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地域性汉墓研究的探索与创新——读《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张亚娜 参加讨论

     
    汉代墓葬发现数量多,种类丰富,相关研究也较深入。比较而言,地域性汉墓的综合性考古学研究还很少。《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一书的出版不仅解决了许多学术问题,也为地域性汉墓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内涵。该书以发现、发掘的徐州汉代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及相关资料,对徐州地区汉墓与相关社会内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古学研究,对徐州汉代地域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
    基础研究中,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是通过对徐州两汉封国、诸侯王墓葬及陪葬品等的分析,探讨诸侯王墓墓主归属、与帝陵及其他诸侯王墓的关系、横穴崖洞墓的相关问题等。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学研究主要是对徐州汉墓的形制及陪葬品作类型学研究,进行分期与年代推断,并就徐州汉墓的区域特征及与周边地区汉墓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两方面的研究既体现出地域特色,又全面厘清了徐州汉墓的分期与发展,为其他研究作了良好铺垫。
    “墓葬研究中,对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的研究和对历史的复原,解释是核心,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该书还以徐州汉墓为参考,探讨了徐州汉代社会内容。专门论述了管理机构及社会制度,反映出徐州汉代政治具有较强的封国特色,同时又体现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诸侯王权力下降、地方地主势力增强的政治特点。徐州汉墓对儒家思想、宗教思想、丧葬思想的反映。汉墓中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另外,通过墓葬的修建、陪葬墓与陪葬坑等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视、丧葬思想的转变、家庭伦理的发展及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作者最后提出徐州汉代地域文化具有封国性、不平衡性和趋同性三大特点。对全面认识和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参考。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两汉重要封国所在地,目前已发现、发掘汉墓达2000座左右,其中西汉诸侯王墓发现数量多,且有明显的发展序列。作者提出,徐州地区的横穴崖洞式西汉诸侯王墓时代较早,是在汉代之前特别是秦的葬制影响下、结合本地区凿山为墓葬俗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诸侯王葬制,是在竖穴墓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结论基本解决了西汉横穴崖洞式诸侯王墓产生的问题。中小型墓葬是一个地区墓葬的主体,作者第一次全面分析了徐州中小型汉墓的形制及陪葬品,将其分为五期九段,为徐州汉墓的发掘与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标尺。
    以基础研究为前提,对徐州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物质生活面貌等方面进行论述是该书探索与创新的最突出体现。举例说明:政治方面,作者通过对墓葬形制、陪葬品等的研究指出,徐州汉代等级制度较为严格,诸侯王、贵族、官吏、地主与商人、平民、工匠、奴婢、刑徒等共同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存在女性身份等级与家庭地位的二重性。社会思想方面,作者就学界讨论较多的洪楼汉墓祠堂升仙画像对升仙思想作了论述。社会经济方面,重点对汉代石工手工业,特别是石工工艺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关于这一地区的汉代空墓成因,作者指出,可能与突然迁居、迁葬,或认为风水不吉有关,也可能与本人或家族成员突然犯罪等有关。
    作者在徐州博物馆从事汉墓考古与研究十余年,主持或参与发掘汉代墓葬数百座,有多年的积累、沉淀,书中插图基本为作者自己描绘、修改,务求准确清晰。当然,可能囿于资料及其他原因,也存在论述不够深入的问题。以上研究还有待于新的考古资料来证明和充实。
    (《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刘尊志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定价:108元)(《中国文物信息网》2012年7月20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