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主要文化区的文明化进程均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区域聚落形态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一些地区出现由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大型中心性聚落、若干次级中心聚落和大量一般聚落构成的等级分明的聚落群:中心性聚落出现需要耗费大量劳力的大型公共建筑和随葬特殊用品的大型墓葬。种种证据表明,已经出现可以控制一定地区和大量人口的政治组织以及掌握了世俗和宗教权力的社会上层。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始相继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以晋、陕、豫交界地带为中心区域的庙底沟类型在其所处的时代(距今约6000年至5300年)居于领先的强势地位,庙底沟类型彩陶蓬勃扩张。分布范围北过长城、东临大海、南越长江、西至甘青,成为中国史前时代第一个繁盛期的最绚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但是长期以来,因为缺乏考古学证据,对于庙底沟类型的社会结构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河南西部的灵宝地区是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地带。目前发现的庙底沟时期大型中心性聚落多聚集于灵宝境内,西坡遗址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者之一。为了探明庙底沟类型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复杂化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从1999年开始对西坡遗址进行了六次发掘,连续发现特大房址、壕沟、墓地、大型墓葬,屡次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瞩目。 在2002年至2004年的发掘中,遗址中心部位发现两座特大房址,其中房址Fl05外有回廊,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房址Fl06室内面积达240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两座单体房屋建筑遗迹。两座房屋建筑技术复杂,Fl06居住面下有多层铺垫,地面和墙壁以朱砂涂成红色。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建筑技术和特殊的位置均显示两座房屋不是一般的居住址,而应该是整个聚落举行大规模公共活动的场所。 2005年至2006年期间,联合考古队对居住区南部的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墓葬34座。其中特大型墓葬M8、 M27、M29等因其规模、结构和特殊的葬俗,再次使西坡遗址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墓葬M27为带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约5米,宽约3.4米,头向西偏北。墓室位于墓圹的正中,其底部距墓葬开口约l.5米。墓室两侧为生土二层台,宽约l.3米至l.4米,高约0.5米。墓室东部,即墓主脚下的位置,为一近圆角方形的脚坑,边长约l.6米,深约0.5米。墓圹内全以青灰色草拌泥封填。泥质坚硬,似经夯打。泥中保存有大量清晰的植物茎、叶的印痕,经专家初步辨认,泥中杂有十余种植物。 墓室和脚坑上均发现木盖板痕迹。因为草拌泥密封效果很好,盖板搭在二层台上的部分腐朽后留下的板灰痕迹非常清晰。盖板跨过墓室的部分因上方草拌泥的下沉,折断塌陷。保存状况不佳。经现场仔细辨认,墓室上共盖有l6块木板,长1.78米至2.33米,宽0.2米至0.29米,厚度不明。脚坑中盖板塌陷严重,原来的结构不明。木盖板下普遍垫有一层夯土。估计盖板原来厚度不一致,为了使各盖板上面整体上基本水平,在铺设前,先垫了一层土,然后将木板放置在土上,通过夯打木板和垫土找平。盖板完成后,又在其周围填土。并夯打坚实,使得盖板被箍在夯土中,不会发生位移。墓室部分的木盖板上发现有覆盖编织物的痕迹,类似麻布。M27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身边未见任何随葬品,脚坑中放置了9件陶器,包括一对大口缸、一对簋形器、一套釜灶、一壶、一钵和一杯。两件大口缸上腹部均有彩绘图案,其中一件唇部有朱砂痕迹,缸内填土中有涂抹朱砂的细麻布碎块,推测缸口原来可能有涂朱的麻布覆盖。 西坡大墓虽然规模大,结构复杂,但无奢侈品随葬,与同时期山东大汶口文化、辽西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凌家滩遗存和长江中游大溪文化晚期中动辄出土数十件精美玉器、陶器等随葬品的高等级墓葬相比显得“寒酸”。但这些大型墓葬的发现仍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西坡遗址特大房址,表明出西坡社会对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视。大型墓葬的发现,又反映西坡社会重视墓葬规模、丧葬仪式,不强调奢侈品的社会风尚。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庙底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显著特点。这些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迥异的特点,对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对中国第一个王朝最终在中原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