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1期,第139—146页 作者简介:田澍,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红,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地址:兰州市安宁区967号,邮编730070。 摘要: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民族史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研究路径,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西北边疆财政、边疆民生、边疆生态、边疆地区“内地化”进程、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等问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西北 边疆史地 边疆民族 研究评述 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总体回顾 今日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即河套以西)地区,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北边疆地区。探讨历史时期西北边疆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是深入认识中国整体历史的重要方面,亦对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自清末以来,西北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史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术界对西北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论著数量大大增加,成绩显著。已有的研究成果各有关注的不同侧面,各有自己的特点,诸如历史时期西北历史地理、经济开发、民族格局演变、军事战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引领学术潮流。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西北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领域。清末就涌现出了一批西北边疆史地的重要著作,如松筠《西陲总统事略》、徐松《西域水道记》、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沈垚《新疆私议》、魏源《圣武记》、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等,掀起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高潮。 上个世纪20-40年代出版的一批关于中国疆域变迁的论著中,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如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和童书业《中国疆域沿革略》等。其中曾问吾所著《中国经营西域史》,是这一时期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著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文献资料整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由兰州古籍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收录了500余种文献,分为《西北稀见方志文献》、《西北稀见丛书文献》、《西北史地文献》、《西北民俗文献》、《西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西北文学文献》、《西北考古文献》、《敦煌学文献》等。大量西北珍稀文献的整理出版,为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而秦汉简牍、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西夏文书、黑城文书的整理出版,大大丰富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清代边疆史地论著索引》,①刘戈与黄咸阳编《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②刘美崧著、黄咸阳编《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③等,对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田澍与陈尚敏主编的《西北史籍要目提要》,④提供了较为集中、翔实的汉文史籍书目,方便研究者快捷地掌握相关问题的基本史料信息。 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政策演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也较早引起学者的关注,取得的成就也较为丰富。其中代表性的著作如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⑤和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⑥等。在历代西北边疆经略中,设官建制是重要举措,对此学术界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李大龙著《都护制度研究》、⑦薛宗正著《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⑧李方著《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⑨等,就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的职官建制、地方行政体制等做了深入探讨。 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在西北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杨建新与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⑩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⑪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⑫胡小鹏《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⑬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⑭汤开建《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⑮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⑯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西北边疆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西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史,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刘光华《汉代西北屯田研究》、⑰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⑱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 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清代边疆史地论著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刘戈、黄咸阳编:《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刘美崧著、黄咸阳编:《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④田澍、陈尚敏主编:《西北史籍要目提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⑤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⑥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⑦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⑧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⑨李方:《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⑩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⑪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⑫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⑬胡小鹏:《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⑭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⑮汤开建:《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⑯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⑰刘光华:《汉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⑱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屯田开发史》①等,专门就历史时期西北屯田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李清凌《西北经济史》②、田澍主编《西北开发史研究》③、林永匡与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④李明伟《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⑤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⑥等,集中就历史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民族贸易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在西北区域史研究中,集中于西北区域地理考证、古城遗址调查的讨论,如关于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等,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成果,张广达《西域史地丛考初编》、⑦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⑧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⑨侯丕勋和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⑩等,专门就河西走廊的历史地理与城址变迁等问题有深入研究。袁林《西北灾荒史》、⑪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⑫赵珍《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 ⑬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环境变迁做了深入探讨。在目前已出版的《青海通史》、《宁夏通史》、《陕西通史》、《甘肃通史》以及《西北通史》⑭中,均有相当篇幅述及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内容。 正是由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性和内容的多样性,西北地区各高等院校和研单位纷纷成立相关机构,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问题,如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敦煌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和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所、简牍学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域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学西域民族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的设立,标志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进入了全方位和有组织的研究阶段,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方兴未艾。 总括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历史,几代学人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与资料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历史地理考证、西北边疆民族沿革、西北边疆经济开发史、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最为丰富,影响也最 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②李清凌:《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田澍主编:《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⑤李明伟:《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⑥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张广达:《西域史地丛考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⑧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⑨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⑩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⑪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⑫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⑬赵珍:《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⑭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通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刘光华主编:《甘肃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谷苞主编:《西北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大。这些研究成果,为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主要课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是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相对薄弱的地方,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深入探讨,提高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整体水平。 (一)西北边疆财政研究 国家财政政策等,在不同地域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会产生变化。边疆地区是国家的国防前沿,在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边疆地区在经济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往往与内地有较大的差别。故此,国家财政政策在边疆地区的执行有其独特之处。边疆财政政策是否合理、边疆财政运营机制是否畅通、边疆财政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是衡量一个政府财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国家安全。反言之,边疆的动荡、危机和战乱也会极大地影响国家财政。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北边疆治理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别于内地的财政政策,在稳定边疆和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学界在讨论西北军费、军粮、屯田、经济开发、商业贸易等问题时,涉及到边疆财政。但从财政问题本身入手,对历史上中央政府西北边疆财政政策的具体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的实际效应、边疆财政与边疆稳定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的财政倾斜政策等重大问题的集中研究远远不够,成果不多,亟待展开深入研究。 (二)西北边疆生态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是西北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讨论西北屯田与生态的关系、西北森林植被问题、人类开发活动对西北环境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演进等。但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来系统探讨西北边疆稳定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成果不多。生态安全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不管作为个人、聚落、住区,还是作为区域和国家的安全,都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一旦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便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引发部族迁徙、边疆不稳、内地不宁,甚至中原政权的崩溃。自古以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西北边疆地区人地关系如何?这一地区生态植被如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符合实际的解读。更为重要的是,西北边疆地区由于军事战略地位突出、民族关系复杂、经济与社会生活相对落后,其应对自然灾害与环境变迁的能力相对不足,而这又直接影响到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边防安全。气候变化、人口迁移、政策失误等因素容易引起生态安全问题,对边疆秩序稳定影响极大。西北边疆地区生态安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导致西北边疆生态安全的成因是什么?生态安全如何影响西北边疆的治理与社会稳定?历代中央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西北边疆生态安全问题?其间有哪些值得总结和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学界必须进行认真探讨。 (三)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进程研究 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在形式上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区到域外的过渡区域,既具有边疆的独特之处,又与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历史时期,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和边疆治理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西北边疆地区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其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与内地有很大差异。与此相应,中央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政策与内地相比,亦有较大差别。但随着中原王朝控制能力的加强、中原往西北边疆地区的大规模移民、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部势力对边疆地区的渗透及不断侵扰,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内地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历史时期西北边疆地区的“内地化”过程,是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不断融合和交流的过程,是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央政府不断增强对西北边疆地区治理的过程。事实上,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在保持该地区独特发展方式的同时,其“内地化”程度越深,越有利于边疆治理和国家安全。探讨历史上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化”进程问题,是理解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演进以及中央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等问题的切实需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北边疆治理复杂性的认识,应该成为古代西北边疆治理问题研究中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界的当务之急是深入分析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的过程以及“内地化”之产生和深入演进的背景与动力等问题,总结“内地化”在西北边疆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等。 (四)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的研究 国家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体,而这些因素及其相互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国家认同的构建。历史时期西北边疆地区生存的各民族既有对本民族的认同,还有对中原王朝和国家的认同。历史事实证明,只有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才能保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也是西北边疆安全和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相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能统一,不但影响到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还直接关系到政权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在国家认同的构建中,历史文化传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差异所导致的经济互补性、西北边疆地区各民族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及对中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向心力,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具有强大的作用,在西北疆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西北边疆的演变过程中,历代中央王朝根据不同情势对边疆采取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因俗而治。一旦条件成熟,则改变治理方式,推行与内地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边疆与内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在国家认同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华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以屯垦为主要途径的经济一体化方式的延伸,都对西北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起着持久的作用。只有历史地、动态地从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这一过程中深度探讨西北边疆民族对中国国家观认同过程的复杂性和必然性,才能正确理解西北疆域形成的特点和民族凝聚力日渐强大的原因。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的研究,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学术界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五)西北边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研究 在研究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对民族与边疆地区的治理问题时,学术界多习惯于列举统治者在边地广泛设治,对少数民族施行羁縻之制,以及向边疆地区移民、屯田等。一般来说,这些研究方法并无大错。但细究史籍,便会感到一些提法与事实仍有差距。因此,“雷同化看待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及其治策,把历代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归结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其法并不可取”。①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类似“雷同化”、“模式化”之弊同样非常明显。以往学界关于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中,往往受研究视野所限,仅就“西北”而讨论“西北”,就“边疆”而讨论“边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西北边疆社会缺乏宏观层面的认识。实际上,历史时期的西北边疆治理,不仅仅是西北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央王朝整体利益和全局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与其他地区的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西北边疆的安全与西北地区的稳定,对中央安全与东南等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统筹调度,尤其是东南等地区的经济支持,又是西北边疆巩固的重要保证。对此,我们认为必须将中国通史乃至世界通史的研究与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紧密结合,将西北边疆史地放置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加强西北边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研究,加强西北边疆史地与中亚、中东史的比较研究,以此认清西北边疆社会的共性与特殊性,进而揭示西北边疆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西北边疆史地时,一定要有整体观,要客观揭示西北边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区域的互补性。在此视野下,学界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以往探讨较多的如移民实边、盐粮入中、茶马贸易等问题,就不只是简单的边疆问题,而是涉及到西北边疆地区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区域平衡等的重大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与观察视角,理应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六)西北边疆地区民生问题研究 西北边疆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在此发生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争。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历代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与经济等措施。相应地,学界对历史时期西北边疆治理中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军事活动、商业贸易等问题讨论较多,研究也较深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民众生活、赋役负担等民生层面问题的关注明显不够,与对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实际上,民生问题是西北边疆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民生问题与西北边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问题紧密相联。探讨历史上西北边疆地区民生问题,对全面、深入认识西北边疆社会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战争、政治、民族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固然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关系到边疆稳定的关键问题;但若转换视角,我们认为,在西北边疆治理中,民生问题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民生问题是国家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民生问题是边疆安全的重要环节,西北边疆地区的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乎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进而关乎西北边疆的安全;另一方面,保障民生,是西北边疆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战争、民族冲突、资源掠夺等问题的出现,其中往往有民生问题这一重要因素。历史时期西北边疆地区民众的基本生计情况如何?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生活资料来源情况怎样?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采取过哪些有效措施?西北边疆地区民众的赋役负担的演变规律是什么?民生问题与西北边疆安全的互动关系怎样?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对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无疑有助对西北边疆社会的深入认识。 (七)西北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动关系研究 西北边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为西北边疆的稳定、开发和发展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综观相关研究,学界多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历程出发展开研究,取得的成果也较为丰富。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已有的研究中,多关注某一少数民族的自身历史的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方铁:《应重视研究古代治理与开发边疆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演进,往往限于就“少数民族”而研究“少数民族”,其研究路径较单一,并未将历史时期西北边疆民族史作为一个系统的论题展开讨论。事实上,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各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还应该深入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要关注西北边疆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问题。西北边疆史是一部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动交流的历史,也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历史。民族关系问题是西北边疆地区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历史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到边疆的稳定与王朝的兴衰。历史上西北边疆稳定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期,即是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和谐的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妥善处理西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能否妥善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中央政府对西北边疆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西北边疆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动关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史鉴价值,应当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八)西北边疆地区官吏群体和边疆地区的行政职能研究 在边疆治理中,历代中央政府重视边疆官吏的任命。历史时期,在西北边疆地区涌现出众多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边臣疆吏,他们为西北边疆的巩固和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反,边臣疆吏措置失当,也会加重边疆危机。总结其成败得失,是研究边疆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学界缺乏对西北边疆地区官吏群体的系统研究,涉猎的仅仅是极少部分有影响的边疆大吏,对西北边疆地区官吏群体的整体研究重视不够,缺乏高水平成果。对于西北边疆地区官吏群体的任命、整体素质、特殊作用以及中央的巡视督察制度等问题,需要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官吏群体的考察进而探讨各层级行政职能的作用和效能,是深化西北边疆政治研究的重要途径,可以为边疆制度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西北边疆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非传统安全视野下的西北边疆问题等,都需要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 三、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如何改变传统的研究路径,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引向深入,方法论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就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而言,至少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第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者要有开放意识,不能自我封闭和隔绝。西北边疆史地研究需要多学科融合,单个学科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研究者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以多学科的视角来认真吸纳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民俗学、法学、文学、语言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新成果,汲取不同学科的营养,重视学科交叉,实现科际整合,提升研究水平。 第二,研究者应加强通史和断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关注和吸纳通史与断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与通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做到宏观背景分析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从已有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成果来看,部分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有缺陷,导致研究视野不广,研究深度不够,论述流于表象。要想提高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水平,研究者必须运用“通”和“专”这“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与自己所从事课题相关的基本问题,要做“通”的专家;另一方面,要有稳定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要认真对待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掌握自己所研究问题的学术动态,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问题。否则,其成果只能在低水平层次上重复和徘徊。需要指出的是,西北边疆各省区的研究者要突破省区史研究的局限性,至少要做一个西北史研究的通家。 第三,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必须要与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民族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等专门史的研究相结合,而不能自言自语。同时,研究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民族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等专门史的学者也要关注和研究边疆史地的有关问题。如此,才能丰富各专门史的研究内容,也才能真正提高各专门史研究的水平。 第四,除了不断发掘家谱、碑刻、文书、方志、考古资料、少数民族语言史料和外文资料之外,还必须从通史文献中发掘西北边疆史地资料,特别是要从曾任职于西北边疆地区的官员的文集和奉命考察西北边疆地区的朝中要员的奏疏中搜集材料。通过基础资料的不断发掘,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口述史料、田野调查材料和实物资料,不断挖掘、抢救和保护各种新史料。 第五,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者在认真梳理史料的同时,必须要树立理论创新意识,把基础研究与当代问题较好地结合起来,对西北边疆社会的发展轨迹、区域特性、不同时期地缘政治的特点、未来发展趋向等要从学术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且要主动地、有预见性地研究有关问题,改变被动、短期和功利性研究的局面。 第六,从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各个机构要有稳定而又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合理的学术梯队,避免漫无目的的研究。否则,既不利于学科团队建设,又不利于研究的深化。各研究机构要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加强彼此联系,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例会,交换研究心得,相互启发,联合攻关,共同推进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同时,要充分了解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强与他们的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其研究动向,并做出积极回应,使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走向国际化。 (责任编辑:admin) |