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穿越秦巴山脉都让我感到由衷震撼,那气势雄伟的高大山峰、青石叠交的峭壁断崖、水雾迷蒙的深涧幽谷,处处体现着豪迈、磅礴,是阳刚的化身,也是北方大地的精魂。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铁路跨鄂、陕、川、渝三省一市,越秦、巴山脉,沿汉水而直抵重庆,将大山纯朴、文明的气息源源不断输送到途经的城市乡村,那就是襄渝铁路。为了彻底解决西南地区北上之通道,加修襄渝二线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工程,受陕西省铁路设计院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11年8月14日至8月20日对该线路沿途文物点进行考古调查,我有幸参与这项工作。 经过一天的车程,黄昏时分到达了位于汉水中游的白河县,由此开始,逆汉水而上,有十一处古代遗迹需调查落实。秦、巴山脉不但壮丽雄浑、物产丰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令人敬叹不已!这里有距今五十万至五万年前的洛南花石浪旧石器人类遗存,在它的废墟上我们找到了人类起源的根;距今七千年的西乡李家村前仰韶文化是汉水上游新石器文明的典例;汉阴阮家坝遗址揭示了七千年来汉水上游新石器至夏商文化的发展脉络;紫阳白马石遗址的发掘提供了三千年前巴蜀文明在汉水上游留下的不争史实。汉唐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镇、古建筑、古墓葬遗迹,都反映出大山里文明的悠久历史,而沿途陡峭石壁上星点分布的崖墓更是秦巴山文化闪光点。 翌日清晨,汽车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追随着时隐时现的铁路线艰难行进,白河县金銮乡冷水镇月儿潭汉唐墓葬群是重点调查对象之一,山路狭窄坎坷,当车不能通过时,队员们拎起挎包踏上了杂草丛生的小径。大山里迷漫的潮气在八月骄阳照射下如笼中蒸汽一般闷热异常,路旁的草木纹丝不动,一片寂静中只有同伴的喘息声,汗水顺着脸颊、脖颈小溪般流淌,翻过山梁看到路线时每个人已是汗透衣衫。在群山环抱的苍翠山凹里、农田与村落之下,隐匿着这片墓葬群,没有坟丘、没有标志,一千多年的时光已经磨灭了埋葬在这里的先民们留下的所有地面遗迹。顾不上休息,在汗流浃背中我们踏查了墓地周边,确定了勘探范围,使用GPS卫星定位并测量高程后标注于图纸上,系列工作结束后大家不禁深深吁一口气,看来汉、唐时期汉水流域丧葬习俗与关中地区吻合,仍为竖穴或洞穴埋葬方式。下一步的考古勘探将使墓地资料更加完备,为保护提供坚实基础。千百年来,这山山水水养育了人类,延续了文明,又成为生命的最终归宿。衷心希望昂扬的汽笛声不要惊扰地下亡灵沉沉的梦乡。 紫阳是汉水上游一个美丽的地方,以盛产茶叶而闻名。古时因靠汉江,水运便利而成为深山里的商品集散地。如今公路、铁路运输早已取代了古老的船舶,但山城中依然留下了昔日繁华商业的一抹余晖。这里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们专程参观了紫阳清代西北五省商会会馆故址。它建于任河与汉江交汇处的小镇上,驻足远眺,青山绿水托衬着小镇里粉墙黛瓦的房舍,青石铺垫的道路,古朴中透出无限恬静。一条悠悠颤动的索桥横跨河面,桥头便是会馆南门,三进院的建筑坐落于河南陡立的岩岸上,走进大门,两株合抱粗的丹桂将浓荫撒的满院皆是,高台大堂上四壁绘满精工制作的三国故事图,虽历百年沧桑而光彩依旧,是难得一见的壁上丹青。如今,在陕西省文物局主持下,一群中外文物保护专家正在脚手架上辛勤工作。陪同我们参观的那位年轻的地方文物工作者,侃侃谈着保护计划,谈着未来古镇的复原,从他眼中我看到了信心、热情、敬业,他们是大山里文明的守护者,也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和未来。 调查的最后一晚宿在一个小山村里,这儿出人意料的富足安宁,瓜藤花蔓掩映着竹篱柴扉,白色农舍旁绿荫婆娑,院中木桌上一壶清茶香气四溢,悠闲恬淡的气氛让我想起桃花源的幸福生活。屋旁有条山上流下的小溪,傍晚时分坐在溪边,将双脚没入清澈的水中,依石仰望着蓝天上静静飘浮的白云,用心去体会水花轻柔的抚摸,一股沁凉之意从足下顿入心田,酷暑、辛劳均随行云流水而远去,留下一片清明世界,鸟语花香。忽然,一阵凉风掠过,打断了如水思潮,原本晴朗的天空已是风起云涌,隆隆的雷声、闪烁的电光揭开了山雨将至天呼地应的壮观场景,瞬间,铜钱般大小的雨点劈面砸来,我们聚在屋檐下惊心动魄地瞠视着倾盆大雨、雷电交加……远近山峦在滚滚乌云中时隐乍现,大雨仍在继续,为了安全,电闸被关闭,一根根红烛照亮了晚餐的饭桌,吃着鲜美的竹笋炒腊肉,品着农家自酿的玉米酒,窗外风雨声、后山竹涛声、门前溪水声相应交融,为这独特的烛光晚宴奏出一曲巴山夜雨销魂曲。 第二天雨过天晴,薄纱一般的岚气半掩起挺峻的高峰,使群山显的分外妖娆,告别了七天来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汉江,告别了穿山越水伸向远方的襄渝二线,踏上北去的归程,大家心中都有几分不舍之意。山地考古调查确实辛苦,但那山水之中蕴藏的自然真谛、文化遗风、人事情怀却令人感悟至深,久不能忘。它们才是这巴山汉水的精髓与灵魂。(《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0日3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