动陶坯换更一个部位再行拍打,换位时,托子、陶拍同时更换。继续不停的拍打,直到需要停止时为止。” (石磊:《太巴塱的制陶工业》,《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十期,1960年,第85页。)    
    兰屿雅美族称这种托子为“ipamarun-so-waga”,是采用扁圆形的卵石,使用时“左手持ipamarun-so-waga(托子),将其塾垫于泥桶里面,右手拿paparo(拍棍)由外面拍打,打成粗糙的罐形,此一手续称为paroun。”使用这种卵石作为内衬,除打出陶器的大致形状外,主要也是为了使陶坯质地紧密。(宋文薰:《兰屿雅美族之制陶方法》,《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九、十期合刊,1957年11月,第149-152页。)
    作为“托子”或者“垫子”的卵石,多是规则的卵圆形,因为长期使用,托子的器表光滑,这是判断考古出土卵石是否“托子”的主要依据;如果还有伴出的制陶工具,或者这类卵石就在陶窑附近或者就在制陶作坊出土,则可确认它是“托子”无疑。如此看来,上述考古发现的河卵石,也许并非都是制陶的“托子”; 要看遗址出土的卵石是否“托子”,跟其他石器功能的判断一样,也必须根据它的形状、使用痕迹和共存关系来加以判断。
    应该注意的是,古人磨光陶器,也用卵石,不过这种卵石,也不见得形状一定非常规整,在没有轮制的时代,用卵石做成的磨光工具在陶器表面反复摩擦,即可达到磨光陶器的目的。这样的卵石,在近代汉族农村的陶器制作中,还能看到。(《中国文物报》2013年5月24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