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恢复 1.苫背 灰背做法分为修补加固旧灰背和重做新灰背两种。修补加固旧灰背时,先在开裂较大的部位用气泵将裂缝内吹净,用清水将破损处湿润后用生石灰浆均匀涂刷,然后用100:5大麻刀灰找补开裂部位,并刷浆擀轧坚实。小裂缝部位用油满灌缝。 2.垫囊 太和殿屋面按原做法采用纯白灰(熬炒灰) 瓦。原 瓦灰最厚处约30余厘米,为了避免灰层过厚造成干缩不均和开裂影响屋面质量,并使 瓦时灰层厚度基本一致,本次施工在原灰背上先用熬炒灰(生石灰:麻刀=100:3)铺苫垫囊层,过厚处使用垫囊瓦。屋脊扎肩时前后坡搭麻辫(扎绑绳),间距60厘米,长度为每坡6米,共12米,压入垫囊灰中,防止滑坡。 3.(补字) 瓦 (1)分中、号垄。在前期拆除瓦面时,已将各垄位置分坡编号画在仗杆上封存, 瓦前,按仗杆记录的垄位置回画到屋脊处灰背上。 (2)冲垄、栓线。在前后坡两端边垄位置栓线、铺灰,各 两趟底瓦,一趟盖瓦,底瓦疏密满足三搭头,做到囊向一致。以两端边垄盖瓦熊背为标准,在正脊、中腰、檐头栓3道线,作为 瓦的高度标准,由于太和殿坡面长,因此多栓2道腰线,共5道线。 (3) 瓦。 底瓦首先要开线,在底瓦的左侧栓 刀线。 瓦时窄头朝下,从下往上依次摆放,底瓦密度为一筒二五,做到三搭头,檐头和脊部符合“稀 檐头密 脊”的规则。底瓦灰饱满,瓦正不偏斜,合蔓不喝风。檐头3块底瓦、勾头及老桩子瓦要坐麻刀灰,密实饱满。底瓦摆好后背瓦翅,要求背足、摁实。背完瓦翅,在底瓦垄之间的缝隙处用大麻刀灰进行扎缝。 盖瓦也在瓦垄右侧栓 刀线,盖瓦熊头朝上,从下往上依次摆放。 (4)捉节夹垄。清扫瓦垄,用水浸透,以红麻刀灰(石灰:麻刀:红土子=100:3:5)夹垄分糙细两次进行,用 刀将灰塞严拍实,不开裂翘边,不高出瓦翅,夹垄灰要擀轧光实,下脚直顺,上口垂直,与底瓦交接处无蛐蛐窝和野灰。 4.调脊 调垂脊时,采用传统手法进行捏斜当沟,两人同时对着捏,将当沟两边及底棱都抹麻刀灰,卡在两垄盖瓦之间及底瓦上,稍向外倾斜,捏好后用瓦片分层砌筑填馅,苫小背,当沟上用灰砌一层压当条。脊筒子按原做法安装,脊尖位置每隔一块脊筒钉一根铁钎,以下间距逐渐加大,至中腰节每条垂脊钉8根铁钎。各块垂脊筒之间用双股φ8铅丝缠绕串连为一体,保证脊件安装牢固。 正脊安装,前后捏当沟,砌压当条,砌大群色,每层构件之间都苫小背。然后安正吻、黄道、赤脚通脊。 下层屋面从檐头数19块板瓦开始为铜质底瓦,每垄自下而上6块,位置与上檐檐口垂直对应,防止由于长时间滴水造成瓦面渗漏,保护下层屋面以下结构。此次修缮,下层屋面共重新揭瓦856.88平方米。 在太和殿屋面维修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 太和殿上檐南北坡瓦垄不均。太和殿上檐南、北坡面长20米,宽60.44米,南北坡底瓦均为163垄,筒瓦162垄。山面瓦垄东坡89垄,西破90垄,为了保留原瓦口,不改变瓦面的结构形式,使屋面保持自身的特征,此次维修保留山面瓦垄现状,不做瓦垄统一。 在拆除瓦面过程中,发现上檐东、南、西、北坡面均有长4米,厚30毫米,宽度不等的色脚条,呈一字交错摆开;在中腰节以上底瓦中大量使用星星瓦和抓泥瓦;正脊根部有糟朽的麻丝。这些都是传统防止溜坡的措施,有效克服了太和殿坡面长,坡度大,屋面重量大,易溜坡的弊端。在屋面恢复过程中,我们也严格按照拆除时的状态进行恢复。 太和殿共有8条垂脊,每条垂脊上安有10个小兽,小兽前有1个仙人。在修缮中发现,8条屋脊上的小兽存在不同程度的颠倒、错位、重复或样式不符的情况。经过多次比对,决定按照传统顺序进行调整,样式不符的按照指定样式重新烧制并给予更换。小兽调整后的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太和殿特有的一种小兽)。 琉璃构件清洗、黏接保护。此次维修坚持“最小干预性”原则,琉璃筒瓦脱釉70%以上,施釉重烧,板瓦不复烧,脱釉70%以下的瓦和兽脊件经过除污、施涂防风化涂料继续使用。开裂的脊兽件黏接修补后原位继续使用。 “合龙口”,就是将宝匣放入正脊中心的位置,再用扣脊瓦封好的过程。2007年9月5日9时,“合龙口”仪式在太和殿上正式开始。这是故宫保护维修工程开始以来的第一次,表达了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本体,还要着力保护古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的理念,体现出在维修工作中对尽可能保护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一原则的贯彻。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24日第7版 作者: 故宫古建修缮中心太和殿维修工程项目部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