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考古工地已经十天有余了,深夜里辗转反侧。“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听着寝室窗外的风雨声,虽然没有梦到什么铁马冰河,却不由地回想起了两年前刚刚来到吉林大学,开始接触考古学这一学科的时光。那时真的是对大学生活很懵懂,对考古学、博物馆学更是知之甚少。通过两年来的专业学习,知道了田野考古实习是最重要的一门实习课。对于田野考古实习,既憧憬又恐惧;既向往快一点去工地亲身体验并感受考古,又因为信心不足而希望它能够晚一点到来。有希冀,有雄心,也有疑惑与担心,这种复杂的心情始终伴随着大学的前两年生活,脑海中总在幻想着未来的考古实习的一切。 7月15日来到了考古工地,一切憧憬都变成现实,感觉身边的一切是那么的不习惯,颠簸的土路,低矮的平房,空旷的院子,高高的玉米,喧闹的鸡舍,刺鼻的猪圈,充斥耳边的犬吠声,不算干净的厕所,还有屋里屋外纷飞的各种虫子……二十一年来习惯了城市、学校生活的我,感到了莫名的恐惧和踟蹰,内心很是复杂,太多的第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离开了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一切,原来会这么不习惯。 选定发掘区,打点定位,精准测量,布设探方,反复校准,开始发掘,一系列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感到责任在肩,明白了考古发掘工作需要的是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每天早上,我们迎着升起的朝阳奔向工地,满怀干劲与力量,清晨的曙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每天晚上,我们背对着徐徐落下的夕阳,带着一身的劳累和满心的收获,傍晚的彩霞映红了归来的身影。这些天来,走在上工与下工的队伍中,在眺望与回首中,我也渐渐习惯了实习生活的苦与乐,初来时的彷徨烟消云散,原来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实习生活,那就是苦乐交织。考古虽苦,但苦中有乐,方显乐之不易,乐之甜美,乐之真实,考古无涯乐作舟。7月20日下午,“黑云压城城欲摧”,天空骤然失色,狂风大作,暴雨将我们困在了工地上不能离去。面对着肆虐的暴雨,大家一起撑起了一块超大的尼龙布,有的用手,有的用头,有的用铁锹,有的用木桩,个子高的同学站在中间,个子矮的同学围在外圈,形成了一个简易的避雨“小帐篷”。大家紧紧的相互挤靠在一起,没有逃脱,没有抱怨,不离不弃,相互取暖,说着开心的话语,哼着欢快的歌曲,恶劣的天气并没有让大家的意志消沉,反而更激起了高昂的斗志。每当一阵又一阵的大雨袭来时,豆子般大的雨点重重地砸在“小帐篷”上,大家高举的胳膊虽然酸痛但依然在苦苦支撑着,尤其是个子最高的男生,一直举着双手在雨棚中间奋力的支撑着,此时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即使双手再疼,身体再冷,也有了无尽的动力。一个小时后雨渐渐小了,我们终于踏上了归途,农用车上没有遮雨的顶棚,大家就在车上用手搭起雨棚;没有上车的扶手,老师们伸出双手拉我们上车,大家紧紧拥挤在狭小的车厢之中。“归途”同样惊心动魄,汽车时走时停,暴雨和淤泥让我们一路上前仰后倒,一时下车“修路”,一时上车“赶路”。一路上,处处是风声、雨声、树木的摇曳声,歌声、笑声,还有汽车的发动声和同学们的歌声…… 回到了寝室,看着湿透全身的大家,看着饭桌上大家举起的酒杯,看着王老师额头上几道“蚕蛹”式的皱纹,我终于明白和理解了考古生活的苦与乐。一杯酒,一句话,一首歌,一切困难灰飞烟灭。 转眼间,来到工地已经十余天,我已经渐渐适应了工地生活,平心静气的对待考古实习,心无旁骛的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充满激情地期待着未来的日子。回想近十几天来老师们的言行,遥想考古前辈们的钻研奋斗,未来无论是一路荆棘、坎坷曲折,还是一帆风顺、稳定平坦,我都会坚定从容,无惧困难!我也更加理解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活跃思想”的含义。 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九十年,中国的考古学事业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同时走向世界。虽然将来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会选择离开考古事业,但毕竟我们现在是吃着相同的饭菜,喝着相同的井水,同甘共苦,紧紧相依,是一群有着壮志豪情的考古学子。无论怎样,考古工地都将留下我们无悔的青春。 风停了,雨住了,夜的宁静中,仰望苍穹,我想起好多好多…… 2011年7月25日深夜于考古工地寝室(《中国文物报》2011年9月23日3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