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位于山东省章丘市曹范镇叶亭山村,从济南市沿经十路东行过G309收费站,遇第一个十字路口南行约3.7公里即可到达。兴国寺于1979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有正门(天王殿)、东西旁门、东旁门内侧照壁、东配殿(关王殿)、西配殿(灶王殿)及大殿等7座建筑。 2010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拨付专款对兴国寺现存建筑进行维修,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对工程进行技术监督和指导。工程按照原位置、原形式、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进行修复,在维修中对近代所建的照壁进行了拆除。目前工程已进入到尾声。 兴国寺内现存最早的遗物为大殿内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并经专家论证,为隋代造像。根据章丘县志记载,兴国寺始建于元代。现存东配殿关王殿前墙上镶嵌的清顺治六年石碑记载:“…此寺建于元…”。但按正常的营造程序,必须先将石造像安置到位后,才能立柱架梁,因此,兴国寺始建年代可追溯到隋代。大殿内槽当心间南面东西石柱上有“□□济南府…”的题记,前两字被后人损坏,但分析其残损形状,所指应为北宋济南府。大殿面阔进深之比约为1.4:1,进深高度之比约为1.3:1,斗栱立面高度与柱高之比约为30%,尺寸比例关系带有明显的宋早期建筑特色,另有石柱柱身为十二棱,有收分、卷杀和侧脚,柱底石鼓下为宋式莲花柱础,外槽柱顶、平槫和屋脊均有升起,栱眼壁为编竹造,山面博风设悬鱼,虎头纹饰勾头,大殿阶基有剔地突起的角兽石,屋面举架平缓等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的法式特征。因此,根据上述题记及建筑的法式特征,我们断定兴国寺现存建筑重建年代为宋代。正门天王殿南券门上方有石匾额一块,上书“兴国寺”三字,左侧刻有“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天王殿”字样。在西配殿灶王殿北侧,为重修天王殿记述碑,有“…其寺创建以来,至今有数百年…,大明正德十四年九月(1519年)吉旦立石”的记载。在东旁门前原照壁的下花碱石上,为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兴国寺碑记”。通过上述三处记载说明兴国寺在明清时期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修缮。 现寺院坐北面南,以大殿内隋代石造像为中心,平面布局基本保持重建时的原貌,其东西广35.62米,南北深47.62米,占地面积169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20平方米。 正门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3间,进深1间, 通面阔8.60米,通进深4.26米,通高6.30米,总高7.25米。外墙体东西广9.65米、南北深5.10米,建筑面积49.22平方米。前后墙内设檐柱施五架梁。硬山黑瓦顶,南坡筒瓦240×125×60毫米、北坡340×145×70毫米,板瓦155×150×40毫米。明间前后各有一个券门,南券门宽1.37米、高3.40米,北券门宽1.18米、高3.28米,券脸均有雕饰。墙体外皮为清水墙,用320×155×65毫米青砖砌筑,下部花碱用岩砌筑,高0.83米。室内为混水墙,下花碱南北墙为两层砂岩砌筑高0.81米,东西墙为乱石砌筑,原有神像台座。下花碱之上砌有三层线砖。室内木构件遍施彩绘,样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据特征分析,该建筑为明代遗物。 东、西旁门 东、西旁门基本相同,面阔进深各一间,通高4.45米,总高4.80米。五檩山墙承重,卷棚硬山黑瓦顶,筒瓦260×120×60毫米,板瓦155×150×40毫米。外墙体东西广3.03米、南北深2.80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墙体外皮为青砖墙,用340×160×75毫米青砖砌筑,下碱用砂岩砌筑。内墙面原为清水墙,现用灰泥抹面。该建筑为明代遗物。 关王殿、灶王殿 关王殿和灶王殿分别为大殿前面的东、西配殿,其台基大小、构架特征、装修装饰和建筑体量等,均按统一样式营造。其共同特征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7.80米,通进深4.17米,廊深0.73米,通高5.66米,总高6.47米。外墙体南北广8.90米、东西深5.20米,建筑面积46.3平方米。前后檐柱施五架梁,前面悬挑出檐廊,硬山黑瓦顶,筒瓦260×120×60毫米,板瓦155×150×40毫米。前檐柱头设悬臂梁,内伸入五架梁下,外承挑檐檩,檩上承檐椽,构造轻盈独特。墙体外皮为青砖墙,用280×155×70毫米青砖砌筑,下碱周圈用砂岩砌筑,高0.465米。内墙下碱为青砖墙,高0.67米,上身为混水墙。台明陡板用砂岩砌筑,高0.60米。室内梁架、檩枋施彩绘,地仗为单皮灰,式样单一。该建筑为明代遗物。 大 殿 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通面阔17.75米,通进深12.37米,通高9.24米,总高10.45米.。外墙体东西广19.07米、南北深13.72米,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平面布局为金箱斗底槽,前有月台,大木构架为十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彻上露明造,屋面举架约为6举。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双抄计心造,当心间补间铺作2朵,其他补间铺作1朵,斗口115×170毫米,相当于宋《营造法式》中的6等材。歇山灰瓦顶,筒瓦340×155 ×70毫米,板瓦320×(250~220)×65毫米。正脊为龙脊,高380毫米,垂脊戗脊为通长等高的花脊,高230毫米,没有戗兽和走兽。 该建筑墙体外皮为明代常用的330×160×75毫米大青砖墙,下部墙壁地面以上用砂岩砌筑,再下为青石,应为两个时期营造。阶基用五层料石砌筑,下部四层为青石,上部一层阶条为砂岩,同样为两个时期营造。西面一块青石阶基为功德碑,题记年号已难以辨明。在建筑阶基上刻字记事的做法盛行于宋元以前。上述情况可以说明,青石为始建或重建时期的遗物,砂岩系明代遗物。通过地面的局部发掘,发现了两个时期的地面,上层为上世纪50年代用河沙铺墁的450×300×60毫米土坯地面,下层为350×350×73毫米青方砖地面。石造像的基座仍埋在青砖地面以下。造像为单体石造像,地面以上高5.3米,按唐代营造尺计算,约为1丈7.7尺。室内前槽柱础为莲花柱础,与青方砖地面标高相同。其它柱础为石板,石板之上为石鼓,这些石鼓顶面与青方砖地面为同一标高。由青方砖地面和砂岩阶基的标高关系可以明确推断,两者均为同时期遗物。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题记记载,可以断定大殿在明代正德年间曾经大修。此次的大修仅抬升了莲花柱础、阶基角兽石和室内外的标高,保存了宋代重建时期的地盘柱网布局和原构架方式,利用了原铺作和大部分梁栿,这就使屋面的举架也基本保存了重建时期的原貌。因此,该建筑应定为宋代遗物。在清嘉庆年间修缮时,前后檐更换了八组铺作。大殿室内木构件和编竹造栱眼壁上的抹灰均施彩绘,做单皮灰地仗。彩绘等级较高,样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部分彩绘为明代遗物。 兴国寺保存至今已历经一千多年的时间,它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济南古代行政区域的发展和变迁,济南地区的佛教发展和历史的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寺院以隋代石造像为中心,其平面布局基本保持始建原貌,特别是现存大殿的营造方式充分体现了宋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它不仅是济南市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同时也是山东省现存木构建筑年代较早、体量最大的一组佛教建筑,对于研究宋代早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19日6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