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是学术界一直瞩目的重大学术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降,受到国际学术界有关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研究热潮以及国内考古发掘工作不断进展的双重影响,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科技部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连续列入“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在此影响下,历史学与考古学界的许多学者都参加了这场讨论,结合考古新发现及新理论的引进和讨论,有关论著不断涌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尧舜禹之间联盟的性质、夏代的真相到底如何、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具体途径等重大问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认识。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河北易县清西陵召开了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多位知名学者参与了这场热烈讨论。日前会议菁华论文已结集出版。 李伯谦《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孟世凯《从传说史迹探寻国家起源的问题》、詹子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回顾和思考》、沈长云《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论纲》、范毓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理论探索的几个问题》、刘绪《谈一个与早期文明相关的问题》、叶文宪《“国家”与“文明”辨析》、许宏《再论城市(都邑)是文明到来的唯一标志》、徐良高《文明崩溃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衰变现象研究》、方辉《找寻国家》以及王震中《夏史和夏文化研究的魅力和反思》和陈淳《殷墟研究的回顾和思考》等,分别从理论或者方法论的层面对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整体研究进行了思考。 赵伯雄《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生态》、裴安平《史前中国私有制的基本特点》、郑杰祥《夏王朝的建立与我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何驽《从陶寺遗址考古收获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张国硕等《试论陶寺文化的性质和族属》、彭邦本《陶寺古城——唐虞联盟与夏初中心都邑》、王晖《从楚简〈容成氏〉看传说时代社会组织形态的演变》、杜勇《商朝国家结构新论》、罗运环《荆楚文明起源与楚人早期国家新探》等文多从新发现、新理论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具体状况进行了探索。 方燕明《禹州瓦店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学术意义》、张翠莲等《太行山东麓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王仁湘《彩陶: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艺术浪潮》、朱乃诚《三论陶寺彩绘龙源自良渚文化》、李维明《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试介》、刘源《周公庙“宁风”卜辞的初步研究》、陈立柱《试评〈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等文从不同的层面对涉及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的多个具体问题展开探讨。 相信这本论文集的出版会使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及国家起源研究的最新进展,也相信它会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杨 博)(《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长云、张翠莲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定价:108元)(《中国文物报》2012年6月1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