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与传承——《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论证会侧记 在今天的福州市中心,至今还保存着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古代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中最为著名和完好的要算从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被概称为“三坊七巷”。其具体位置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这一带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经过历代延续与不断更新,至今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其中包括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吉庇巷、谢家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南北贯穿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从古至今一直是社区中的商业街,鼎盛时期,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也被誉为福州的“琉璃厂”。 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业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清至民国的辉煌期,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代表,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三坊七巷也曾经面临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下,它最终被抢救保护下来了,在国家文物局、福建省和福州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保护与管理不断升级,并由省、市政府投资45亿元进行保护整修,使得它渐渐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带着文化遗产的尊严,融入社会,惠及民生,成为福州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2009 年,三坊七巷入选由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举办评选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当时的评委专家对三坊七巷的评语是,这是“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2010年7月,有关方面委托清华大学主持制定《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2010年11月1日,在福州举行方案的论证会,探讨以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理念,推动三坊七巷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传承、利用方面迈出新的步子。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段勇司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王景慧,福州市原市长郑松岩,市委常委、副市长朱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中国文物报社曹兵武副总编,福建省文物局郑国珍局长以及社区代表同利肉燕传承人陈君凡等参加了论证会。 清华大学张杰教授代表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介绍了方案及有关的规划理念与实施要点。该方案以《福州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全面实施为前提,借鉴先进的博物馆理论和经验,鼓励各界团体和人士积极参与,努力使保护、研究和教育互动,社区与博物馆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突破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的组织模式,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模式重新组织保护与展示等传承工作,将三坊七巷建设成“展现传统建造工艺的建筑博物馆、忠实反映社区发展历史的地志博物馆、传承社区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博物馆”。与会领导和专家高度肯定了规划方案,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王景慧说,1994、1995年就开始关注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过去被确认为是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现在又提出建设社区博物馆的概念,认识在不断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博物馆做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社区博物馆更提示出了保护内容上的差别,是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扩展和深化,它把文化空间引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空间既是保护内容,也是展示空间;不只是文化场所,更是社会环境,是人的因素、社区的内容。文化空间是社会人文环境,是社会、文化传承的前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利肉燕传承人陈君凡说,同利肉燕之前一直在三坊七巷南面的澳门路经营。三坊七巷进行文物保护整治之后,迁入了环境更好的南后街店铺,很多外地人、尤其是台湾朋友慕名而来,专门来三坊七巷找同利肉燕。服务游客的动车开通后,来的人更多了,这对老字号、传统工艺的传承很有意义。 郑松岩说,现在提出在三坊七巷建设社区博物馆,很有必要,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去年,李源潮同志来此调研时指出,三坊七巷的保护对福州构建和谐社会很有意义。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时更为重要。 宋向光认为,在三坊七巷建设社区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博物馆界一直在思考博物馆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如何跟人的发展、居民、社会发展挂钩。社区博物馆是一个很好载体,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几年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热点。三坊七巷做的工作与规划体现了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段勇认为,社区博物馆从狭义上说就是在社区里面的博物馆,从广义上说则是将整个社区作为博物馆。三坊七巷二者兼有,但重点在广义上。广义的社区博物馆属于新博物馆类型。传统博物馆强调作为客体的展品,主要关注的是过去;新型博物馆则强调系统,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更多地关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新博物馆突破了场馆的束缚走进社会、突破了展品的束缚走进文化脉络与社会环境、突破了过去时空的束缚走进现当代,真正是“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新博物馆主要包括社区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随着发展,二者在本质上越来越合二为一。生态博物馆是将博物馆看成一个生命系统,而社区博物馆则将其看成一个社会系统,角度不一样,但都是活态的。 曹兵武认为,三坊七巷在当代都市中能够得以很好地保存,延续了城市之根。但是文化工作者、文博工作者应该努力赋予其魂,探索让遗产融入生活、融入发展的保护模式。没有魂的遗产,将是空壳,今后还会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这根还有可能断裂。赋予三坊七巷这样的“城市之根”以“城市之魂”,社区博物馆的建设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工具,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新博物馆学倡导的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概念能将自然与人文遗产、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等综合起来保护和传承,在三坊七巷这样一个文脉一直没有中断的历史街区,在先进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大家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宋向光建议:1. 在重视展示三坊七巷历史的同时,将三坊七巷的精神带向未来,为社区发展服务。2. 在全球化时代,三坊七巷在保持本体历史与特色的同时,能够开放地包容世界。3. 社区博物馆的成败,社区成员及参观者都是整个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员。4. 现在可以着手进行现代居民社区生活的资料收集和记录工作,为了明天收藏今天。5. 三坊七巷可成为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像西班牙的毕尔巴鄂一样,一个博物馆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段勇建议:1.三坊七巷有200座明清建筑,这是它作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势,但是从社区博物馆来看,强调的是一个活态发展的脉络,仅有明清古建筑是不够的,应该在拆除不和谐建筑的同时,也适当在非核心区保留个别有代表性的近代、现代甚至当代建筑,留下各个时代的痕迹,以保留完整的社区记忆和活态的文化脉络。 2.社区民众是社区博物馆的主人,应该参与到社区博物馆的策划、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不能只是被动参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区民众自治因素的社区博物馆很难说是成功的社区博物馆。 王景慧认为,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应建立“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对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修复和展示,强调其真实性、完整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其他内容——主要包括格局、风貌等,应强调原貌保护。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规定的保护的新形式。三坊七巷内有大量历史建筑。对它们的保护应强调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在街区功能上,应结合保护和展示。南后街是商业街,但大量坊巷内部应以居住功能为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强调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的保护一是保护物质性的文化场所;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尊师重教传统,这不同于通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强调发展。 他还提出以下具体建议:1. 三坊七巷内历史建筑的维修,还有余地,可以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外观保护其历史风貌,强调原貌保护,而不是原物保护。内部如何使用,可以再做文章。2. 切实研究措施,保障人的延续,这是保护文化延续的基础。要提升到理论、指导思想的高度,这是成败的关键,是社区博物馆存在的基础。3. 历史街区保护的是外观的整体风貌,与文物不同,二者要区分。对文物和历史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提到的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可以保留、改善;不协调的建筑处理方式有三种,即拆、降层、整饬。多种处理方式可以减少很多矛盾。 曹兵武认为,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博物馆在可移动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和利用、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难度更大。在三坊七巷引进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就应当在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更多地借鉴博物馆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首先,无论保护和展示都要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可以用博物馆手段画龙点睛地展示出长期以来人们在此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人文荟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对于引进到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项目等要强调与遗产社区的兼容性并突出特色,原生的与引进的要能够区别开来,防止旅游地点商业服务、纪念品销售等的千篇一律。在博物馆的设计、规划上要高起点,但在实施上要有条不紊,不要太快。特别是,社区博物馆是活态博物馆,要使管理者、社区居民、游客都能了解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和正确的做法并参与其中。最后,要加强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真正探索出一条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综合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来。 郑国珍局长认为,三坊七巷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可促进对三坊七巷社区的框架、构成、活力、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希望三坊七巷能建成首个带有社会学、人类学意义的社区博物馆,在社会的再教育方面、民族的社会发展史、以人为关系的宗族血缘纽带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福州市原市长郑松岩建议:1. 三坊七巷是里坊制的活化石,要深入研究里坊制的核心内容、演变以及其组织形式和城市空间布局间的关系。当时怎么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值得探讨、发扬,有深远的社会学意义。2. 现在三坊七巷商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建议不要再在上面继续做太多工作,可以通过引导市场提升商业水平。少做急功近利的事,要真正把这里的人文传承、发扬下去。这就要求三坊七巷社区要有足够的人气、相当数量的原住民。 3. 延伸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内涵,将周边的遗产资源、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纳入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保证社区博物馆的多元性、立体性。 大家认为,做好社区博物馆,三坊七巷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朱华在发言中感谢国家文物局和各位专家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工作和社区博物馆建设的大力支持。她表示,要认真研究和深入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把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利用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单霁翔认真聆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说,每次来三坊七巷心情都不一样。2005、2006年时,觉得能够保下来就是最大希望;后来再来,就是希望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在城市遗产的保护方面能够创造一些经验。这几年,则希望三坊七巷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尊严,成为促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并惠及当地老百姓。这次来感觉很欣慰,应该说这几年的愿望都实现了。现在的三坊七巷不是仿古一条街,不是布景一条街,不是纯粹的旅游商业街。不少地方的仿古街拆除了真实的遗产,全部是仿古的建筑,而三坊七巷主要还是真实的历史建筑;布景一条街是为拍电影做的;旅游商业街是为旅游购物消费服务的,业态单一,这里则是一种很正常的业态,老百姓和本地商业老字号经营者比较多。 张杰教授主持的《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是我见到的国内关于社区博物馆的第一份规划文件,对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挖掘让人感觉三坊七巷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街区实属少见。 曾有人说,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失败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生态博物馆还有很大潜力,苏东海先生为生态博物馆的引进、探索和实践贡献很多。以往我们选择的生态博物馆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是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时代(人均2万美元以上)提出的,而我们建设生态博物馆的侗寨农民人均收入只有500元,经济基础差距过大。今天更应该推广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应是东部地区。福州2000年人均收入约1500美元,现在人均约8000美元。在这种经济大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希望在东部地区开展一些试点性工作,例如一处城市型的社区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一处农村型的生态博物馆——浙江安吉,将来如有可能在长春开展工业生态博物馆的试点。三坊七巷如果能做成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博物馆,意义将会非常重大,希望它能成为社区博物馆的样板。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地区不一样,每个社区也不完全一样,要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三坊七巷也必须走出自己的、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三坊七巷已经是历史文化文化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现在做社区博物馆,各种身份是相互促进的,社区博物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这次规划提炼的58处文化空间内容,非常令人振奋。 对于规划,我有如下具体建议: 1. 社区博物馆应是文化景观和文化空间的整合。文化景观讲的就是物质遗产的概念,文化空间更加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应注意文化气息和商业氛围的平衡。商业氛围在三坊七巷不用营造,市场会推动,但要加强引导,注重特色、地方性、多样性。政府的支持可体现在多种方面,如市政基础设施、环境营造等。在三坊七巷保护问题上,政府要算大账,算三坊七巷给福州、福建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而不能仅仅盯在三坊七巷自身的效益上。 2. 扩大社区博物馆范围。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应是鱼骨状的,而不是一条街。扩大容量是指扩大可开放的院落,很多住户都可以开放展示、参与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传统院落、原住民都应保持一定的数量。 3. 现在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社区活力、凝聚力上,加强公众参与。同时,深入挖掘代表三坊七巷的品牌——包括买的、吃的、用的,以小见大。三坊七巷应多发展一些定期的、多样性的社区活动,如开办三坊七巷文化讲堂、民办博物馆地区性节庆活动等。社区博物馆的宗旨就是构建和谐社区、重塑邻里关系。 大家都很赞成规划方案,认为方案坚持了系统保护、原地保护、活态保护、自我保护、开放性保护、发展中保护、可持续保护的原则。建议在吸纳大家的观点、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努力将三坊七巷建成我国首个整体传承城市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社区博物馆。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5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