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走出考古围城——读《梁带村里的墓葬——一份公共考古学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路国权 newdu 参加讨论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考古是个令人激动的行当,但没有人能读得懂或读得下去一部专业考古报告;对于考古从业者而言,考古又是一个总被人误解的职业,有点“曲高和寡”、不食“人间烟火”。这就是考古围城,圈内和圈外的人都很纠结。
    而要走出围城,主要还得靠圈内的人。
    早在上世纪末,曾有一众业内的专家学者们聚在一起出谋划策,力图帮助考古学走出围城,核心议题是考古报告的写法。进入新世纪,“公众考古”成为了一种实践,但如何去表达,对于写惯了发掘报告的考古从业者而言,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发掘在业内很热,业外也出现不少发烧友,但更多民众并不知情。而国内博物馆的展览通常是把文物摆上,附上专家认为合适的解说词,观众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这种展览其实是基于博物馆的展览,不是面向观众的展览。
    《梁带村里的墓葬——一份公共考古学报告》的出版,代表了这样一种尝试——让考古学家领着公众读报告,看文物。这是一种服务意识,用业内人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业外的普通民众。往高里说,这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上对得起古代先民创造的文化,下对得起渴望了解古代文化的普通大众,同时也对得起文物考古工作者自身的辛勤工作。
    服务公众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公众而不是迎合公众,所以,考古报告不是不能读,关键在于怎么样来读。书的序言说,要真正了解考古,“没法绕开考古报告”,这种坚持无疑是对的。这是因为“考古报告里有一次考过发掘的缘起、过程和结果,有记录也有分析,有推理还有结论”,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但是这个体系里面包含了很多不为公众熟知的专业术语,被考古学家们加了密码,不易为非专业读者理解,这是造成“考古围城”现象的原因。
    显然,本书的策划者识破了问题的症结。第一篇文章便是对梁带村M27发掘简报的笺注和破读。这篇简报最初刊登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是一篇优秀但非完美的考古简报,笺注者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未讳言。需要注意的是,笺注者的意图显然不是指摘其中的不足,而在于通过这种大众熟悉的“佳作赏析”、“范文分析和点评”的形式,通过解析这篇简报,传授大家阅读考古简报的方法。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用意不可谓不深。
    笺注者都是圈内的资深人士:北京大学徐天进教授曾执笔撰写过多种考古报告——包括著名的《天马—曲村》西周墓葬部分,并有着20余年考古专业教学与田野实习经验,由他讲析这篇简报,自是游刃有余,胜义迭出。孙秉君,梁带村芮国墓地M27的发掘者、该篇简报的主要执笔者,时隔五年之后由他参与笺注旧作,亦别有意蕴,新见连连。另外两位笺注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杭间教授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蔡庆良先生,分别从美学和古器物学(玉器)角度加以诠释,亦创获颇丰,裨益良多。
    面向普通读者,由专业人士对一篇考古发掘简报进行详细笺注,这是第一次,也是本书不同于一般公共考古读物的最大亮点。
    本书收录的第二篇文章由梁带村墓地的先后两位发掘领队孙秉君和张天恩先生撰写,详细介绍了梁带村墓地发现、申报发掘、钻探、布方、发掘清理、保护、撰写报告等流程的经过,可以看作是对第一篇文章发掘缘起部分的详细说明。虽然文笔和情节可能不像奇幻小说那样吸引人,但真实地记述了考古工作者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整个场景,包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和收获时的喜悦,靡不备收。真正有兴趣于考古学和考古事业的公众朋友,自可从中体会考古工作者的甘苦。这可算作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如果说通过第一篇文章的解析和第二篇文章对发掘经过的详细说明,一般读者已经可以大致了解考古报告的结构和读法、梁带村墓地发掘的经过和收获,已经达到了一般公共考古学著作的要求。但是,本书并不满足于此,还试图带领公众彻底洞悉“梁带村”,了解它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第三至第九篇文章,无疑均致力于此。其中:李伯谦《考古学视野下的两周史》和刘绪《近年发现的重要两周墓葬述评》,为认识梁带村的价值和意义搭建起宏大历史背景;唐晓峰《韩城、龙门山与黄河》则架构起空间背景;在此基础上,朱凤瀚《论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与相关问题》、孙庆伟《解读芮国玉器》、冯峰《梁带村M27出土金器初探》和方建军《新出芮国乐器及其意义》,分别就梁带村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和乐器进行了专门研究。上述诸位先生或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大家、“通儒”,或是术业有专攻的青年才俊,能够将他们的文章毕集一书之中,殊为难得。更为可贵的是,上述诸文既不失学术规范,又不至佶屈聱牙;既方便专业学者引用,又利于一般公众阅读。为深入了解梁带村的发掘收获,及其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做了深入浅出式的详细解读。这可算作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全书以陈曾路先生《博物馆里的“梁带村”——一个展览的研究》收官。陈曾路在北大学考古出身,又在上海博物馆工作有年。作为该书的策划人之一,他以考古学者的素养,站在博物馆的立场,对梁带村进行了观察和解读。凭借这篇文章,读者可以在古今梁带村、村里的梁带村和博物馆中的梁带村之间来回穿越。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副标题中的关键词,“公共考古学报告”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业内的需要专业考古报告,业外的人需要公共考古报告。让业内人左右开弓,在专业之外,做点面向大众的读物,虽然有些勉为其难,但这似乎是走出考古围城的一个有效办法。(《梁带村里的墓葬——一份公共考古学报告》,陈燮君、王炜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定价:89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