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以管窥天 以锥指地——读陈星灿《考古随笔(二)》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尚 恩 参加讨论

    
    早就听说陈星灿博士的《考古随笔(二)》,但一直没有机会读过。前几日偶然在同事处翻看,一篇小文入目,却再也放不下。再加上此书合适的尺寸,合适的篇幅,因此成为我日日在漫长拥挤地铁上的必读之物。
    书中虽是一篇篇小文,内容却涉猎广泛,有对异域文明的介绍,如《玛雅文明因干旱而亡的新证据》;也有对故土文化的剖析,如《良渚兽面纹的构成及其社会心理学基础初探》;有对严肃考古问题的探讨,如《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亦有对趣味小题的思考,如《跨湖桥的陶罐子里煮的什么药》;有对古人生活的认识,如《史前的粟是如何储存的》;更有从今人生活中获得的启示,如《台湾邹族和邵族的拔牙风俗及其对考古学的启示》。虽为一篇篇随笔,却谈古论今,纵横内外,而且各篇不相连属,随便翻开一页,即可进入无障碍阅读,真可谓开卷有益。
    透过此书,我也看到了一个做学问之人的典范。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要疑无疑之处”。陈先生竟能将《中国人刷牙的历史有多久》、《唐朝人讲卫生吗》等大家平日想也不想的生活中的小事也拿来考据一番。而且文中的参考文献《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印度见闻录》《伊斯兰百科全书》《大唐西域记》《印度风俗、制度与礼仪》《一千零一夜》《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集》等等,如此五花八门,竟可信手拈来!作者的博闻强记可见一斑:在不同内容的书海纵横时,总是能将些许东西记在脑中,连缀起来;也透露出很好的阅读习惯:总是要记些读书笔记或是心得下来,并且按照问题,分类储存。想想自己平日读书读过即罢,所以常常是雁过不留痕,合上书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作者的这个习惯倒是不妨借鉴一下。
    本书虽是随笔,却和正规学术文章一样认真地将一篇篇参考文献列出,甚至标出页码,不能不叹作者治学态度之严谨,因为标注这些东西其实很费时费力。但这既是对著者的尊重,也便于读者进一步延伸阅读,实在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情。
    作者是出了名的手不释卷,却不曾想到他如此有心,总能将分散于各处的零散材料缀连起来,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小问题的前世今生。在平常忙碌密集的行程中,他依然保持了高昂的研究兴趣以及对考古学未来和大众问题的思考,《考古就在我们身边》、《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考古》,这不仅是对考古学本质的深度剖析,也是换位思考对公众的理解和认识,是公众对考古学过高期待与考古学本身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的回应,表现出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此外,感受更多的还有作者管天锥地,将研究融入生活的治学态度。“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是知微见著,以具体显现共相。作者通过《灰坑的民族考古学观察》《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用法》《古代华北有象犀》《白与黑》等小问题,旁征博引,窥视古今社会,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真的是达到“生活即学问,学问即生活”的境界了。我虽然也是个考古学博士,但考古还没有融入到我的血液中,而且也还没有发现学问与生活两者相融的途径与方法。作者在本书中透露出的对于考古和生活的态度,无疑为我的困惑打开了一扇窗,令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与我的考古人生了。(尚 恩)(文物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0元)(《中国文物报》2012年6月1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