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科技助力南海水下考古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化报 张钺 参加讨论

    近日,海南省文物局发布消息称,在刚刚结束的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中,考古人员新发现海南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文化遗存12处。8月9日,记者从海南省文物局了解到,这些文化遗存还都是位于西沙海域10至30米的浅海区,随着资金和高科技装备的投入,南海水下考古有望向30至60米的深海挺进,并逐步延伸至南海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
        现代科技手段遏制盗采现象
    海南省文物局副调研员黎吉龙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国际文物市场价格上扬,海捞瓷器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暴利催生了海上文物的盗掘。他因多次参加南海水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对盗猎分子盗窃水下文物的行径深恶痛绝。盗猎分子为了获得文物,不择手段,盗采过后,文物遗址一片狼藉,令他们这些专业考古人员痛心不已。在此次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中,考古队员又发现许多明显带有人工痕迹的深坑,盗采行为对水下遗珍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坏。
    为了有效打击海上盗窃文物古迹的现象,海南省文物部门一方面加大了海上巡查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快了文物的抢救性发掘步伐。此外,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水下防护系统——西沙水下文物“无人值守”系统也将于“十二五”期间实施。这个系统系统通过在水底安装报警、警告、声波驱逐系统,使报警数据即时传输到岸,据此实施巡查和查处,以达到整个区域内环境大监控的目的。
        升级技术装备向深海进军
    黎吉龙向记者介绍说,目前的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因技术和资金的原因,还局限在30米以上的浅海区,随着国家扶持的力度逐步加大,潜水装备的不断更新,今后南海水下考古将向30至60米深海区推进。因为这些区域盗猎者因技术原因很少涉及,一旦发现有古沉船,可能就是处“富矿藏”。
    海南省目前有水下资质考古工作人员11名,经过几轮培训,他们都已能独立完成水下考古任务。为了加强水下考古力量,从2009年开始,南海水下考古还联合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有丰富水下考古经验的考古人员一同发掘和探查,经过数年的探索,仅海南西沙群岛海域就发现文物遗存点102处。
    记者从海南省文物局了解到,之前因为没有考古工作母船,每次水下作业时都要租赁渔民的渔船,渔船行驶速度慢,从租赁至到达现场开始作业经常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增强南海水下考古力量,国家如今每年下拨水下考古经费200万元,海南省也下拨配套资金200万元。海南省文物局今年已购置了两艘水上考古快艇,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国家南海水下考古基地 正在稳步推进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做好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国将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将毗邻而建。国家南海博物馆初步选址在海南省陵水县黎安港片区,用地面积约400亩,投资规模约10亿元,南海基地用地面积约100亩,投资规模约3亿元。另外,随着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的加强、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今后对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工作也将逐步展开。
    据介绍,建成后的国家南海水下考古基地将是集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出土文物修复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水下考古基地。国家文物局将同时开展考古研究船的建造、重点海域的专项调查、重要沉船和水下遗址抢救性保护等重大项目,从而构建起国家主导、以沿海海域为主、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