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当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都市快报》共同策划了一场公共考古活动。 自6月8日《都市快报》刊登报名信息当天,考古所办公室电话就被报名者打暴,每一位打进电话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那幸运的二十分之一。一天下来居然涌进了二百来个电话!原本三天的报名时间,不得不在接了一天的烫手话筒后嘎然而止。 “又是暴雨!”梅雨天气成了这次活动的一大隐忧,但早上的那场暴雨并没有浇灭考古迷们的热情,他们依然早早地来到约定的上车地点。 今天给考古迷们一试身手的古墓是余杭玉架山遗址第216号,它位于余杭临平山北麓。自考古所的楼航副研究员进驻工地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大雨过后工地上布满的一口口“水塘”就是他与工人们三年辛劳的杰作。 雨后的工地空旷而静谥,杂草丛生的平地上水光潾潾。昔日的田地现已成为一片“泽国”。远远望去,远处“横卧”着一个用毛竹杆子搭起的简易塑料布棚子,这就是这次活动的中心——玉架山遗址216号墓。不远处还有一间茅草屋,似乎是良渚先民特意留下的。 按照惯例,下雨天气考古人是不干野外活的。但为了做好这次活动,楼航领队早几天就找人搭起了这个棚子,保护起了这个墓穴,防止梅雨天雨水的灌入。他与工人们一起刨去墓穴的表层泥土,直至距离墓穴底部几厘米,就等着今天考古迷们来“揭幕”。 棚子不大,只能容下六、七个人。第一个打进报名电话的退休工程师毛先生与孙子一起冲在最前面,身后紧跟着五、六位小同学,他们组成了本次公共考古的“第一梯队”。他们每人手拿一支工作人员为他们准备好的竹签,在考古人员的指导下,急切地挖掘起来。不一会儿,毛先生第一个挖到了一支良渚玉簪,花甲之年的他欣喜若狂,竟象孩儿般地手舞足蹈并吼叫着“我挖到宝贝啦,我挖到四千年前的宝贝啦。”引来记者们相机、摄像机镜头对他一阵狂拍。 ![]() 张能斌先生是位60多岁的钢琴教师,他很喜欢历史,到考古现场做一次发掘是他的梦想。当他报名入选后,他为这次一生中难得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衣服、裤子、鞋子都是有备而来,再泥泞的路,再一身的泥巴他都不怕。他还随身背了摄像机,打算记录下这梦圆之日的每一个瞬间,准备把记下的一切发表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与大家分享。在回程的车上他还不忘请大家进他的博客参观。在这次活动中,他的耐心让他得到了收获。在别人剔过的泥土下,他耐心细致地挖掘,居然发现了一段良渚玉管!正如他在调查问卷中所说的考古需要耐心。这是耐心得到的回报。 “感觉真考古”。这是他们本次活动发自内心的感受。 狂喜的毛先生在发现玉簪后竟直接把它挖起捧在自己的手中,犯下无心之错。边上的楼航领队见状立刻制止了他。按照考古流程,在把文物取出前,必须先留下它原来的面貌。一要拍照,二要绘图。做完这些之后才把文物从土里取出并编号。 小朋友周全今天也有些失落。他平时最喜欢用小铲子挖土,今天他特意为这次活动带来了他那把心爱的小铲子准备好好干一场。可哪知在现场它却无用武之地!听了方向明老师的解释之后他终于明白,当考古除去表面土壤进入文化土层后,常用的工具不是铲子,而是竹签、刷子一类。竹签能让文物露出土,刷子则把文物表面的浮土刷去。不过随着自己“新发现”的到来,他的那个失落瞬间消散,换而是情不自禁的喜悦。 ![]() 真可谓童言无忌。在回程的车上,当大家让一位小同学谈谈今天有什么遗憾时,他居然说:“我原来以为挖到宝贝就可以拿回家的!”在一旁的沈岳明书记赶紧解释,“地下挖掘出来的文物属国家所有,不能私自带回家。”引得大家一阵哄笑。不过为了填补他那个小小的“缺憾”,所办公室吕苗英赶紧拿出今天为考古迷们准备的小礼物——良渚玉器小挂件为他递上。他稚嫩的脸上顿时笑开了花。 这次公共考古活动虽然天气不佳,田土泥泞不堪,但在野外的两小时里居然滴雨未下,也算是老天对考古迷的眷顾吧。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了解了考古发掘的流程、方式,体会到考古工作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了发掘文物的快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